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6019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该结构包括:    沿车辆的纵向(12)延伸并包括第一前端部(11A)的一对前侧梁(11);以及    在其下端沿着前侧梁(11)延伸的一对副车架(34),所述对副车架(34)各包括一第二前端部(34A),第二前端部(34A)与所述第一前端部(11A)在其间的连接部(37)处相连;    其特征在于:    一栓系钩(38)安置在所述第一前端部(11A)与所述第二前端部(34A)之间的连接部(37)上,所述栓系钩(38)包括一个位于与所述第二前端部(34A)基本相同高度(46)的下部(38A)。(*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图6和7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车辆如汽车的前部结构。图6表示了前侧梁1在如箭头2所示的车辆的纵向上延伸,其中仅表示了一对前侧梁1中的一个。沿垂直于纵向2的横向延伸的保险杠元件3与前侧梁1的前端连接。副车架4沿纵向2在每个前侧梁1下方延伸。副车架4至少在其前端部通过托架5与前侧梁1的前端部相连。保险杠元件3包括保险杠支承6、安装在保险杠支承6前侧上的保险杠护板7和覆盖保险杠护板7前侧的保险杠仪表板。保险杠支承6可变形以吸收自车辆前侧作用的冲击载荷。保险杠仪表板由树脂制成,并形成保险杠元件3的前端面。用于固定拖曳绳的栓系钩8位于前侧梁1的前端部上。具体地说,栓系钩8位于托架5的前方,而位于前侧梁1的前端和保险杠元件3的前外表面的后方。栓系钩8通过图7所示的螺栓9固定于前侧梁1的前端部。日本专利申请首次公开文献第9-99867号披露了一种汽车的前部结构,其包括一对前侧梁,该对前侧梁沿车辆的纵向在前隔室的左右侧上延伸。副车架位于前侧梁的下方并支承比如动力装置总成和悬架装置的汽车部件。作为第一横梁的前隔板在垂直于纵向的车辆的横向上延伸,它在其左右端与前侧梁的前端部的下表面连接。副车架的前端部位于第一横梁的左右端的后面并通过托架与前侧梁的下表面相连。作为第二横梁的保险杠安装元件在车辆的横向上延伸,它固定于前侧梁的前端。该保险杠安装托架用来安装保险杠元件。如果冲击载荷从车辆的前侧作用到如相关技术中描述的这种前部结构上,冲击载荷将通过保险杠元件沿着车辆的纵向被传递给前侧梁,这样一来,前侧梁将变形到波形状态下,从而吸收冲击能量。专利技术内容不过,作用到前侧梁的前端部上的冲击载荷将向下偏移并通过托架传递到副车架上。这会降低冲击载荷的传递效率。此外,在这些相关技术中,副车架的前端向后偏离前侧梁的前端。这会导致副车架中的压缩反作用力与前侧梁中的相比上升,从而降低冲击能量的吸收效率。另外,在图6和7的相关技术中,没有在副车架和前侧梁的前端部之间的连接部附近设置沿车辆横向延伸的横梁。因此,必须在前侧梁中使用许多加强件,以便提高连接部的刚度。此外,在上述日本专利申请首次公开文献第9-99867号中描述的相关技术中,保险杠元件位于第一横梁的前面,其限定了车辆前隔室中动力装置总成的前端。因此,该前隔室向前伸出相当大的量。这会对车辆前隔室的设计自由度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希望提供这样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它能有效地分散从车辆前侧作用到前侧梁再作用到副车架上的冲击载荷,并能提高前侧梁和副车架的前端部之间的连接部的刚度。这便可从前侧梁上省去加强件。此外,希望提供这样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其中,前侧梁和副车架可吸收从冲击载荷作用的初始阶段到车辆前部结构上的冲击能量。这便可在车辆的前部结构提高冲击能量的吸收效率。在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该结构包括沿车辆的纵向延伸并包括第一前端部的一对前侧梁;在其下端沿着前侧梁延伸的一对副车架,所述对副车架各包括一第二前端部,第二前端部与所述第一前端部在其间的连接部处相连;安置在所述第一前端部与所述第二前端部之间的连接部上的一栓系钩,所述栓系钩包括一个位于与所述第二前端部基本相同高度的下部。在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该结构包括沿车辆的纵向延伸的一对前侧梁,所述对前侧梁各包括具有第一前端的第一前端部;在其下端沿着前侧梁延伸的一对副车架,所述对副车架各包括具有第二前端的第二前端部,该第二前端部与所述第一前端部相连;沿垂直于车辆纵向的横向延伸的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一前端部相连,所述第一横梁位于与所述第二前端部基本相同的高度上,所述第一横梁包括一前端,其中,所述第二前端沿车辆的纵向基本上与所述第一前端对准,第一横梁的所述前端向前偏离所述第一前端。在本技术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该结构包括沿车辆的纵向延伸的一对前侧梁,所述对前侧梁各包括具有第一前端的第一前端部;沿其下端上的前侧梁延伸的一对副车架,所述对副车架各包括具有第二前端的第二前端部,所述第二前端部通过其间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前端部相连;通过所述第一和第二前端部之间的连接部与副车架相连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向前偏离所述第一和第二前端的一前端和位于与所述第二前端部基本相同高度上的一个部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车辆前部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沿图1线3-3的横截面图;图4是沿车辆纵向的前部结构的侧视图,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前部结构,其在第一阶段承受来自车辆前侧的冲击载荷;图5是一类似于图4的视图,但示出的是在承受冲击载荷的第二阶段的第一实施例的前部结构;图6是相关技术中车辆前部结构的示意侧视图;图7是沿图6线7-7的横截面图;图8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前部结构的透视图;图9是沿车辆纵向的一垂直横截面图,示出了第二实施例前部结构的基本部件;图10是一类似于图9的视图,但示出的是在承受来自车辆前侧的冲击载荷时第二实施例前部结构的变形情况;图11是一类似于图10的视图,但示出的是在承受冲击载荷时第二实施例前部结构的不同变形情况。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见图1-5,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一车辆前部结构。该前部结构包括一对前侧梁11,其作为纵向车底架元件在车辆的纵向上延伸。前侧梁11位于车辆前部的左右侧上。为简明起见,图1-5仅示出了左前侧梁11。如图1所示,前侧梁11延伸在车辆的纵向12上并具有前端部11A。保险杠元件29通过图2所示的前封闭板26与前侧梁11的前端部11A相连,该保险杠元件29基本上垂直于车辆的纵向12在横向上延伸。保险杠元件29包括保险杠支承30和保险杠护板31,保险杠支承安装在左右前侧梁11的前端部11A上,而保险杠护板31安装在保险杠支承30的前端上。保险杠支承30通过一个合适的紧固件比如螺栓固定在前端部11A上。保险杠支承30适于变形并吸收从车辆的前侧施加的冲击载荷上的冲击能量。保险杠护板31的前端被树脂制成的保险杠面板覆盖并限定保险杠元件29的前端29A。一对副车架34在下方沿着前侧梁11也即沿着纵向12延伸。每个副车架34包括与前侧梁11的前端部11A相连的前端部34A。参照标号37表示一个前侧梁11的前端部11A和副车架34的前端部34A之间的连接部。用于固定拖曳绳的栓系钩38位于前侧梁11的前端部11A和副车架34的前端部34A之间的连接部37上。栓系钩38包括形成有前凸起47的下部38A。下部38A位于与副车架34的前端部34A基本上相同的高度。该高度由图1中的参照标号46表示。前凸起47位于这样的位置上,即向前偏离图1中参照标号48表示的位置,也就是偏离前侧梁11的前端部11A的前端。前凸起47还向后偏离保险杠元件29的前端29A。这样设计前凸起47,即,当保险杠元件29因受到来自车辆前侧的冲击载荷作用而变形时,尖端基本上与图5所示的车辆的纵向12上的保险杠元件29的前端29A对准。栓系钩38还包括上部38B,其借助于螺栓41通过侧封闭板15与前侧梁11的前端部11A紧紧相连。上部38B位于向后偏离前端部11A前端的向后位置上。栓系钩38包括位于下部38A和上部38B之间的中间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俊行村上泰朝井俊之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