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包括闸门井、格栅池、调节池、厌氧池、缺氧池、生物接触氧化Ⅰ池、生物接触氧化Ⅱ池、沉淀池、污泥池、生态景观池和接触消毒池,闸门井与格栅池、格栅池与调节池通过阀闸连通,调节池与厌氧池通过污水泵管连通,厌氧池、缺氧池、生物接触氧化Ⅰ池、生物接触氧化Ⅱ池、沉淀池均通过相邻池壁上的溢流口连通,净化水泵管连通沉淀池与生态景观池,排泥泵管连通沉淀池与污泥池,生态景观池通过管路连通接触消毒池;混合液回流泵管连通生物接触氧化Ⅱ与缺氧池,污泥回流泵管连通沉淀池与厌氧池,上清液回流泵管连通污泥池与调节池。经本发明专利技术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污水,其各项指标达到排放标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保护设施,具体为一种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
技术介绍
根据农村乡镇采用的污水处理传统工艺,污水处理站布置格栅井一座、调节沉砂池一座、污水处理设备一套、污泥池一座、鼓风机房及操作室一间,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处理后的水质中,BOD5、CODcr、TN和氨氮的检测超标,影响了污水处理的无公害排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了一种优化污水排放水质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其技术方案包括在污水处理现场按工艺要求设置的闸门井、格栅池、调节池、厌氧池、缺氧池、生物接触氧化I池、生物接触氧化II池、沉淀池、污泥池、生态景观池和接触消毒池,所述闸门井与格栅池之间、所述格栅池与调节池之间均通过阀闸连通,所述调节池与厌氧池之间通过污水泵管连通,所述厌氧池与缺氧池之间、所述缺氧池与生物接触氧化I池之间、所述生物接触氧化I池与生物接触氧化II池之间、所述生物接触氧化II池与沉淀池之间均通过相邻池壁上的溢流口连通,所述沉淀池与生态景观池之间通过净化水泵管连通,沉淀池通过排泥泵管连通污泥池,所述生态景观池通过管路连通接触消毒池;设置混合液回流泵管连通生物接触氧化II与缺氧池,设置污泥回流泵管连通沉淀池与厌氧池,设置上清液回流泵管连通污泥池与调节池;设有压缩空气管路分别通入厌氧池、缺氧池、生物接触氧化I池和生物接触氧化II池;污水管通入闸门井,排污管通出接触消毒池。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经本专利技术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污水,其各项指标达到排放标准(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统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图号标识:1、闸门井;2、格栅池;3、调节池;4、厌氧池;5、缺氧池;6、生物接触氧化I池;7、生物接触氧化II池;8、沉淀池;9、污泥池;10、生态景观池;11、接触消毒池;12、阀闸;13、污水泵管;14、污水管;15、排污管;16、混合液回流泵管;17、污泥回流泵管;18、上清液回流泵管;19、机械回转式清污机;20、净化水泵管;21、排泥泵管;22、氯片定量投加器;23、空气压缩机;23、压缩空气管路;24、泄流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为广西天蛾县百乐乡污水处理而设计,百乐乡人口约为2200人,平均日处理污水规模200t/d,按照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要求在污水处理站的现场挖设闸门井1、格栅池2、调节池3、厌氧池4、缺氧池5、生物接触氧化I池6、生物接触氧化II池7、沉淀池8、污泥池9、生态景观池10和接触消毒池11,所述闸门井1、格栅池2、调节池3、厌氧池4、缺氧池5、生物接触氧化I池6、生物接触氧化II池7和沉淀池8依次设置,所述生态景观池10和接触消毒池11于沉淀池8和污泥池9的同一侧旁设置,如图1所示。所述闸门井I为半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池体尺寸为1.5mXl.5mX 3.lm,污水通过污水管14流入闸门井1,闸门井I内设有阀闸12来控制闸门井I与格栅池2之间的导通,闸门井I的作用一方面根据格栅池2内格栅间的水位来调节控制进水量,保证格栅稳定在正常水位下工作,另一方面当雨季进水量超量或污水处理站因事故检修时,通过泄流管24直接将超量的混合污水排泄入排水沟,如图1所示。所述格栅池2为内部设有细格栅的半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池体尺寸3.5mX 0.5mX 3.lm,格栅池2内同样设置阀闸12来控格栅池2与调节池3之间的导通,为了确保后续工艺的正常运行,格栅池2内倾斜65°安装一台机械回转式清污机19以去除污水中的漂浮杂物,所述机械回转式清污机19由耙齿装配成一组回转链,在电机减速机的传动下,经链轮传动使耙齿回转运行,连续将液体中各种形状的固态悬浮物质从液体中分离出来,达到固液分离目的,如图1所示。所述调节池3为半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池体尺寸6.0mX 4.3mX 4.5m+2.2mX 0.8mX 4.5m,调节池3的作用为均衡水质和调节水量,同时沉降去除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调节池3内设置一台提升泵(50QW(I)19.5-14.3-1.5),与提升泵连接的污水泵管13将污水抽送至厌氧池4,如图1所示。所述厌氧池4的外形尺寸为3.0mX 2.4mX 5.0m,厌氧池4的主要功能是释放磷,同时将部分有机物进行氨化,池内设置生物填料,作为细菌载体,存留足够的进行生化过程的微生物量,经厌氧池4处理的污水通过相邻池壁顶部的溢流口流入缺氧池5,如图1所示。所述缺氧池5的外形尺寸为4.0mX 4.0mX 5.0m,是以反硝化过程为主的设施,功能是去除污水中的氨氮和降解有机物,在兼性厌氧菌生化反应中,以分解代谢反应为主,池内设置一定的生物填料,经缺氧池5处理的污水通过相邻池壁顶部的溢流口流入生物接触氧化I池6,如图1所示。接触氧化池是利用自养型好氧微生物进行生化处理的设施,其功能是对污水中溶解的含碳有机物进行降解和对污水中的氨氮进行硝化,所述接触氧化池分为两级,分别为生物接触氧化I池6和生物接触氧化II池7。所述生物接触氧化I池6的外形尺寸为3.4mX 5.1mX 5.0m,经生物接触氧化I池6处理的污水通过相邻池壁顶部的溢流口流入生物接触氧化II池7。所述生物接触氧化II池7的外形尺寸为2.2mX 5.1mX 5.0m,生物接触氧化II池7内设置一台混合液回流泵(50QW(I) 19.5-14.3-1.5),与混合液回流泵连接的混合液回流泵管16连通缺氧池5,将生物接触氧化II池7内的混合液回流至缺氧池5,为其提供反硝化作用的电子受体,循环处理后的污水通过生物接触氧化II池7相邻池壁顶部的溢流口流入沉淀池8,如图1所示。所述沉淀池8的外形尺寸为1.6mX1.6mX4.0m(2座),其功能在于沉淀处理腐化脱落的生物膜,沉淀池8内部设有斜管填料,其特点为湿周大、水力半径小,层流状态好,颗粒沉降不受紊流干扰,其处理能力是普通沉淀的3?5倍,污泥沉淀于斜管填料下方的沉淀池8底部,水层处于斜管填料上方的沉淀池8上部,沉淀池8底部设有3台排泥泵(40Qff(I) 10-10-0.75),连通排泥泵的排泥泵管21将沉淀下来的污泥提升输送至污泥池9,所述排泥泵管21还通过污泥回流泵管17连通厌氧池4,将污泥按一定的回流比导入厌氧池4内以保证系统除磷的效果,沉淀池8上部设置净化水泵管20,将沉淀池8内的净化水抽送至生态景观池10,如图1所示。所述污泥池9的外形尺寸为1.6mX 1.3mX 4.0m,污泥从污泥池9内经动力排泥方式排除,经生石灰消毒处理、自然干化后农用,污泥池9内积层在污泥表面的水渍经上清液回流泵管18回流调节池3,如图1所示。所述生态景观池10的外形尺寸为7.0mX 4.6mX 1.5m,在生态景观池10内种植植物,利用植物的生长,加强污水的脱氮除磷效果,经生态景观池10处理后的净化水通过管路流入接触消毒池11内,如图1所示。所述接触消毒池11的外形尺寸为3.3mX 1.0mX 1.5m,采用固体氯片接触消毒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污水处理现场按工艺要求设置的闸门井(1)、格栅池(2)、调节池(3)、厌氧池(4)、缺氧池(5)、生物接触氧化Ⅰ池(6)、生物接触氧化Ⅱ池(7)、沉淀池(8)、污泥池(9)、生态景观池(10)和接触消毒池(11),所述闸门井(1)与格栅池(2)之间、所述格栅池(2)与调节池(3)之间均通过阀闸(12)连通,所述调节池(3)与厌氧池(4)之间通过污水泵管(13)连通,所述厌氧池(4)与缺氧池(5)之间、所述缺氧池(5)与生物接触氧化Ⅰ池(6)之间、所述生物接触氧化Ⅰ池(6)与生物接触氧化Ⅱ池(7)之间、所述生物接触氧化Ⅱ池(7)与沉淀池(8)之间均通过相邻池壁上的溢流口连通,所述沉淀池(8)与生态景观池(10)之间通过净化水泵管(20)连通,沉淀池(8)通过排泥泵管(21)连通污泥池(9),所述生态景观池(10)通过管路连通接触消毒池(11);设置混合液回流泵管(16)连通生物接触氧化Ⅱ(7)与缺氧池(5),设置污泥回流泵管(17)连通沉淀池(8)与厌氧池(4),设置上清液回流泵管(18)连通污泥池(9)与调节池(3);设有压缩空气管路(23)分别通入厌氧池(4)、缺氧池(5)、生物接触氧化Ⅰ池(6)和生物接触氧化Ⅱ池(7);污水管(14)通入闸门井(1),排污管(15)通出接触消毒池(1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彪,宋红军,曾广庆,赵伟,于嵘,布秀芹,黄付平,叶凡,张维维,何俊贺,江春立,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