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极联结构的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42432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3 0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双层极联结构的断路器,包括静触头(7)和基座(10),所述静触头(7)包括触头部(714)和极连部(712),所述静触头(7)呈字母L形,固定地安装在基座(10)上,所述触头部(714)处于基座(10)的上层,所述极连部(712)处于基座(10)的下层,从而实现双层极连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双层极联结构可减小接触电阻,选择最有利于导电回路的极连点,在短路条件下也能确保设计的极联功能,该极联方式可提高绝缘水平,使断路器的外形尺寸更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断路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双层极联结构的低压直流断路器。
技术介绍
进入新世纪以来,太阳能光伏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新兴产业之一,光伏发电不需要原料,无气体排放,属于“绿色”产业,具有无污染、安全、长寿命、维护简单、资源永不枯竭和资源分布广泛等特点,被认为21世纪最重要的新能源,可广泛的应用于航天、通信、能源、农业、公共设施、交通及民宅等。随着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直流技术随之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工作电压越来越高,其工作电压通常会达到1000伏,再者太阳能发电一般都在环境较恶劣的荒漠或者人烟稀少的场所,对断路器的绝缘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在国家大力推广新能源产业的同时,提出节能降耗的指标,对于低压断路器而言节能降耗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额定工作电压低、高能耗的断路器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用户更高的需求。传统上,为提高直流断路器的额定工作电压通常采用内部或外部极联的方式,即通过多断点来实现较高的工作电压。当前市场上所采用的极联方式大都处于一个层面,这样也存在着绝缘性能方面的问题即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不足,再者通过短接排连接势必增加接触断点回路电阻增大,由于处于同一层面上,极联回路过长,断路器功耗也会增加。为了实现断路器的小型化,实现相同要求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使得设计更加困难。在实际运行中由于造型结构工艺性差导致的意外破损,引起绝缘破坏等不良后果。在设计爬电距离时,应在固体绝缘表面尽可能的设置一些横向的筋或槽,以阻止漏电途径,延缓漏电起痕的过程。塑壳断路器作为低压电器的重要产品之一,其性能的改善与提高将会进一步保障电力工作人员的安全性,有助于减少电力事故。中国技术专利申请公开号CN 102592903 A公开了一种预置接线方式断路器,在断路器基座内将多个断点串联。这种预置接线方式的断路器无需用户自行外接线串联,直接与断路器预置的接线板连接即可。虽然这种预制接线使长延时特性得以稳定,但是其问题是该预置接线采用的内部极联,极联部和触头部处于同一空间层面,一旦有故障电流发生就有可能破坏极联功能,最终导致导电回路异常。从该专利的预置接线原理图中可以看出,极联的导电回路较长,以实施例1的结构原理图来说,左侧作为断路器单独一极,另外三极相串联形成一极,该串联极从右侧上端起第一静触头、动触头到第二动触头、静触头再到第三静触头、动触头最后经脱扣单元到右侧下端出线,整个极联回路路径较长,并且极联点较多,致使串联极的内阻大,断路器的功耗也会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缺点的低压直流断路器。通过一种极联结构实现断路器额定工作电压DC1500V,并能通过双层极联的方式优化选择极联点,使导电回路路径最小化,减少接触电阻,从而减小断路器功耗,同时,通过一种易于制造的爬电槽结构来实现较大的爬电距离。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提出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低压直流断路器,包括静触头7和基座10,所述静触头7包括触头部714和极连部712,所述静触头7固定地安装在基座10上,所述触头部714处于基座10的上层,所述极连部712处于基座10的下层,从而实现双层极连结构。所述静触头7呈字母L形。所述触头部714包括电触点73和引弧部74。所述触头部714向上弯曲,其左端为窄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连部712向下弯曲,用于将静触头7固定于基座10,并作为极连用。所述静触头的主体部分71是整块铜板制成,表面进行镀银处理。所述基座10上设置方锥结构15,所述方锥结构15的上表面为倾斜平面,该平面的角度与所述静触头7的触头部714上表面72的角度一致。所述基座10上至少一条横向的槽16,所述槽16处在基座10的底面。所述基座10上包括槽19,所述槽19的尺寸大致与极连部712相对应,用于容纳静触头7的极连部712。所述槽19有向外延伸的筋18,筋的高度为2-5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主要优点如下:第一,本技术的双层极联结构可减小接触电阻,可自由选择最有利于导电回路的极连点,极联部与弧区隔离,实现即使在短路条件下也能确保设计的极联功能,不会发生因飞弧喷溅导致的异常回路情况,该极联方式可提高绝缘水平,使断路器的外形尺寸更小。第二,本技术所述的基座底面进出线两侧设有至少一条横向一定深度和宽度的槽,其主要优点是该槽的成型利于模具制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内部极联结构组装轴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双层极联结构断路器的上层轴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双层极联结构断路器的下层轴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去除基座和脱扣单元后的上层轴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去除基座和脱扣单元后的下层轴侧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1双层极联结构断路器的静触头与基座正面的装配轴侧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1双层极联结构断路器的静触头与基座背面的装配轴侧视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1双层极联结构的静触头组成轴侧视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1双层极联结构的静触头主体部分轴侧视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1基座正面轴侧视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1基座剖面视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1基座背面轴侧视图;图13本技术实施例2双层极联结构的静触头焊接轴侧视图;图14本技术实施例2双层极联结构的静触头极联部轴侧视图;图15本技术实施例2双层极联结构的静触头触头部轴侧视图;图16-18说明几种不同的极联点选择方案。【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1见图1-12,图1示出了本技术涉及的双层极联结构断路器1,其结构为两极三断点结构断路器,基座10上容纳:第一极由左侧极上端静触头2、动触头3、下端脱扣单元4组成;第二极由中间极和右侧极串联而成,具体连接方法为上端中间极静触头8、动触头9连接到右侧极的静触头7、动触头6、第二极下端脱扣单元5组成。该图还示出了双层极联结构断路器的上层,从基座10的内部观察第二极极联结构,右侧极静触头7的触头部714处于基座10的上层,与中间极静触头8同处于一个层面空间上,静触头7的触头部714与动触头9配合实现断路器的接通/断开。如所想的那样,静触头2、8、7处于静止,动触头3、动触头9、动触头6通过操作机构来分合。图2、图3示出了双层极联结构断路器的下层,从基座10的底部观察第二极极联结构,第二极静触头7的极联部712处于基座10的下层,与极静触头8不在同一个空间层面,静触头7的极联部712用于和极动触头9连接部11连接,形成两极的串联结构。可以明显看到,右侧极上、下侧端子没有设置接线排。这样可防止断路器并排安装时极间电弧形成短路。图4、图5示出了去除基座10和脱扣单元5后的上层、下层极联示意图,极动触头9的连接部11与右侧极静触头7极联部是通过螺钉12进行导电连接。图6、图7示出了双层极联结构断路器的静触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层极联结构的断路器,包括静触头(7)和基座(10),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7)包括触头部(714)和极连部(712),所述静触头(7)固定地安装在基座(10)上,所述触头部(714)处于基座(10)的上层,所述极连部(712)处于基座(10)的下层,从而实现双层极连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金保谷春雷南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人民电器厂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