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195406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14 03: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包括对接件、与所述对接件电性连接的线缆、成型在线缆与对接件外侧的内模块、及成型在内模块及线缆外侧的应力释放件,所述内模块的外侧设有凹陷部,所述应力释放件包括填充在所述凹陷部内的凸起部。本发明专利技术插头连接器组件的线缆的抗拉拔力较强,制造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工序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插头连接器组件的线缆抗拉拔的结构及制 造方法。 【
技术介绍
】 2011年9月6日授权公告的美国专利第US8, 011,968号公开了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 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的、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电 性连接的线缆、及设置在绝缘本体外侧并与线缆配合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上金 属壳体及可与上金属壳体在上下方向上配合的下金属壳体。所述下金属壳体包括设置在前 端的周边封闭的第一部分及设置在第一部分后侧的周边不封闭的第二部分,所述上金属壳 体包括与下金属壳体的第二部分配合的周边不封闭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后延伸的可与 线缆铆接的铆接部。上金属壳体与下金属壳体通过卡片及卡孔的卡持实现固定连接。 现有技术中,所述金属壳体与线缆铆接后提供线缆的抗拉拔能力,在多次使用后 铆接的部分容易松动,且线缆组装时需要单独的铆接工序,从而步骤较多。 【
技术实现思路
】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其线缆的抗拉拔能力较 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其可 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包括对接件、与所述对接件电性连接的线缆、成型 在线缆与对接件外侧的内模块、及成型在内模块及线缆外侧的应力释放件,所述内模块的 外侧设有凹陷部,所述应力释放件包括填充在所述凹陷部内的凸起部。 具体实施结构如下: 进一步包括自前向后套设在内模块与应力释放件外侧的套管。 所述套管通过胶水粘结固定,所述内模块上设有用以收容多余的胶水的凹槽。 进一步包括设置在对接件与线缆之间的转接板,所述线缆通过转接板与对接件形 成电性连接。 所述应力释放件包括成型在内模块外侧的第一部分及成型在线缆外侧的第二部 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二部分的径向尺寸。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制造方法,其制造的 插头连接器组件的线缆的抗拉拔能力较强,且工序简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制 造方法,其包括: 提供对接件; 提供线缆,将所述线缆与对接件电性连接; 注塑成型内模块,所述内模块包覆对接件的至少一部分及线缆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内 模块的外侧形成若干凹陷部; 注塑成型应力释放件,所述应力释放件包覆内模块的至少一部分及线缆的至少一部 分,所述应力释放件形成填充在所述凹陷部内的凸起部。 具体实施结构如下: 进一步包括套管,所述套管自前向后套设在内模块与应力释放件外侧。 所述套管通过胶水粘结固定,所述内模块上设有用以收容多余的胶水的凹槽。 进一步包括设置在对接件与线缆之间的转接板,所述线缆通过转接板与导电端子 形成电性连接。 所述应力释放件包括成型在内模块外侧的第一部分及成型在线缆外侧的第二部 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二部分的径向尺寸。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内模块的外侧设 有凹陷部,所述应力释放件包括填充在所述凹陷部内的凸起部,从而,所述应力释放件与线 缆粘和的同时,又与内模块形成一体,从而增加线缆的拉拔力,制造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工 序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符合本专利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分解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进一步的部分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进一步的部分分解图。 图5是图4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进一步的部分分解图。 图6是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分解图。 图7是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对接件的部分分解图。 图8是图7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对接件的另一视角的部分分解图。 图9是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对接件的分解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对接件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11是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1中B-B方向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 1 ^'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12所示,本专利技术插头连接器组件1,其可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配合。所述插头 连接器组件1包括对接件10、设置在对接件10后侧并与对接件10电性连接的转接板20、 与转接板20电性连接的具有若干芯线31的线缆30、成型在线缆30与对接件10外侧的内 模块40、一体成型在内模块40及线缆30外侧的应力释放件50、及设置在外侧的套管60。 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1可以正向或者反向插入对接连接器配合。 所述对接件10包括可插入到所述对接连接器内的对接前端101、及设置在对接前 端101后侧的对接后端102。所述对接件10包括绝缘本体11、安装在绝缘本体11内并在 上下方向上间隔排列成两排的若干导电端子12、设置在上下两排导电端子12之间并用以 与对接连接器锁扣配合的锁扣件13、设置在绝缘本体11后侧的绝缘件14、设置在绝缘本体 11及绝缘件14外侧的金属壳体15、设置在绝缘本体11上并与金属壳体15电性连接的接 地件16。 如图7-12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1包括顶壁110,与顶壁110平行间隔设置的底壁 111、连接顶壁110与底壁111的一对平行间隔设置的侧壁112,所述顶壁110、底壁111及 一对侧壁112围设形成收容空间113,所述绝缘本体11还包括将所述收容空间113分成具 有向前开口1131的前部1132及具有向后开口1133的后部1134的间隔壁114。所述顶壁 110的前端设有与所述收容空间的前部1132贯通的上凹槽1100。所述底壁111的前端设 有与所述收容空间的前部1132贯通的下凹槽1110。所述一对侧壁112上均设有自绝缘本 体11的后末端向前延伸的凹槽1120,所述凹槽1120未延伸贯穿绝缘本体11的前末端。所 述凹槽1120与收容空间113的前部1132及后部1134均贯通。 如图7-12所示,所述各导电端子12包括延伸进入收容空间113的前部1132的前 对接部121、向后延伸的后对接部122、及设置在前对接部121与后对接部122之间的固持 在绝缘本体11上的固持部123。所述前对接部121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所述后对 接部122与转接板20电性连接。所述上排导电端子12的前对接部121与下排导电端子12 的前对接部121在上下方向上面对面设置。 如图9-12所示,所述锁扣件13包括左右延伸的基部131、自基部131的两端分别 向前延伸的锁扣臂132、及自各锁扣臂132的前端分别相向延伸的锁扣部133。所述锁扣件 13通过收容空间113的后部1134的开口 1133自后向前装入所述绝缘本体11,所述基部 131向前抵靠在绝缘本体11的间隔壁114上,所述一对锁扣臂132分别收容于相应的凹槽 1120,所述锁扣部133至少部分凸伸进入所述收容空间113的前部1132。所述一对锁扣部 133在左右方向上面对面设置。 如图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9/CN104979694.html" title="插头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插头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其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包括对接件、与所述对接件电性连接的线缆、成型在线缆与对接件外侧的内模块、及成型在内模块及线缆外侧的应力释放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块的外侧设有凹陷部,所述应力释放件包括填充在所述凹陷部内的凸起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荣发陈钧孟凡波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