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丽岗专利>正文

一种分体式客机及其逃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11755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分体式客机及其逃生装置,是由机身主体、分离客舱和逃生装置三部分组成。分离客舱是由若于段钢索分组捆绑在机身主体之上;逃生装置是由小型火箭推进器以一条主绳索牵引着若干个大型降落伞组成。当客机在飞行中发生难以控制的险情时,火箭推进器就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大型降落伞组牵引到飞机的上方,并及时将分离舱与机身主体分离,分离舱便可在火箭推进器的反冲力和大型降落伞组的缓降作用下缓降地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就在于分离舱与机身主体的分离是依靠降落伞的浮力和客机的重力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这在飞机可能出现各种故障的情况下是非常有效和实用的,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乘客集体逃生,并且还避免了与大量燃油同时坠地时产生的爆炸或燃烧对乘客造成的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体式客机及其逃生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民航客机上所配备的救生设施只有在充足的时间条件下才可能起作用。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客机从发生难以控制的险情到坠毁地面,时间是很短暂的,乘客根本就来不及使用那些救生设备,灾难往往就已经发生了。另外,客机在坠毁地面时,机上的燃油也及有可能发生爆炸或燃烧,势必会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同时也会使地面的搜救工作更加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体式客机及其逃生装置。当客机在飞行中遭遇难以控制的险情时,它能使分离客舱与机身主体迅速分离,并在小型火箭推进器的反冲作用和大型降落伞组的缓降作用下以较缓慢的速度降落地面,从而使乘客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体逃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观的分体式客机及其逃生装置由机身主体、分离客舱和缓降装置三大部分组成。其特征就在于首先,分离客舱与机身主体的水平接触面是由每两截钢索为一组分组捆绑在机身主体之上,每截钢索其中的一端有一个环形结,两截钢索的两个环形结是经一钢销链接在分离客舱顶部的定位孔内,两截钢索的另外两端则分别固定在机身主体的两侧,链接各组钢索的每个钢销又是由一条纵向布置的钢索穿接在一起,该纵向钢索的两端经延伸段与一个连接环连接在一起;其次,分离客舱的前、后两端与机身主体的前、后两端的垂直接触面又是由若干钢销紧固在一起,具体来说就是每个钢销在套上一压缩弹簧之后,再将机身主体和分离客舱的前、后端垂直接触面穿接在一起,然后再用一插销穿过钢销前端的通孔将其固定,该插销又与一杠杆链接,杠杆的杠杆臂则搭在一竖直向上的拉杆上,拉杆的顶端又与纵向钢索连接在一起。当向上拉动纵向钢索时,就会通过竖直拉杆向上扳动杠杆臂,迫使插销从钢销的通孔中拔出,钢销在压缩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就会弹出分离客舱与机身主体的连接孔,从而也就解除了分离客舱与机身主体前、后两端垂直接触面之间的连接。随着继续向上拉动纵向钢索,就可依次拔掉用来链接捆绑钢索的各个钢销,捆绑钢索就会自动松脱。这样,分离客舱就与机身主体彻底分离。上述所提到的对纵向钢索的拉力,是由从客机上弹射出去的大型降落伞受空气向上的浮力和客机自身向下的重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为使分离后的客舱能够以较缓慢的速度降落地面,特别是在发生险情的客机距地面较近的情况下,也能保证乘客有机会顺利逃生,本专利技术还提出缓降装置是由一小型火箭推进器用一条主绳索牵引着若干个大型降落伞组成,降落伞组是由小型火箭推进器以大于重力加速度的速度牵引到客机的上空。为保证每个降落伞的下方都能够及时补充到足够的空气,每相邻的两个降落伞之间的间隔应在50M一400M之间。小型火箭推进器的发射既可以由人工控制,也可以通过微处理器按照预先设置的程序和条件自行发射。同时,小型火箭推进器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随时调整方向,使之按照向上的方向飞行。当完成牵引降落伞的使命后,小型火箭推进器还可以继续以反冲力牵制分离舱的下降速度。只有在燃料耗尽之后,火箭推进器才会在自身携带的降落伞作用下降落地面。为尽量减轻分离客舱着地时对乘客的伤害,本专利技术还提出分离客舱内的每个座椅都是由独立的减震装置支撑。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就在于一、结构简单,它只是将客舱和机身主体制成既可结合又能迅速分离的两部分,再配备一套由小型火箭推进器牵引着的若干个降落伞组成的缓降装置。二、操作简便,本专利技术只须通过控制小型火箭推进器的发射,就可完成牵引降落伞组升空、解除捆绑钢索和紧固钢销、使分离客舱与机身主体分离以及对分离客舱的下降速度进行牵制等所有救生动作。三、安全实用,因为它只需要利用降落伞对客机的拉力,就可以解除钢销和钢索对分离舱的紧固和捆绑,所以说这种捆绑、紧固和解除,对正有可能遭遇各种危险情况的客机来说是非常安全有效的。再就是因为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分离客舱对全体乘客进行集体施救,所以就解决了分散逃生所造成的现场混乱和时间不够用的最大难题。还有就是由于是利用小型火箭推进器以大于重力加速度的速度将降落伞组牵引到客机的上空,这就使遇险飞机在距地面较近的情况下,乘客也有机会逃生。另外,将客舱与机身分离开,也避免了飞机坠地时引起的爆炸和燃烧对乘客造成的二次伤害,同时也有利于地面的搜救工作。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分体式客机及其逃生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分离客舱与机身主体水平接触面的捆绑示意图。图3是分离客舱与机身主体前(或后)端垂直接触面紧固的正面示意图。图4是分离客舱与机身主体前(或后)端垂直接触面紧固的侧面示意图。图5是分体式客机及其逃生装置施救过程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附图所示分体式客机及其逃生装置包括机身主体(1)、分离客舱(2)、火箭推进器(9)和大型降落伞(10)等部件。分离客舱(2)与机身主体(1)在水平接触面上的紧固是通过分组捆绑的方式实现的每组由两截捆绑钢索(13)组成,每两截捆绑钢索(13)其中的一端有一个环形结(14),每组的两个环形结(14)是经钢销(3)链接在分离客舱(2)顶部的限位孔内,捆绑钢索(13)的另外两端则穿过分离客舱外壳(16)和内壁(15)的夹层分别用压缩弹簧(12)和锁紧螺帽(11)固定在机身主体(1)两侧的机体上,链接各组捆绑钢索的钢销(3)又是由一条纵向钢索(5)穿连在一起,纵向钢索(5)又经其延伸段(25)连接在一个连接环(6)上。分离客舱(2)的前(或后)端垂直壁(22)与机身主体(1)的前(或后)端垂直壁(21)的接触面是由若干个钢销固定在一起钢销(28)是在套上压缩弹簧(30)之后,再将机身主体的前(或后)端垂直壁(21)和分离客舱的前(或后)端垂直壁(22)穿接在一起,然后再用插销(29)穿过钢销(28)前端的通孔将其固定,插销(29)又与杠杆(26)链接,杠杆(26)的杠杆臂搭在竖直向上的拉杆(23)上的扳钮(24)上,拉杆(23)的顶端是与纵向钢索(5)连接在一起。逃生装置是由火箭推进器(9)用一条主钢索(7)牵引着若干个大型降落伞(10)组成从火箭推进器(9)的尾部开始在主钢索(7)上依次连接有缓冲装置(18)、大型降落伞(10)和连接环(6),每相邻两个大型降落伞(10)的间隔为50-400M,当飞机在正常状态时,火箭推进器(9)和大型降落伞(10)是分别安装和贮存在有一隔板的尾舱(17)内,尾舱(17)由密封窗(8)密封。另外,分离客舱内每个座椅(19)都是由独立的减震装置(20)支撑。起吊钢索(4)上端与连接环(6)连接,下端与分离客舱(2)连接,起吊钢索(4)的长度是大于纵向钢索(5)及其延伸段(25)对折起来的长度。当飞机在飞行中发生难以控制的险情时,就可通过人工或微机控制火箭推进器(9)的发射,火箭推进器(9)首先会顶开密封窗(8)然后通过主钢索(7)牵引着缓冲装置(18)和大型降落伞(10)以大于重力加速度的速度到达客机的上空,由于有缓冲装置(18)的作用,火箭推进器(9)并不会将主钢索(7)拉断。大型降落伞(10)即可自动展开,然后在大型降落伞组(10)向上的浮力和客机向下的重力相互作用下,主钢索(7)就会通过连接环(6)向上拉动纵向钢索(5),纵向钢索(5)首先就会通过竖直拉杆(23)上的扳钮(24)向上扳动杠杆(26)的杠杆臂,在支点(27)的作用下,杠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体式客机及其逃生装置,主要由机身主体(1)、分离客舱(2)、大型降落伞组(10)和火箭推进器(9)组成,其特征就在于:分离客舱(2)与机身主体(1)的水平接触面是用钢索分组捆绑在一起:每组由两截捆绑钢索(13)组成,每截捆绑钢 索(13)其中的一端有一个环形结(14),每组的两个环形结(14)是经钢销(3)链接在分离客舱(2)顶部的限位孔内,捆绑钢索(13)的另外两端则分别固定在机身主体(1)两侧的机体上,各组的钢销(3)又是由一条纵向钢索(5)穿连在一起;分离客舱(2)的前(或后)端垂直壁(22)与机身主体(1)的前(或后)端垂直壁(21)的接触面是由若干个钢销紧固在一起;钢销(28)是在套上压缩弹簧(30)之后再将机身主体的前(或后)端垂直壁(21)和分离客舱的前(或后)端垂直壁(22)穿接在一起,然后再用插销(29)穿过钢销(28)前端的通孔将其固定,插销(29)又与杠杆(26)链接,杠杆(26)的杠杆臂是搭在一竖直向上的拉杆(23)上,拉杆(23)的顶端是与纵向钢索(5)连接在一起;逃生装置是由火箭推进器(9)用一条主钢索(7)牵引着若干个大型降落伞(10)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丽岗李荣新
申请(专利权)人:徐丽岗李荣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