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压辊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71515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8 04: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辊压辊轮,该辊压滚轮包括:上滚轮(11)、下滚轮(12)、套接于所述上滚轮(11)侧面的第一防磨层(13)、套接于所述下滚轮(12)侧面的第二防磨层(14)和高度调节机构,所述上滚轮(11)和下滚轮(12)相平行设置,且都连接于所述高度调节机构上,以调节所述上滚轮(11)和下滚轮(12)之间的距离。该辊压辊轮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没有高度调节装置,且保护辊压辊轮不易损坏的问题,实现更加安全、方便的调节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辊压辊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制造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辊压辊轮。
技术介绍
在机械制造的领域,对于制袋机中的辊压辊轮来说主要有下面两个问题:1、需要调节装置的高度来配合实现更多的功能,但是目前的制袋机中的辊压辊轮没有高度调节的装置,2、辊压辊轮很容易损坏,没有保护装置,那么设计一种方便调节、结构简单的高度且不容易损坏的辊压辊轮成为一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辊压辊轮,该辊压辊轮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没有高度调节装置,且保护辊压辊轮不易损坏的问题,实现更加安全、方便的调节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辊压辊轮,该辊压滚轮包括:上滚轮、下滚轮、套接于所述上滚轮侧面的第一防磨层、套接于所述下滚轮侧面的第二防磨层和高度调节机构,所述上滚轮和下滚轮相平行设置,且都连接于所述高度调节机构上,以调节所述上滚轮和下滚轮之间的距离。优选地,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齿轮、操纵杆、第一竖杆、第一外壳和第一止挡件,所述第一竖杆插入所述第一外壳的内部,且能够沿所述第一竖杆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第一竖杆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齿纹,所述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内部,且所述齿轮上的第二齿纹与所述第一齿纹相配合,所述齿轮的中心位置固接于所述操纵杆的一端,所述操纵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外壳的外侧,且能够自由旋转,所述第一止挡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外表面上,且所述第一竖杆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止挡件相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上滚轮的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一竖杆,所述下滚轮的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一外壳。优选地,所述高度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二竖杆、第二外壳、固定杆和第二止挡件,所述第二竖杆插入所述第二外壳的内部,且能够沿所述第二竖杆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止挡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的外表面上,且所述第二竖杆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止挡件相配合的第二凹槽,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所述第一外壳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竖杆的运动方向相平行的第一开口槽,所述第二外壳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竖杆的运动方向相平行的第二开口槽,所述第一开口槽与第二开口槽与所述固定杆相配合,所述上滚轮的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一竖杆,另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二竖杆,所述下滚轮的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一外壳,另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二外壳。优选地,所述第一止挡件包括:插销和锁套,所述锁套固接于所述第一外壳上,且所述插销设置于所述锁套中,且能够沿所述插销的长度方向运动,以攻入所述第一凹槽或移出所述第一凹槽。优选地,所述第一竖杆的外表面沿竖直方向均匀的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优选地,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一外壳的接触处设置有橡胶防磨套。优选地,所述操纵杆包括:连接段和手持段,所述连接段的一端固接于所述齿轮,另一端延伸出所述第一外壳的内部且固接于所述手持段。优选地,所述手持段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螺纹。优选地,所述插销的一端对应于所述第一凹槽,另一端上固接有挡柱。通过上述的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辊压辊轮通过在所述上滚轮侧面设置的第一防磨层和下滚轮侧面设置的第二防磨层实现上滚轮和下滚轮的防磨,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可以调节上滚轮和下滚轮之间的距离,实现滚压宽度的可调性,增加了辊压辊轮的适用范围。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高度调节机构的具体结构透视图;图2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辊压辊轮的具体结构示意图;以及图3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辊压辊轮的具体结构透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齿轮2操纵杆3第一竖杆4第一外壳5第一止挡件6第一齿纹7第二齿纹8插销9锁套10第一凹槽11上滚轮12下滚轮13第一防磨层14第二防磨层15第二竖杆16第二外壳17固定杆18第二止挡件19第二凹槽20第二开口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如图1所示的具体结构上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具体轮廓的内与外。“远、近”是指相对于某个部件的远与近。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辊压辊轮,该辊压滚轮包括:上滚轮11、下滚轮12、套接于所述上滚轮11侧面的第一防磨层13、套接于所述下滚轮12侧面的第二防磨层14和高度调节机构,所述上滚轮11和下滚轮12相平行设置,且都连接于所述高度调节机构上,以调节所述上滚轮11和下滚轮12之间的距离。通过上述的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辊压辊轮通过在所述上滚轮11侧面设置的第一防磨层13和下滚轮12侧面设置的第二防磨层14实现上滚轮11和下滚轮12的防磨,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可以调节上滚轮11和下滚轮12之间的距离,实现滚压宽度的可调性,增加了辊压辊轮的适用范围。以下结合附图1和附图2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该高度调节机构包括:齿轮1、操纵杆2、第一竖杆3、第一外壳4和第一止挡件5,所述第一竖杆3插入所述第一外壳4的内部,且所述第一竖杆3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齿纹6,所述齿轮1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4的内部,且能够沿所述第一竖杆3的长度方向运动,通过沿长度方向运动实现高度的调节,所述齿轮1上的第二齿纹7与所述第一齿纹6相配合,第一齿纹6和第二齿纹7相配合以实现相互带动运动,所述齿轮1的中心位置固接于所述操纵杆2的一端,所述操纵杆2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外壳4的外侧,且能够自由旋转,通过操纵杆2的旋转带动齿轮1的旋转,所述第一止挡件5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4的外表面上,且所述第一竖杆3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止挡件5相配合的第一凹槽10,所述上滚轮11的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一竖杆3,所述下滚轮12的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一外壳4。通过上述的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高度调节机构通过齿轮1的转动带动第一竖杆3的竖直运动,并且通过第一止挡件5进行固定,从而实现高度的调节,该种调节机构不仅结构简单,只有齿轮1、操纵杆2、第一竖杆3、第一外壳4和第一止挡件5就可以实现高度的调节,操作杆适用于使用者的调节。在该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高度调节机构还可以包括:第二竖杆15、第二外壳16、固定杆17和第二止挡件18,所述第二竖杆15插入所述第二外壳16的内部,且能够沿所述第二竖杆15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止挡件18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16的外表面上,且所述第二竖杆15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止挡件18相配合的第二凹槽19,所述固定杆17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竖杆3和第二竖杆15,所述第一外壳4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竖杆3的运动方向相平行的第一开口槽,所述第二外壳16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竖杆15的运动方向相平行的第二开口槽20,所述第一开口槽与第二开口槽20与所述固定杆17相配合,所述上滚轮11的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一竖杆3,另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二竖杆15,所述下滚轮12的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一外壳4,另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二外壳16。通过上述的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辊压辊轮的高度调节机构通过上述的具体结构实现一端带动另一端的竖直运动,且从两端固定上滚轮11和下滚轮12从而实现上滚轮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辊压辊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辊压辊轮,其特征在于,该辊压滚轮包括:上滚轮(11)、下滚轮(12)、套接于所述上滚轮(11)侧面的第一防磨层(13)、套接于所述下滚轮(12)侧面的第二防磨层(14)和高度调节机构,所述上滚轮(11)和下滚轮(12)相平行设置,且都连接于所述高度调节机构上,以调节所述上滚轮(11)和下滚轮(12)之间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辊压辊轮,其特征在于,该辊压滚轮包括:上滚轮(11)、下滚轮(12)、套接于所述上滚轮(11)侧面的第一防磨层(13)、套接于所述下滚轮(12)侧面的第二防磨层(14)和高度调节机构,所述上滚轮(11)和下滚轮(12)相平行设置,且都连接于所述高度调节机构上,以调节所述上滚轮(11)和下滚轮(12)之间的距离;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齿轮(1)、操纵杆(2)、第一竖杆(3)、第一外壳(4)和第一止挡件(5),所述第一竖杆(3)插入所述第一外壳(4)的内部,且能够沿所述第一竖杆(3)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第一竖杆(3)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齿纹(6),所述齿轮(1)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4)的内部,且所述齿轮(1)上的第二齿纹(7)与所述第一齿纹(6)相配合,所述齿轮(1)的中心位置固接于所述操纵杆(2)的一端,所述操纵杆(2)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外壳(4)的外侧,且能够自由旋转,所述第一止挡件(5)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4)的外表面上,且所述第一竖杆(3)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止挡件(5)相配合的第一凹槽(10),所述上滚轮(11)的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一竖杆(3),所述下滚轮(12)的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一外壳(4);所述高度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二竖杆(15)、第二外壳(16)、固定杆(17)和第二止挡件(18),所述第二竖杆(15)插入所述第二外壳(16)的内部,且能够沿所述第二竖杆(15)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止挡件(18)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16)的外表面上,且所述第二竖杆(15)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止挡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可夏陈可亮
申请(专利权)人:铜陵方正塑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