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纸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943204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6 14:30
一种用于借助具有折叠站的折叠机折叠纸的方法,其中,输送给该折叠站的纸幅(9)的部分区域首先被折叠成带有连续的纸页的第一堆垛(10),并且在达到阈值后将如此产生的第一堆垛(10)带到存放架(15)内,并且在此通过已折叠的中间区域(12)与纸幅(9)的另一部分区域保持接触,其中,该已折叠的中间区域(12)的区段用作用于另一接着待折叠的具有连续的纸页的后继堆垛的基础,应该如此改进该方法,即,仅需要尽可能小的悬垂部。为此提出:在将第一堆垛(10)带入到存放架(15)内之前将已折叠的中间区域(12)从已经折叠的第一堆垛(10)从折叠站中回拉;在将第一堆垛(10)带入到存放架(15)内期间将已折叠的中间区域(12)引回到折叠站中;接着将已经折叠的、引回到折叠站中的中间区域(12)用作待折叠的后继堆垛的基础,并且在达到后继堆垛的阈值后重复已折叠的中间区域(12)的回拉的过程,直到完成折叠输送的全部纸幅(9)。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折叠纸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借助具有折叠站的折叠机折叠纸的方法,其中,将供应给该折叠站的纸幅的部分区域首先折叠成带有连续的纸页的第一堆垛,并且在达到如此产生的第一堆垛的阈值后将其带到存放架内,并且在此通过已折叠的中间区域与纸幅的另一部分区域保持接触,其中,该已折叠的中间区域的区段用作用于另一接着待折叠的、带有连续的纸页的后继堆垛(Folgestapel)的基础。
技术介绍
已知例如工业和复印服务提供商使用大的纸张规格的纸幅(尤其印刷纸幅),以便例如在纸幅上记录技术文献或者其他内容丰富的数据记录。这样的纸幅的宽度按照标准为直到914毫米(36″)。纸幅和因此文件的长度可以不同并且根据应用可为直到100米或者更长。此外已知折叠这种大的纸张规格的文件以用于简化操作或者存档。在德国标准DIN824中规定了技术图纸的根据规定的折叠。在此,在不同的国家内不同地得到折叠标准。通常尽可能自动地进行纸页的这种折叠,其中,折叠机既可进行纵向折叠,也可进行横向折叠,并且例如根据滚筒式折叠原理或带式折叠原理工作。然而,在此同时对待折叠的纸幅的长度和因此同时对待处理的文件的大小设定了技术限制。因此这引起,通过折叠印刷的纸幅产生相叠折叠的页的堆垛,它们必须通过折叠机的部件(例如折叠辊、折叠带)运送。因此,这些部件必须如此可运动地来布置,即,它们提供必需的空间以供使用。然而,由于这些部件的可运动性而使折叠的精度受损。因此,如果纸重为80g/m2,折叠长度(亦即折叠的纸页的累计宽度)在根据滚筒式折叠原理的折叠机中限制为约6米。在带式折叠机中,对于这样的纸,折叠长度限制为约12m。在任何情况下,成本随折叠长度的增加过度地增加。尽管如此,为了可实现纸幅的几十米直到超过百米的大的折叠长度,例如如此形成半自动化的方法,即,首先折叠直到最大可能的纸长度的堆垛,并且然后将其从折叠机中带到存放位置中。纸幅通过未折叠的中间区域保持与该纸幅的另一部分区域接触,其中,该中间区域的区段用作另一接着待折叠的、具有连续的纸页的后继堆垛的基础。然后还可将该后继堆垛再次建造成直到技术上可行的长度上并且紧接着将其推出。该方法可关于多个堆垛继续。结果产生多个至一些自动化地产生的折叠包,它们相应通过未折叠的中间区域彼此连接。这些中间区域然后必须由设备的操作者手工补充折叠,以便可将单个的折叠堆垛叠加成大的堆垛。中间区域的手工的折叠费时费工并且错误率高。文献DE102009032159B3已经公开了一种全自动的折叠机以及一种折叠方法,在其中在将纸堆垛存放到存放架内时必须输出未折叠的区域并且在存放纸堆垛之后必须再次以已折叠的层的至少一部分回拉到折叠机内,以便将该区域用作后继堆垛的基础。因此,纸的相对很大的回拉的部分可导致折叠误差和在折叠过程中的延迟。文献WO2010/018059A1同样公开了一种全自动的折叠方法,在其中在将折叠的堆垛带到存放架中期间在折叠站中拉住纸。在该时间内必须停止至折叠站的进纸。然而,因为上游的器具(例如印刷机或绘图仪等)连续地继续工作,产生大的纸悬垂部(Schlaufe),于是在建立后继堆垛时必须对其进行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如此提供一种折叠纸的方法,即,避免上述缺点,并且在其中仅需尽可能小的悬垂部。为了解决该目的,提出:在将第一堆垛通过折叠站的输出部带到存放架中之前,将后来的中间区域从已经折叠的第一堆垛通过折叠站的输入部从折叠站回拉;在将第一堆垛带到存放架中期间将中间区域引回到折叠站中;已经折叠的、引回到折叠站中的纸页用作待折叠的后继堆垛的基础;并且在达到相应的阈值后如此长地继续进行后来的中间区域的回拉的过程,直到完成折叠输送的全部纸幅。通过在折叠机内从已经折叠的堆垛中回拉中间区域并且还在将堆垛从折叠机朝存放架的方向上推出之前实现折叠机前的悬垂部仅具有设立的折叠宽度的约一倍的大小。在这类方法(在其中堆垛在折叠站的三个折叠辊之间交替地引导到折叠罩(Falttasche)内)中已经表明:在达到阈值后在下一折叠步骤中在折叠辊中的两个之间仍然折叠纸幅;在完成折叠后使折叠辊以及进入辊反转;在已折叠的折叠部离开在折叠辊之间的缝隙后再次使折叠辊反转,而进入辊还继续从折叠站中拉中间区域;接着将第一堆垛引导到折叠罩中并且将其引导通过该折叠罩;接着,当倒数第二的折叠部离开折叠辊之间的缝隙时,使进入辊反转;并且在第一堆垛离开折叠罩并且到达存放架之后,使折叠辊针对重新的堆垛形成反转。利用该措施实现,在纸幅被折叠后,在没有将堆垛继续运送到相应的折叠罩中的情况下,使折叠辊和进入辊反转,一旦折叠部离开在折叠它的折叠辊之间的缝隙,就已经可使折叠辊再次反转。进入辊还继续回拉纸幅,但一旦倒数第二的折叠部从在折叠辊(其引起倒数第二的折叠部)之间的缝隙离开,就可使进入辊重新反转。由此实际上仅由进入辊回拉约一倍的已设立的折叠宽度。因此,由回拉的纸幅加上继续输送的纸幅形成的悬垂部非常小。在将堆垛运送到存放架中时就已经可开始重新消除该悬垂部。此外,仅回拉纸幅的相对较小的部分以用于继续的处理,由此避免折叠误差。附图说明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在此,图1至8显示了按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运行和控制的折叠机。具体实施方式附图显示了折叠站的折叠辊1以及与折叠辊1共同作用的两个折叠辊2和3。为折叠辊1分配有折叠罩4、5。通过进入辊6和7实现纸幅9向折叠辊1至3的供给8。图1显示了由纸幅9折叠的第一堆垛10,其布置在折叠辊1和2之间并且被引入折叠罩4内。在折叠辊1至3反转之后,折叠部11根据图2向前挪至折叠辊1和3之间。就在形成折叠部11后不久使折叠辊1至3以及进入辊6和7反转,如可从图3中看出的那样。通过进入辊6和7的反转将纸幅9的中间区域12从折叠站中拉出。在折叠部11离开在折叠辊1和3之间的缝隙后,使折叠辊1至3再次反转,而进入辊6和7还继续从折叠站中拉出纸幅9的中间区域12(参见图4)。在图5中可看出悬垂部13,其通过从折叠站回拉纸幅9的中间区域12和通过将纸幅9继续供应给折叠站产生。根据图5,第一堆垛10被再次引导到折叠辊1和3之间以及被继续引导到折叠罩5内。在倒数第二的折叠部14离开在折叠辊1和2之间的缝隙之后使进入辊6和7反转(参见图6)。中间区域12被再次输送到折叠站中。悬垂部13再次消除。根据图7,越过折叠罩5朝存放架15(图8)的方向上输送第一堆垛10。在第一堆垛10到达存放架15并且折叠部11根据待折叠的纸幅的计划的长度驶入折叠罩5内后使折叠辊1至3再次反转。由此在折叠辊1和2之间进行新地折叠后继堆垛。参考标号列表1折叠辊2折叠辊3折叠辊4折叠罩5折叠罩6进入辊7进入辊8供给9纸幅10第一堆垛11折叠部12中间区域13悬垂部14折叠部15存放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折叠纸的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借助具有折叠站的折叠机折叠纸的方法,其中,将供应给该折叠站的纸幅(9)的部分区域首先折叠成带有连续的纸页的第一堆垛(10),并且在达到如此产生的第一堆垛(10)的阈值后将其带到存放架(15)内,并且在此通过已折叠的中间区域(12)与纸幅(9)的另一部分区域保持接触,其中,已折叠的中间区域(12)的区段用作用于另一接着待折叠的、带有连续的纸页的后继堆垛的基础,其特征在于,‑在将第一堆垛(10)带到存放架(15)内之前将已折叠的中间区域(12)从已经折叠的第一堆垛(10)从折叠站中回拉,‑在将第一堆垛(10)带到存放架(15)内期间将已折叠的中间区域(12)引回到折叠站中,‑接着将已经折叠的、引回到折叠站中的中间区域(12)用作待折叠的后继堆垛的基础,和‑在达到后继堆垛的阈值后重复已折叠的中间区域(12)的回拉的过程,直到完成折叠输送的全部纸幅(9)。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8.03 DE 102012015466.61.一种用于借助具有折叠站的折叠机折叠纸的方法,其中,将供应给该折叠站的纸幅(9)的部分区域首先折叠成带有连续的纸页的第一堆垛(10),并且,在达到阈值后,如此产生的第一堆垛(10)被带到存放架(15)内且在此通过已折叠的中间区域(12)与纸幅(9)的另一部分区域保持接触,其中,已折叠的中间区域(12)的区段用作用于另一接着待折叠的、带有连续的纸页的后继堆垛的基础,其特征在于,-在将第一堆垛(10)带到存放架(15)内之前将已折叠的中间区域(12)从已经折叠的第一堆垛(10)从折叠站中回拉,-在将第一堆垛(10)带到存放架(15)内期间将已折叠的中间区域(12)引回到折叠站中,-接着将已经折叠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A·伊尔勒
申请(专利权)人:罗思韦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