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型头皮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62781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7 1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安全型头皮针,包括依次连接的针管、针柄和导管,针管、针柄外共同套设套管,其特征在于:套管的顶部为开口结构,套管的侧壁开设有与该顶部开口连通的槽口,针柄的一端伸出该槽口外;导管的顶部为喇叭口结构,该喇叭口结构套设在套管的内部,导管的外侧壁横向伸出固定凹槽;套管的底部向内收缩,套管的底部限定在导管的喇叭口结构与固定凹槽之间形成滑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用开始前或结束后,将套管始终位于其初始位置,套管底部和导管顶部的喇叭口结构相互抵接,针管处于套管内,提高了安全系数,避免了对医护人员和患者造成的意外刺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是一种安全型头皮针
技术介绍
针刺伤可能引起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等血液体液传播性疾病,据统计,70?83%的针刺伤是因头皮针引起。目前,国内大量使用的头皮针都是简单滴在金属针身套一保护套,在穿刺时,将保护套取下,注射完毕后,不再将保护套套回针身,所以金属针身在注射后都是裸露在外。这种保护套的作用是保护金属针身在未使用时对针身进行防菌保护而非防刺,所以,裸露的针身造成了大量的针刺伤的现象发生,对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巨大的隐患。申请号为“201410331560.5”、申请公布号为“CN 104117111 A”、名称为“防刺头皮针”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防刺头皮针,包括针座,在针座头部固定有针头,在针座上设有针翼,在针座后端固定有注射液软管,在针座上套有中空的保护套,保护套的终端开设有允许针翼穿过的开槽。此技术的缺陷在于:医护人员在滑动保护套时没有特定的滑动控制点,所述开槽在未与针翼接触时为紧闭状态,造成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针对现在医护人员对头皮针进行穿刺、拔出操作时易被针头刺伤的情况而改进的防刺伤的头皮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型头皮针,包括依次连接的针管、针柄和导管,所述针管、针柄外共同套设套管,所述套管的顶部为开口结构,套管的侧壁开设有与该顶部开口连通的槽口,针柄的一端伸出该槽口外;所述导管的顶部为喇叭口结构,该喇叭口结构套设在套管的内部,所述导管的外侧壁横向伸出固定凹槽;所述套管的底部向内收缩,套管的底部限定在导管的喇叭口结构与固定凹槽之间形成滑动连接;所述槽口的对侧设有手柄,该手柄为锥形结构。所述槽口的宽度刚好允许针柄的一端伸出;手柄的锥形结构既有三角形的稳固效果,而且节省材料;所述套管的底部在导管的喇叭口结构和固定凹槽之间滑动连接,限定了套管的活动范围,当需要使用头皮针时,将套管向下滑动使其底部落入固定凹槽内,使用结束后,将套管重新抬高至其初始位置,套管底部和导管顶部的喇叭口结构相互抵接,针管处于套管内,提高了安全系数。优选地,所述的套管的顶部开口和槽口外侧共同覆设有医用薄膜。优选地,所述的槽口的长度为3?5cm。优选地,所述的手柄的表面设有防滑纹路。手柄表面的防滑纹路可以增加摩擦,有助于医护人员不易手滑误操作。优选地,所述的套管的长度为3.5?5.5cm ;所述手柄至套管顶部开口的距离为I?2cm ;所述固定凹槽至导管顶部的距离为3?5c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需要使用头皮针时,将套管向下滑动使其底部落入固定凹槽内,使用开始前或结束后,将套管始终位于其初始位置,套管底部和导管顶部的喇叭口结构相互抵接,针管处于套管内,提高了安全系数;针对医护人员而言,穿刺后的针头在套设套管后得到保护,不会在处理丢弃针头时被污染后的针头刺伤,减少了意外伤害;针对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或精神病患者等保护意识不强者而言,可以避免穿刺前后的意外伤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套管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套管部分(带医用薄膜)的主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套管部分(带医用薄膜)的后视图。其中:1-针管 2-针柄3-导管4-套管 5-槽口6-固定凹槽7_手柄 8_医用薄膜【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安全型头皮针,包括依次连接的针管1、针柄2和导管3,所述针管1、针柄2外共同套设套管4。所述套管4的长度为4.5cm,套管4的顶部为开口结构,套管4的侧壁开设有与该顶部开口连通的槽口 5,所述槽口 5的长度为4cm。针柄2的一端伸出该槽口 5外,套管4的顶部开口和槽口 5外共同覆设有医用薄膜8。所述导管3的顶部为喇叭口结构,该喇叭口结构套设在套管4的内部,所述导管3的外侧壁横向伸出固定凹槽6,该固定凹槽6至导管3顶部的距离为3.5cm。所述套管4的底部向内收缩,套管4的底部限定在导管3的喇叭口结构与固定凹槽6之间形成滑动连接;所述槽口 5的对侧设有手柄7,该手柄7为锥形结构,手柄7的表面设有防滑纹路。所述手柄7至套管4顶部开口的距离为1.5cm,手柄7与套管4接触面的长度为1.5cm,手柄7的高度为1cm。实际使用例:第一步:医护人员一手捏住手柄7,另一只手撕下医用薄膜8 ;第二步:撕下医用薄膜8的手拿捏住针柄2,另一只手拿住手柄7,将套管4下滑至固定凹槽6处;第三步:通过头皮针针管I对患者进行穿刺给药;第四步:穿刺成功后,确保套管4的底部仍处于固定凹槽6内,固定牢固;第五步:给药结束,拿捏住针柄2并拔除针管1,另一只手那捏住手柄7并使其上滑至初始位置。以上已对本技术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技术创造并不限于所述的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技术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安全型头皮针,包括依次连接的针管(1)、针柄(2)和导管(3),所述针管(1)、针柄(2)外共同套设套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4)的顶部为开口结构,套管(4)的侧壁开设有与该顶部开口连通的槽口(5),针柄(2)的一端伸出该槽口(5)外; 所述导管(3)的顶部为喇叭口结构,该喇叭口结构套设在套管(4)的内部,所述导管(3)的外侧壁横向伸出固定凹槽(6); 所述套管(4)的底部向内收缩,套管(4)的底部限定在导管(3)的喇叭口结构与固定凹槽(6)之间形成滑动连接; 所述槽口(5)的对侧设有手柄(7),该手柄(7)为锥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头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管(4)的顶部开口和槽口(5)外侧共同覆设有医用薄膜(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头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槽口(5)的长度为.3 ?5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头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柄(J)的表面设有防滑纹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头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管(4)的长度为.3.5 ?5.5cm ; 所述手柄(J)至套管⑷顶部开口的距离为I?2cm ; 所述固定凹槽(6)至导管(3)顶部的距离为3?5cm。【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是一种安全型头皮针,包括依次连接的针管、针柄和导管,针管、针柄外共同套设套管,其特征在于:套管的顶部为开口结构,套管的侧壁开设有与该顶部开口连通的槽口,针柄的一端伸出该槽口外;导管的顶部为喇叭口结构,该喇叭口结构套设在套管的内部,导管的外侧壁横向伸出固定凹槽;套管的底部向内收缩,套管的底部限定在导管的喇叭口结构与固定凹槽之间形成滑动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用开始前或结束后,将套管始终位于其初始位置,套管底部和导管顶部的喇叭口结构相互抵接,针管处于套管内,提高了安全系数,避免了对医护人员和患者造成的意外刺伤。【IPC分类】A61M5-158【公开号】CN204582154【申请号】CN201520144665【专利技术人】邓娟, 傅欣欣, 叶旭春, 吴菁, 崔静, 皋文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安全型头皮针,包括依次连接的针管(1)、针柄(2)和导管(3),所述针管(1)、针柄(2)外共同套设套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4)的顶部为开口结构,套管(4)的侧壁开设有与该顶部开口连通的槽口(5),针柄(2)的一端伸出该槽口(5)外;所述导管(3)的顶部为喇叭口结构,该喇叭口结构套设在套管(4)的内部,所述导管(3)的外侧壁横向伸出固定凹槽(6);所述套管(4)的底部向内收缩,套管(4)的底部限定在导管(3)的喇叭口结构与固定凹槽(6)之间形成滑动连接;所述槽口(5)的对侧设有手柄(7),该手柄(7)为锥形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娟傅欣欣叶旭春吴菁崔静皋文君巫雅萍吴清赵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