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生物住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62998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2 1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海底生物住巢器。主要解决现有人工鱼礁存在适应性差、安全性低、稳定性弱以及结构不合理的技术问题。该住巢器包括底部(1)、外围部(2),所述外围部(1)呈向上凸起地连接在底部(1)上形成空腔(3),所述外围部(2)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空腔(3)相通的渗透孔(4)以及伸入孔(5),且所述底部(1)的底面为水平面。由于该海底生物住巢器能够给海底生物提供一个类似于封闭式的栖息环境,能够合理、有效地保证海底生物生长,具有适应性强、安全性高、稳定性强以及结构合理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海洋生物开发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海底生物住巢器
技术介绍
自由生活或固着于水底,除淡水水域外,在海洋自沿岸带到洋底最深处(深度超过万米)都有生存。淡水中主要是水草、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等。在海洋生物中,底栖生物种类最多,数量极大,包括无脊椎动物的绝大部分门类,还有大型藻类和少数高等植物,以及几乎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藻类和种子植物(如沿岸带常见的大叶藻、海韮菜)固着于底表,且大多数仅栖于透光的浅水区。动物的生活方式则多种多样:大多数埋栖于水底泥沙中(如蛤类、海胆),或穴居于底内管道里(如虫下、蛤、多毛虫),称为底内动物;有的固着或附着于岩礁或其他坚硬基质(包括动物的外壳)表面(如牡蛎、藤壶、苔藓等),或匍匐爬行于基底之上(如鲍、螺类等),称为底上动物或表栖动物;另有一些能够在近底层水体中游动,但经过一段时间就要沉降在底上(如虾),称为游泳底栖动物。尤其如海螺、海贝以及海参等海底生物,近几十年来,近海捕捞飞速发展,由于捕捞能力成倍增长,过度捕捞而没有受到限制,加上破坏性的非法捕捞等原因,破坏了沿岸近海的生态平衡,已造成近海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为了维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用人工方式对近海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人工鱼礁是人工设置的诱使鱼类聚集、栖息的海底堆积物。有较明显的集鱼效果,可使鱼类滞留于礁区的时间延长,渔场扩大,并使鱼类得到增殖。但是,目前的人工鱼礁由于其结构和材料所限,使得其在海底使用时,不能有效地给海洋生物提供一个安全、稳定、以及合理的栖息场所。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的缺点与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一种适应性强、安全性高、稳定性强以及结构合理的海底生物住巢器。一种海底生物住巢器,包括底部、外围部,所述外围部呈向上凸起地连接在底部上形成空腔,所述外围部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空腔相通的渗透孔以及伸入孔,且所述底部的底面为水平面。所述外围部由表面部和端部组成,所述表面部呈向上拱起的连接在底部两侧,所述端部分别贴合在表面部的两端,所述渗透孔分别设置于表面部和端部上,所述伸入孔设置于端部上。所述表面部为弧形或“V”形。所述底部和外围部通过水泥一体浇注而成。所述外围部的两端设有固定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该海底生物住巢器能够给海底生物提供一个类似于封闭式的栖息环境,能够合理、有效地保证海底生物生长,具有适应性强、安全性高、稳定性强以及结构合理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的正视图。图2为实施例一的侧视图。图3为实施例一的剖视图。图4为实施例二的正视图。图5为实施例二的侧视图。图6为实施例二的剖视图。图7为实施例二的立体图。图8为实施例二的立体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底部1,外围部2,表面部21,端部22,空腔3,渗透孔4,伸入孔5,固定环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针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一种海底生物住巢器,包括底部1、外围部2,所述外围部I呈向上凸起地连接在底部I上形成空腔3,所述外围部2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空腔3相通的渗透孔4以及伸入孔5,且所述底部I的底面为水平面。该生物住巢器的底部I和外围部2通过水泥一体浇注而成。底部I为水平结构,外围部2上的渗透孔4可以散乱分布,也可以呈均匀分布,底部也设置有渗透孔4,使用时,把海底生物住巢器投放在海底,住巢器底部I放置在海底上,保证其放置牢固、稳定,不易被海水冲走,通过在海底放置一段时间后,海底生物如海螺、海贝以及海参会栖息在该住巢器的空腔内,会附着在底部内表面和外围部内表面,由于空腔与外界是通过渗透孔4连通的,因此,海底的营养丰富的海水会通过渗透孔4进入空腔供海底生物吃。待时机成熟时,把海底生物住巢器打捞上来,渔民通过工具穿入伸入孔把空腔内的海底生物取出。根据上述方案,由于该海底生物住巢器能够给海底生物提供一个类似于封闭式的栖息环境,能够合理、有效地保证海底生物生长,具有适应性强、安全性高、稳定性强以及结构合理的优点。所述外围部2由表面部21和端部22组成,所述表面部21呈向上拱起的连接在底部I两侧,所述端部22分别贴合在表面部21的两端,所述渗透孔4分别设置于表面部21和端部22上,所述伸入孔5设置于端部22上。该外围部2包括表面部21和端部22,表面部21为长度方向延伸,表面部21为弧形或“V”形。端部22可以为倾斜面或平面,采用弧形结构或“V”形,放置海底时受海水冲击小,稳定性高,可以根据需要选用。所述外围部2的两端设有固定环6,通过在外围部2上设置固定环6,绳子与固定环相连接,由于生物住巢器在海底时间过长,容易被海底的沉淀物或堆积物埋没,因此,当该生物住巢器投放在海底一段时间后,需要通过绳子拉着住巢器上岸。通过绳子与固定环相连接以带动生物住巢器移动,操作方便、简单。【主权项】1.一种海底生物住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1)、外围部(2),所述外围部(I)呈向上凸起地连接在底部(I)上形成空腔(3),所述外围部(2)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空腔(3)相通的渗透孔(4)以及伸入孔(5),且所述底部(I)的底面为水平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底生物住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围部(2)由表面部(21)和端部(22)组成,所述表面部(21)呈向上拱起的连接在底部(I)两侧,所述端部(22)分别贴合在表面部(21)的两端,所述渗透孔(4)分别设置于表面部(21)和端部(22)上,所述伸入孔(5 )设置于端部(22 )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底生物住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部(21)为弧形或“V” 形。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海底生物住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I)和外围部(2)通过水泥一体浇注而成。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海底生物住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围部(2)的两端设有固定环(6)。【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海底生物住巢器。主要解决现有人工鱼礁存在适应性差、安全性低、稳定性弱以及结构不合理的技术问题。该住巢器包括底部(1)、外围部(2),所述外围部(1)呈向上凸起地连接在底部(1)上形成空腔(3),所述外围部(2)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空腔(3)相通的渗透孔(4)以及伸入孔(5),且所述底部(1)的底面为水平面。由于该海底生物住巢器能够给海底生物提供一个类似于封闭式的栖息环境,能够合理、有效地保证海底生物生长,具有适应性强、安全性高、稳定性强以及结构合理的优点。【IPC分类】A01K61-00【公开号】CN204540387【申请号】CN201520176025【专利技术人】陈炳 【申请人】嵊泗县陈久海洋生物集养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8月12日【申请日】2015年3月27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海底生物住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1)、外围部(2),所述外围部(1)呈向上凸起地连接在底部(1)上形成空腔(3),所述外围部(2)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空腔(3)相通的渗透孔(4)以及伸入孔(5),且所述底部(1)的底面为水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炳
申请(专利权)人:嵊泗县陈久海洋生物集养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