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断点接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39362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5 22: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单断点接触器,其中,动触头、静触头位于触头支持的空腔中,当动触头在触头支持的导向槽内运动,从而减小接触器体积,与传统单断点接触器和双断点接触器相比体积更小,减少了制造成本。动、静触头闭合时,与传统接触器相比,其接触位置更加接近理论设计的接触中心区域,减小动、静触头的中心偏差,保证最大触头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接触电阻,降低使用过程中接触温升,节省电能损耗。本发明专利技术为确保动触头3、静触头10分断时产生的方向不确定电弧能快速、有效的进入灭弧室内冷却、熄灭,采用了双侧引弧片、双侧灭弧室的结构。相比传统单侧灭弧方案,减少对动触头、静触头,及动接线端子、静接线端子的烧损,从而增加接触器电气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机的控制电路,尤其是涉及一种单断点接触器,专注于操作频率较低、操作次数较少的使用场所用的接触器。
技术介绍
接触器作为一种量大、面广的控制电器,主要用于在控制电路中,远距离接通、分断电路及控制电动机起动、停止、运转中分断等,并可与适当的热继电器或电子式保护装置组合成电动机起动器,保护可能发生过载的电路,广泛用于轻工、冶金、化工、煤矿、机械、起重、铁路、船舶、通信等行业。目前,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大部分接触器的动触头结构普遍采用双断点(桥式)、直动式等方式,触头的闭合、断开通过动触头的上、下运动来完成,每个动、静触头距离触头支持有较大的距离,通常采用进出线端各设置一个引弧板、灭弧室的结构,即为:每极触头、灭弧系统设计成由两个动触头、两个静触头、两个引弧板、两个灭弧室组成的结构。此结构动作灵活,在操作频率高的情况下,具有可靠性高,接通、分断能力高等优势。但同时存在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负面因素。专利CN2091028U披露一种真空双断点接触器,其外部空腔结构作用是为触头提供真空环境,且为一固定空腔。而本专利技术的空腔设置在触头支持中(内部),并随着触头支持运动,且单断点动、静触头放置在此空腔中,具有缩小体积,降低成本的优点。专利CN2342458Y披露了一种单断点直动式接触器,其采用单断点直动式方式,触头的闭合、断开通过动触头与静触头相对运动来完成,由于每极只使用一对动、静触头,与双断点接触器相比节约成本。但其动、静触头系统偏向于触头支持的一侧,这就造成在动、静触头吸合、释放过程中,因受力不均,容易使动、静触头闭合后,接触位置不确定、且与理论设计的动、静触头中心偏差大,使得动静触头的接触电阻大,温升高,增加电能损耗,且这种结构只能设置一个引弧片、一个灭弧室,即为:每极触头、灭弧系统设计成由一个动触头、一个静触头、一个引弧片、一个灭弧室组成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动触头在触头支持的空腔内运动,其运动轨迹更加精确,动、静触头闭合时,其接触位置更加接近理论设计的接触中心区域,减小动、静触头闭合时的中心偏差,保证最大触头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接触电阻,降低使用过程中接触温升,减少电能损耗。且采用双侧引弧双侧灭弧结构,增强灭弧效果,增加电气寿命。专利CN101017740A披露了一种继电器,其通过利用每一对动、静触头,采用一片引弧栅片熄灭电弧。本专利技术中单断点接触器采用左、右两片引弧片结构,能更快速熄灭电弧,减少触头烧损。其中动触头引弧片5固定在动触头接触板8上,并与动触头3形成一个整体;静触头引弧片11固定在静触头接线端子I上,并与静触头10形成一个整体,且引弧片结构上有突起、圆弧状结构及缺口,能起到导向和增强引弧效果的作用。近年来,原材料成本提高,节能、环保概念在各行业深入,针对不同的使用类别,如何在满足不同使用场所或使用类别,在保证性能条件下减低生产成本,提高性价比,已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背景,为解决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兼顾到保证接触器电气寿命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单断点直动式接触器,其节约成本更多,电气寿命更长等特点。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提出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单断点接触器,该接触器内置动铁心16、静铁心13和触头支持12,所述触头支持12与动铁心16相连,所述接触器的每一极的动触头3和静触头10位于触头支持12的中间空腔中,所述空腔随着触头支持12移动;所述触头支持12左右两侧设置引弧结构和灭弧结构,与每一极的动触头3和静触头10对应;所述引弧结构包括动触头引弧片5和静触头引弧片11 ;所述灭弧结构包括左灭弧室2和右灭弧室9 ;所述动触头3包括动触头接触板8,所述动触头引弧片5固定在动触头接触板8上与动触头3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所述静触头10包括静触头接线端子1,所述静触头引弧片11固定在静触头接线端子I上与静触头10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所述动触头引弧片5位于动触头3左右两侧各一片,且两动触头引弧片5在靠近触头两侧留有缺口 ;所述静触头引弧片11位于静触头10左右两侧各一片,且两静触头引弧片11在靠近触头两侧留有缺口。所述触头支持12内部空腔有导向槽,使动触头3能沿导向槽运动。所述动触头引弧片5的两侧设置有突起,该突起与所述触头支持12的导向槽配合,使得动触头3能沿导向槽运动。所述动触头3与动触头引弧片5固定在一起,所述动触头引弧片5与触头支持12空腔中的导向槽滑动配合。所述静触头10与静触头引弧片11固定在一起,位于触头支持12的活动空腔中。所述左灭弧室2和右灭弧室9均设置有与动触头引弧片5、静触头引弧片11对应的引弧结构,该引弧结构形成一包围状结构,一侧设置排气开口。所述动触头3通过软连接线6与动触头接线端子7连接一起,其中软连接线从右灭弧室9的上方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动触头、静触头位于触头支持的空腔中,与传统单断点接触器和双断点接触器相比体积更小,节约材料,减少了制造成本。2、当动触头在触头支持的导向槽内运动,动、静触头闭合时,其接触位置更加接近理论设计的中心区域,减小动、静触头的中心偏差,保证最大触头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接触电阻,降低使用过程中接触温升,节省电能损耗。3、为确保动触头、静触头分断时产生的方向不确定电弧的能量能快速、有效的进入灭弧室内冷却、熄灭,采用了双侧引弧片(动触头引弧片、静触头引弧片)、双侧灭弧室(左灭弧室、右灭弧室)的结构。从而减轻触头烧损,增加接触器电气寿命。本专利技术按照接触器执行的国家标准,进行功能、性能验证,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零部件组成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3为动触头引弧片的结构不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动、静触头接触区域示意图;图5为传统接触器动、静触头接触区域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动触头灭弧系统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动、静触头处于自然状态(分断)时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动、静触头接通(闭合)时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整体效果图。图中,静触头接线端子1、左灭弧室2、动触头3、动触头弹簧4、动触头引弧片5、软连接线6、动触头接线端子7、动触头接触板8、右灭弧室9、静触头10、静触头引弧片11、触头支持12,静铁心13、线圈14、反力弹簧15、动铁心16。【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单断点接触器,其具有节约成本更多,电气寿命更长等特点。其采用的技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断点接触器,该接触器内置动铁心(16)、静铁心(13)和触头支持(12),所述触头支持(12)与动铁心(16)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的每一极的动触头(3)和静触头(10)位于触头支持(12)的中间空腔中,所述空腔随着触头支持(12)移动;所述触头支持(12)左右两侧设置引弧结构和灭弧结构,与每一极的动触头(3)和静触头(10)对应;所述引弧结构包括动触头引弧片(5)和静触头引弧片(11);所述灭弧结构包括左灭弧室(2)和右灭弧室(9);所述动触头(3)包括动触头接触板(8),所述动触头引弧片(5)固定在动触头接触板(8)上与动触头(3)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所述静触头(10)包括静触头接线端子(1),所述静触头引弧片(11)固定在静触头接线端子(1)上与静触头(10)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南寅汪从礼张明亮孟令乾
申请(专利权)人:首瑞北京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