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07718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9 2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涉及触控显示领域。其中,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包括:衬底基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形成的阳极、有机发光层以及阴极;所述阴极由多个第一子电极组成,每个第一子电极在触控扫描阶段作为触控电极加载触控扫描信号,并在显示阶段作为公共电极加载公共电极信号;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阳极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的驱动电极层,所述驱动电极层在所述触控扫描阶段,加载所述触控扫描信号。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案可以使触控显示面板中的阴极在触控扫面阶段复用为触控电极,同时还能抵消阳极在触控扫面阶段对阴极的电位干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触控显示领域,特别是。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触摸屏(Touch Screen Panel)已经逐渐遍及人们的生活中。目前,触摸屏按照组成结构可以分为:外挂式触摸屏(Add on Mode Touch Panel)、覆盖表面式触摸屏(On Cell Touch Panel)、以及内嵌式触摸屏(In Cell Touch Panel)。其中,外挂式触摸屏是将触摸屏与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分开生产,然后贴合到一起成为具有触摸功能的液晶显示屏,外挂式触摸屏存在制作成本较高、光透过率较低、模组较厚等缺点。而内嵌式触摸屏将触摸屏的触控电极内嵌在液晶显示屏内部,可以减薄模组整体的厚度,又可以大大降低触摸屏的制作成本,受到各大面板厂家青睐。目前,现有的内嵌(Incell)式触摸屏主要是利用自电容的原理实现检测手指触摸位置。在具体实施时,是在TFT (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场效应晶体管)阵列基板上另外增加触控电极。由于上述内嵌式触摸屏的结构设计,需要在现有的TFT阵列基板上增加新的膜层(用于作为触控电极的透明导电层),导致在制作TFT阵列基板时需要增加新的工艺,使生产成本增加,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可以使阴极在触控扫面阶段复用成为触控电极,同时抵消阳极在触控扫面阶段对阴极的电位干扰。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包括:衬底基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形成的阳极、有机发光层以及阴极;所述阴极由多个第一子电极组成,每个第一子电极在触控扫描阶段作为触控电极加载触控扫描信号,并在显示阶段作为公共电极加载公共电极信号;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阳极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的驱动电极层,所述驱动电极层在所述触控扫描阶段,加载所述触控扫描信号。其中,所述触控显示面还包括:驱动1C,所述驱动IC分时生成所述触控扫描信号和所述公共电极信号;所述阴极的每个第一子电极均通过第一导线与所述驱动IC连接。其中,所述触控显示面还包括:位于所述阳极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的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有源层、源极和漏极;所述驱动电极层设置在所述薄膜晶体管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阴极的第一子电极同层材料形成,且形成在所述第一子电极之间的间隙内。具体地,所述第一导线形成在所述阴极的下方图层,由第一子导线和第二子导线组成;所述第一子导线与所述阳极、所述栅极、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中的一者同层同材料形成,并连接所述驱动IC ;所述第二子导线贯穿所述第一子电极与所述阴极之间的图层,并连接所述第一子电极与所述第一子导线。其中,所述阳极由多个具有间隙第二子电极组成;当所述第一子导线与所述阳极同层同材料形成时,则所述第一子导线形成在所述第二子电极之间的间隙内;当所述第一子导线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或源漏极同层同材料形成时,则所述第一导线贯穿所述阳极的图层的位置为所述第二子电极之间的间隙内。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显示装置。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应用于上述触控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所述驱动方法包括:在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进入显示阶段时,向所述阵列基板的每个第一子电极加载公共电极信号;在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进入触控扫描阶段时,向所述阵列基板的每个第一子电极以及所述阵列基板的驱动电极层加载触控扫描信号。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将触控显示面板中的阴极复用为触控电极,从而简化了阵列基板的结构。同时,设置一与阴极对置的驱动电极层,并与阴极同时加载触控扫描信号,从而在触控扫面阶段,抵消阳极对阴极产生的电位干扰,使阴极复用触控电极成为了可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7为本专利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针对不同实现方式所对应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方案提供一种全新的内嵌式触摸屏结构的触控显示面板,将作为公共电极的阴极复用为触控电极,以达到结构简化目的,进而能够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工序,并降低制造成本。其中,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提阵列基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即第一基板)以及彩膜基板(即第二基板),如图1所示,阵列基板具体包括:衬底基板(图1未画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形成的阳极4 ;有机发光层5以及阴极6 (阳极4、有机发光层5以及阴极6共同视为一个放光二极管结构);设置在阳极4与衬底基板之间的驱动电极层2 ;其中,上述阴极6由多个第一子电极组成(即斜线方块),每个第一子电极在触控扫描阶段作为触控电极加载触控扫描信号,并在显示阶段作为公共电极加载公共电极信号;上述驱动电极层2在触控扫描阶段,与阴极6 —样加载所述触控扫描信号。在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中,将阵列基板上的阴极制作成触控电极图案,并分时传递触控扫描信号以及公共电极信号,从而在单位时帧内,能够分时实现显示功能以及触控功能。进一步地,在触控扫描阶段,阴极加载触控扫描信号,而阳极上没有任何信号,因此阳极会作为地电容拉低阴极上的高电位,从而影响触控检测准确性,为避免这一样现象发生,本实施例在阳极下方添加了一个与阴极对置的驱动电极层,驱动电极层与阴极一起加载触控扫描信号,使阴极与驱动电极层之间没有电位差形成,从而消除了阳极的干扰。其中,本实施例的阵列基板的具体结构还包括:薄膜晶体管;在现有技术中,阵列基板的阳极接入薄膜晶体管漏极上的数据信号,因此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中的驱动电极层应设置在薄膜晶体管的下方,以避免在驱动电极层上额外进行过孔,让连接阳极和漏极的导线通过。具体地,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模版还包括:驱动1C,上述触控扫描信号和公共电极信号由该驱动IC分时生成,即本实施例的阴极的每个第一子电极均通过第一导线与所述驱动IC连接,从而加载来自驱动IC上的触控扫描信号和公共电极信号。在具体实现中,为避免额外增加制图工艺,第一子导线可以与第一子电极同层同材料形成。例如图2所示的触控面板结构,衬底基板I上的第一导线7可以设置在第一子电极A之间的间隙内,与驱动IC8连接。或者,考虑到第一导线设置在第一子电极之间的间隙内会增大第一子电极之间的距离,从而影响触控识别精度,且第一导线与第一子电极同层形成会一定程度地干扰自感电容的变化,因此作为另一可行的实现方式,第一导线与第一子电极为不同层设置。当然,第一导线是设置在第一子电极的上方图层,还是设置在第一子电极的下方图层,都是可行的实现方式,但设置在第一子电极的上方图层会额外增加阵列基板的图层,因此,作为优选方案,为了不使阵列基板的结构复杂化,本实施例将第一导线形成在阴极下方的原有图层上。下面结合几个实现方式,对第一导线形成在阴极下发的图层的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实现方式一 >如图3所示,在实现方式一中,触控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包括:形成在衬底基板I上的薄膜晶体管3。作为示例性介绍,薄膜晶体管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5/CN104850268.html" title="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包括:衬底基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形成的阳极、有机发光层以及阴极,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由多个第一子电极组成,每个第一子电极在触控扫描阶段作为触控电极加载触控扫描信号,并在显示阶段作为公共电极加载公共电极信号;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阳极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的驱动电极层,所述驱动电极层在所述触控扫描阶段,加载所述触控扫描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盛际董学王海生陈小川赵卫杰刘英明孟晨董瑞君许睿刘伟李昌峰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