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87009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0 0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换热器、一种空调室内机和一种空调器,该换热器包括:前部换热器,包括多个相连的换热部,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换热部的连接处具有异形切结构,异形切结构包括导流面和承接面,任意相邻的两个换热部中的前一个换热部的底部设置有导流面,后一个换热部的顶部设置有承接面,导流面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平面、圆弧面及第二平面,承接面的中部设置有凹陷部,凹陷部位于圆弧面的下方;后部换热器,后部换热器的一端与前部换热器的顶端连接,后部换热器的另一端向风机的另一侧延伸。通过在相邻的两个换热部之间设置异形切结构,可以保证冷凝水在流下时与风机具有一定距离,避免冷凝水被吸进风机而导致影响换热器的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一种空调室内机和一种空调器。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目前,大多数空调室内机采用多折换热器,包括前部换热器和后部换热器,后部换热器一般有一折换热部,前部换热器一般有两折或两折以上换热部组成,前后换热器以及各折换热部之间通过异形切结构连接,当空调室内机在制冷模式时,在换热部与换热部的连接处会形成冷凝水,其中,普通的异形切结构的形状会导致冷凝水在流下时距风机距离过近,导致冷凝水被吸入到风机的内部而不能顺利流下,影响了换热器的使用。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能够保证冷凝水顺利流下的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保证冷凝水顺利流下的换热器。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本技术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空调器。为实现上述至少一个目的,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换热器,用于空调室内机,包括:前部换热器,位于所述空调室内机的风机的一侧,所述前部换热器包括多个相连的换热部,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部的连接处具有异形切结构,所述异形切结构位于靠近所述风机的一侧,所述异形切结构包括导流面和承接面,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部中的前一个所述换热部的底部设置有所述导流面,后一个所述换热部的顶部设置有所述承接面,所述导流面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平面、圆弧面及第二平面,所述承接面的中部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圆弧面的下方;后部换热器,所述后部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前部换热器的顶端连接,所述后部换热器的另一端向所述风机的另一侧延伸。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前部换热器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风机一侧,后部换热器的一端与前部换热器顶端连接,另一端向风机的另一侧延伸,前部换热器和后部换热器包裹在风机外侧,并与风机之间形成换热腔,实现换热器的制冷或制热。其中,前部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部,相邻的两个换热部的连接处设置有异形切结构,且前一个换热部的底部设置有导流面,具体地,导流面包括第一平面、圆弧面及第二平面,后一个换热部的顶部设置有承接面,具体地,承接面的中部设置有凹陷部,该凹陷部位于圆弧面的下方。当空调处于制冷模式时,换热部与换热部连接处形成的冷凝水可以顺着前一换热部的第一平面、圆弧面及第二平面顺利流到与后一换热部的凹陷部上,然后沿后一换热部的表面流下,从而保证了冷凝水在流下时与风机具有一定距离,避免冷凝水被吸进风机而导致影响换热器的使用。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部中的前一个所述换热部与后一个所述换热部之间的角度为预设角度时,所述圆弧面与所述凹陷部相贴合。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前一个换热部与后一个换热部之间的角度为预设角度时,通过将换热部和换热部折弯组装后,可以使圆弧面与凹陷部相互贴合,实现换热器的密封效果,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换热均匀性。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预设角度在140度至160度的范围内,所述第一平面、所述圆弧面及所述第二平面平滑连接,且所述凹陷部的形状与所述圆弧面的形状相匹配。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预设角度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具体地,预设角度大于140度,一方面,可以保证导流面与承接面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使冷凝水可以沿导流面顺利流下;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导流面具有一定的倾斜度,加快冷凝水的流动速度;预设角度小于160度,可以保证换热部和风机之间的空气与换热部进行充分的热交换,避免空气还未与换热部充分换热就被风机带走,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充分性和均匀性。所以优选地,将预设角度设置在140度到160度之间,其中,预设角度也可以在其它范围值内,视具体情况而定。其中,第一平面、圆弧面与第二平面平滑连接可以降低冷凝水在导流面上流动的阻力,提高了冷凝水的流动速度,凹陷部的形状与圆弧面的形状相匹配可保证冷凝水在圆弧面上流动顺利。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换热器,用于空调室内机,包括:前部换热器,位于所述空调室内机的风机的一侧,所述前部换热器包括多个相连的换热部,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部的连接处具有异形切结构,所述异形切结构位于靠近所述风机的一侧,所述异形切结构包括导流面和承接面,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部中的前一个所述换热部的底部设置有所述导流面,后一个所述换热部的顶部设置有所述承接面,所述导流面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承接面包括相连的导向平面和内凹面,其中,所述导向平面位于所述第一平面的底部的下方,所述内凹面位于所述第二平面的下方;后部换热器,所述后部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前部换热器的顶端连接,所述后部换热器的另一端向所述风机的另一侧延伸。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前部换热器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风机一侧,后部换热器的一端与前部换热器顶端连接,另一端向风机的另一侧延伸,前部换热器和后部换热器包裹在风机外侧,并与风机之间形成换热腔,实现换热器的制冷或制热,其中,前部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部,相邻的两个换热部的连接处设置有异形切结构,且前一个换热部的底部设置有导流面,具体地,导流面包括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后一个换热部的顶部设置有承接面,具体地,承接面包括相连的导向平面和内凹面。当空调处处于制冷模式时,换热部与换热部连接处形成的冷凝水一部分顺着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流到后一个换热部的内凹面上,另一部分通过第一平面流到后一个换热部上的导向平面上,然后沿导向平面流到内凹面上,再从内凹面上沿换热部的表面流下,从而保证冷凝水在流下时与风机具有一定距离,避免冷凝水被吸进风机而导致影响换热器的使用。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部中的前一个所述换热部与后一个所述换热部之间的角度为预设角度时,所述导向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的底部相贴合。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前一个换热部与后一个换热部之间的角度为预设角度时,通过将换热部和换热部折弯组装后,可以使导向平面与第一平面相互贴合,实现换热器的密封效果,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换热均匀性。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预设角度在140度至160度的范围内。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预设角度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具体地,预设角度大于140度,一方面,可以保证导流面与承接面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使冷凝水可以沿导流面顺利流下;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导流面具有一定的倾斜度,加快冷凝水的流动速度;预设角度小于160度,可以保证换热部和风机之间的空气与换热部进行充分的热交换,避免空气还未与换热部充分换热就被风机带走,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充分性和均匀性。所以优选地,将预设角度设置在140度到160度之间,其中,预设角度也可以在其它范围值内,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平滑连接,所述导向平面与所述内凹面平滑连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平滑连接可以降低冷凝水在导向面上的流动阻力,从而可以提高冷凝水在导向面上的流动速度;导向平面与内凹面平滑连接可以降低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用于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部换热器,位于所述空调室内机的风机的一侧,所述前部换热器包括多个相连的换热部,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部的连接处具有异形切结构,所述异形切结构位于靠近所述风机的一侧,所述异形切结构包括导流面和承接面,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部中的前一个所述换热部的底部设置有所述导流面,后一个所述换热部的顶部设置有所述承接面,所述导流面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平面、圆弧面及第二平面,所述承接面的中部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圆弧面的下方;后部换热器,所述后部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前部换热器的顶端连接,所述后部换热器的另一端向所述风机的另一侧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夫峰张浩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