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豆播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26871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5 0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土豆播种机,机架由矩形底框架和垂直设置在矩形底框架上的立柱构成,矩形底框架下端安装有两根转轴,两转轴的外侧端分别连接有行走轮,一支撑横梁通过螺栓水平安装在立柱上,支撑横梁下端并排悬挂有两个加料斗,加料斗下端设有开口,矩形底框架上固定有两个并排设置的导料箱,两导料箱之间留有间距,所述两导料箱分别位于两加料斗旁,两导料箱下端设有下种出口,两条链传动机构分别穿过加料斗设置在转轴和导料箱的第二从动轴之间,各条链传动机构的链条上分别设有用于装载种子的储料杯,矩形底框架前端设有用于连接的动力牵引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简便,实现了机械化播种,提高了劳动效率,能够满足山区和丘陵地区的播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农业机械器具的
,具体为一种土豆播种机
技术介绍
土豆(马铃薯)不仅口感好,而且还富含有膳食纤维,有助促进胃肠蠕动,疏通肠道。中医认为马铃薯“性平味甘无毒,能健脾和胃,益气调中,缓急止痛,通利大便,因此马铃薯是餐桌上常点的一道菜。马铃薯是块茎繁殖,且容易生长,传动的播种方法,是播种者将马铃薯一块一块的丢到土里,在整个播种的过程中,播种者长时间处于弯腰的状态,播种者劳动一天,往往腰酸背痛,腰部伸直都困难,劳动强度非常大。随着社会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加快了农产品的机械化生产。但现有的以发动机为动力进行播种的大型播种机,体积较大,重量重,设备价格高,适合在农田面积大的平原地区使用,而由于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农田多为小块的不规则梯田,以发动机为动力的播种机因其体积大、重量重,搬运极不方便,无法适应在爬坡下坎的山地使用。怎样解决机械插秧的难题,使山区和丘陵地区也能实现机械式播种,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机工作者研究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土豆播种机,它小巧、轻便,成本低,能够满足山区和丘陵地区的播种,减轻劳动强度。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土豆播种机,包括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由矩形底框架和垂直设置在矩形底框架上的立柱构成,所述矩形底框架下端设有转轴安装座,两转轴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矩形底框架下端的转轴安装座中,所述两转轴的外侧端分别连接有行走轮,一支撑横梁通过螺栓水平安装在立柱上,所述支撑横梁下端并排悬挂有两个加料斗,所述加料斗呈上大下小结构,加料斗下端设有开口,矩形底框架上固定有两个并排设置的导料箱,所述两导料箱分别位于两加料斗旁,两导料箱下端设有下种出口,各导料箱的两侧壁均支撑有第二从动轴,两导料箱之间留有间距,所述间距为种植行间距,两条链传动机构分别穿过加料斗设置在转轴和导料箱的第二从动轴之间,各条链传动机构的主动链轮均设置在转轴的中部,各条链传动机构的第二从动链轮均设置在导料箱的第二从动轴上,各条链传动机构的链条上分别设有用于装载种子的储料杯,矩形底框架前端设有用于连接的动力牵引钩。所述矩形底框架由左矩形底框架、右矩形底框架、可调距前连接板和可调距后连接板构成,左矩形底框架和右矩形底框架上端分别设有立柱,可调距前连接板和可调距后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设有条形安装孔,左矩形底框架和右矩形底框架之间通过螺栓与可调距前连接板和可调距后连接板的条形安装孔相配合相连,可调距前连接板中部设有用于安装动力牵引钩的通孔,支撑横梁通过螺栓连接在左矩形底框架和右矩形底框架的立柱上。所述支撑横梁上设有用于调节两加料斗距离的条形孔,两加料斗通过螺栓配合安装在支撑横梁的条形孔中,所述两加料斗之间连接有可调加料斗连接板。所述矩形底框架上设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并排设置的导料箱,每个导料箱中设有链传动机构。所述矩形底框架下端设有四个转轴安装座,两转轴分别设置在两个转轴安装座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结构简单,机架下端通过转轴安装座支撑有两转轴,两转轴的外侧端设有行走轮,本技术采用两个转轴,通过分轴方式实现了差速功能,保证了播种机在转弯时,没有滑动摩擦,减小了行动阻力和随动性。两个加料斗和两个导料箱设置在机架上,每个导料箱对应一个加料斗,两条链传动机构的链条分别从加料斗下端开口进入加料斗,穿过加料斗,设置在转轴和导料箱的第二从动链轮上,两条链传动机构上分别设有储料杯,通过机架前端的动力牵引钩与驱动装置,或人,或耕牛连接,带动行走轮转动,与行走轮相连的转轴带动链传动机构运动,从而带动储料杯运动,将加料斗中的马铃薯种子装入储料杯中,然后跟着链传动机构的链条运动从导料箱下端的下种出口落入土中。本技术操作简便,实现了机械化播种,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能够满足山区和丘陵地区的播种。导料箱之间的间距,保证了种植行间距均匀,不影响马铃薯的生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正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A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的俯视图。附图中:1为机架、1-1为矩形底框架、1-11为可调距前连接板、1-12为可调距后连接板、1-2为立柱、3为转轴、4为行走轮、4-1抓地齿、5为支撑横梁、5-1为链轮座、6为加料斗、7为导料箱、7-1为下种出口、7-2为第二从动轴、8为链传动机构、8-1为链条、8_2为第一从动链轮、10为动力牵引钩、9为储料杯、11为可调加料斗连接板。具体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说明。参见图1至图5所示的,一种土豆播种机,包括机架1、两根转轴3、两个行走轮4、支撑横梁5、两个加料斗6、两个导料箱7、两条链传动机构8、动力牵引钩10及若干储料杯9,所述机架I由矩形底框架1-1和垂直设置在矩形底框架1-1上的立柱1-2构成,所述矩形底框架1-1由左矩形底框架、右矩形底框架、可调距前连接板1-11和可调距后连接板1-12构成,所述可调距前连接板1-11和可调距后连接板1-12的两端分别设有条形安装孔,左矩形底框架和右矩形底框架之间通过螺栓与可调距前连接板1-11和可调距后连接板1-12的条形安装孔相配合,连接在一起,采用条形孔便于调节左矩形底框架和右矩形底框架之间的间距,可调距前连接板1-11中部设有用于安装动力牵引钩10通孔,用于安装动力牵引钩10安装在通孔中,左矩形底框架和右矩形底框架上端分别焊接有立柱1-2,两立柱1-2上端均设有横梁连接板1-3。左矩形底框架和右矩形底框架通过螺栓、可调距前连接板1-11和可调距后连接板1-12相连,且可调距前连接板1-11和可调距后连接板1-12上设有条形安装孔,通过螺栓在条形安装孔中的位置,调节左矩形底框架和右矩形底框架之间的距离,实现对播种行间距的调整,适用性广,制造简单,工艺性好,因各地区阳光照射情况差别大,播种时的行距要求各不相同,因此采用本技术便于调节导料箱之间的间距。所述矩形底框架1-1下端通过螺栓连接有四个转轴安装座2,两转轴3分别通过两个轴承安装在矩形底框架1-1下端的转轴安装座2中,所述两转轴3的外侧端分别连接有行走轮4,所述行走轮4由轮毂和设置在轮毂外的轮胎构成,所述轮胎沿周向布置有若干抓地齿4-1,通过人或耕牛或驱动装置带动行走路4运动,通过抓地齿4-1增大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土豆播种机,包括机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由矩形底框架(1‑1)和垂直设置在矩形底框架(1‑1)上的立柱(1‑2)构成,所述矩形底框架(1‑1)下端设有转轴安装座(2),两根转轴(3)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矩形底框架(1‑1)下端的转轴安装座(2)中,所述两转轴(3)的外侧端分别连接有行走轮(4),一支撑横梁(5)通过螺栓水平安装在立柱(1‑2)上,所述支撑横梁(5)下端并排悬挂有两个加料斗(6),所述加料斗(6)呈上大下小结构,加料斗(6)下端设有开口,矩形底框架(1‑1)上固定有两个并排设置的导料箱(7),两导料箱(7)之间留有间距,所述两导料箱(7)分别位于两加料斗(6)旁,两导料箱(7)下端设有下种出口(7‑1),各导料箱(7)的两侧壁均支撑有第二从动轴(7‑2),两条链传动机构(8)分别穿过加料斗(6)设置在转轴(3)和导料箱(7)的第二从动轴(7‑2)之间,各条链传动机构(8)的主动链轮均设置在转轴(3)的中部,各条链传动机构(8)的第二从动链轮均设置在导料箱(7)的第二从动轴(7‑2)上,各条链传动机构(8)的链条(8‑1)上分别设有用于装载种子的储料杯(9),矩形底框架(1‑1)前端设有用于连接的动力牵引钩(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克坚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博沃发动机配件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