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曾民先专利>正文

一种带围油栏和收油装置的围油收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02357 阅读:2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经改进后的一种带围油栏和收油装置的围油收油装置,由围油栏和收油装置二部分组成,其中收油装置主体是一同围油栏的拦油裙板水平联接在一起的长收油污流管和长工作管,在联接的收油污流管内侧管壁开一同拦油裙板同长的进油污流口,在联接的工作管的管壁开一同进油污流口同长的高压气流喷射口,两管上设有横向肋板,肋板外侧沿收油污流管横断面向下延伸成管箍,肋板内侧端面和管箍尾端面及两管内侧管壁都连接在一垂直短壁板上,短壁板上、下边端嵌入拦油裙板设置的上、下凹槽内,用间距均匀的钉扣扣紧使成一体,便于一起施放成袋形围油收油污,连续式或间歇式高效大面积收油污,不需要收油船了,进入收油污流管内的油污流由高压气流输送至尾端储油驳船内集存待转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改进后的一种带围油栏和收油装置的围油收油装置
技术介绍
本专利技术是对国家知识产权局2002年11月1日发文通知的已在第18卷第40期专利技术专利公报上公布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一种新围油收油栏”基础上的改进和技术进步。该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01106903.1。已进入实质审查,而且实审中改变专利技术原名称为“一种带围油栏和收油装置的围油收油装置”。当沿海、内河、港口等水域发生因油船等船只出事故,溢漏大量原油、柴油于水面,形成油污染,严重破坏环境,需要应急控制和回收油污。现有应急控制是迅速施放围油栏,把油污染的水面围起来,现有应急回收油污一般是用收油船收除油污染物。对比文件1EP0017168A,公开日1980-10-15,德国专利。是一种水面集油船的附属装置,用来确保回收开阔水面上的大面积油污。它是在船尾两边安装一垂直导轨,通过滚轮联接件与收油漏斗两边充气软管联接,收油漏斗进口有高拉位滑轮钢索操作,能适应不同风浪条件下收油污。还有对比文件2US5445744,公开日1995-08-29,美国专利,是一种用驳船或类似船回收水面油膜的方法,它是在船头水面下设一个向后转动的横轴转轮,或多组向后向上射的喷嘴,使船头前的水面带着油膜立即产生斜向上涌高流入船舱,逐渐集厚油膜,而水从底出口流走。还有美国JBF环境工程公司,1970专利技术年投产的DIP“动态斜面技术”,是采用高速移动的斜面皮带牵引作用下产生水动力路径,可使所遭遇到斜面的油污在迅速移动到转弯处被甩浮在集油井内由泵抽吸走。以上现有收油技术,都是对回收油污船的不同技术特征,但用于控制海上溢油设备的围油栏至今只能单纯起控制围油污作用。本身不能同时收除油污,如专利技术一种既能围油污,本身又能大面积有效快速收除油污的围油收油装置,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既能围油污,本身又能有效快速大面积收除油污的又经改进后的一种带围油栏和收油装置的围油收油装置。原专利技术的一种带围油栏和收油装置的围油收油装置,它由围油栏和收油装置二部分组成。围油栏由拦油裙板、浮子、支撑杆、夹板、接头板、配重链构成。收油装置的主体是一同拦油裙板水平联接在一起的长收油污流管,由其附件联接在拦油裙板拦油污的一侧,在联接的内侧管壁开一同拦油裙板同长的纵向进油污流口,为了维持开了长条口的管身结构稳定,是在沿开了纵向长口的管上,沿管横断面弧线每隔一定间距设横跨过进油污流口的足够多的间隔均匀的横向肋板,且每个肋板外侧向下延伸成沿管横断面弧线紧抱管的管箍,肋板内侧端面和管的内侧管壁及管箍尾端面都联接在一垂直短壁板上一起铸制成整体收油装置的,该垂直短壁板长边同拦油裙板长边一样长,它的短边上下边端都嵌入拦油裙板设置的上、下凹槽内,用均布的钉扣扣紧,使其和拦油裙板成为整体,便于同拦油裙板一起连续施放垂直置于水中,由浮子浮起露出水面一定高度呈长带状围油收油污。拦油裙板和收油装置的制作材料都可采用橡胶或高强复合纤维材料制作。收油污进收油污流管是由管顶溢流油污从进油污流口进入,这是因采用高压气流连续式或间歇式输送管内油污流,使管内液面和管顶水面有压差形成油污溢流。本专利技术的改进是在原收油装置上增加一根高压气流工作管,此管可布置在进油污流口上方,也可布置在收油污流管内,见收油污流管横断面结构图,此管也开有纵向和收油污流管的进油污流口一样长的高压气流扁咀喷射口,管内高压气流由气流喷射口喷出带动油污层快速溢流入收油污流管内,这使连续式收油污流进收油污管更可靠,工作管供气压力要大于用于输送收油污流管内油污流的供气压力,由于工作管高压气流的加入使输送收油流管内油污流成螺旋前进,这更有利于输送。输送的管内油污流是进入在驳船内前部装油污流的井箱内。再采用泵抽到驳船舱内集存待转运处理利用。本专利技术的改进是提出建圆形装油污流的井箱。圆形井箱一半箱顶高程可降低与船外水面稍高一些,可设立轴式高速旋转机,使由从收油污流管连续输送来的比水轻的油污层在高速旋转下涌高溢流出半圆井箱顶跌入船舱内集存。井箱壁板中下部和底部钻有足够多的细孔眼,使进来的油污流内大量的水挤漏走。在收油污流管顶各肋板间可设以肋板为滑动轴承座的由溢流水力转动的小转轮,由转动的叶片依序刮动油污层在工作管喷射口喷出高压气流作用下加强油污溢流入收油污流管内,设小转轮是解决油污层往往因水面杂物等挤住不流动,但油污层下的水溢流可推动小转轮使叶片刮动油污层进收油污流管内。本专利技术优点明显,技术新颖,实用性强,使现有普遍使用的围油栏只能单纯围油污进步到既能围油污又能同时收除油污的一种带围油栏和收油装置的围油收油装置,尤其是全管长收油污面积大,速度快,采用自动双高压气流管收进、和输送油污流技术先进可靠,收油装置构造不复杂,但制作工艺要求准确,围油栏和收油装置成整体一起施放操作,不另增加工作量。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围油收油整体示意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横断面构造3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横断面构造4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横断面构造中1、拦油裙板;2、浮子;3、收油污流管;4、肋板;5、短壁板;6、凹槽;7、转轮;8、挡风板;9、软管壁;10、工作船;11、驳船;12、装油污井箱、13、工作管。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1中,围油收油装置的拦油裙板1垂直置于水中,由于浮子2使拦油裙板和收油装置稳定浮于水中成袋形围油污收油污,是由与拦油裙板1相联接的收油污流管3在工作管13喷射口喷出的高压气流作用下连续收进油污,高压气流由工作船10上的空压机供给,管内的油污流输送至另一端的储油驳船11前部装油污的井箱12内,油污流中大量的水由井箱壁板中下部和底板的细孔眼漏出去。井箱中集厚带点水的油污由泵抽吸出,当采用圆形井箱时是因高速旋转机高速旋转下,油污层涌高溢出到该驳船舱内集存待转运处理。在图2中收油污流管3的管顶置于水面下约40-60毫米深处,收油污流管3的内侧管壁开有长条纵向进油污流口,工作管13布置在进油污流口上方,工作管的至少一半要浸入油污层水面下,其内侧管壁要与短壁板联结在一起不通空气。为维持加强开了长条口的工作管13和收油污流管3的结构稳定,是在管上每隔一定间距设横跨过进油污流口的间隔均匀的肋板4,各肋板外侧向下延伸成紧抱收油污流管的管箍,肋板4的内侧端面和收油污流管3,工作管13的内侧管壁及管箍尾端面都是联接在垂直的短壁板5上,是同种材料铸制成整体收油污装置的。短壁板5的上、下边端嵌入拦油裙板设置的上、下凹槽6内,用间隔均匀的钉扣扣紧,使收油污装置和拦油裙板联接成为一体的围油收油装置,当需要围油收油污时便于一起施放围油收油污。在图3中显示出工作管13是布置在收油污流管内上部靠近进油污流口一定距离处,使工作管内高压气流由其扁咀喷射口喷射出拉动管顶油污流快速溢流入收油污流管内。各肋板间可设以肋板4为滑动轴承座的以溢流水力推动的小转轮7,转动的叶片依序刮动油污层溢流进收油污流管3内,叶片的水下高度不能阻断溢流,叶片上可开有竖向空缝隙过流,溢流水力完全可以转动转轮的,但要阻止风力吹在转轮中心以上的叶片上产生反转,是在各肋板间设有挡风斜板8,该斜板也是以能伸缩的橡胶材料制作,注意留有伸缩的宽缝,以便拦油裙板转弯成袋形时能伸缩。以上是采用有高压气流连续式收进、输送管内油污流的实施例。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本专利技术是改进后的一种带围油栏和收油装置的围油收油装置,有一种水面集油船的附属装置,它是在船尾两边安装一垂直导轨,通过滚轮的联接件与收油漏斗两边充气软管联接,漏斗进口设有高拉位滑轮钢索操作,本专利技术是由围油栏联接收油装置两部分组成,围油栏由拦油裙板(1)、浮子(2)、支撑杆、夹板、接头板、配重链构成,本专利技术特征是收油装置主体是同拦油裙板(1)水平联接的开有纵向长进油污流口的收油污流管(3)和开有纵向长高压气流扁咀喷射口的工作管(13),在两管上设有间距均匀的跨过进油污流口的横向肋板(4),肋板(4)外侧向下延伸成紧抱收油污流管的管箍,肋板(4)内侧端面和管箍的尾端面及收油污流管(3)、工作管(13)的内侧管壁都联结在一垂直的短壁板(5)上,一起铸制成收油装置,短壁板(5)的长边同拦油裙板(1)的长边一样长,短壁板的上、下边端嵌入拦油裙板(1)设置的上、下凹槽(6)内,用间距均匀的钉扣扣紧使成为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民先
申请(专利权)人:曾民先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