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庞迅昌专利>正文

可骑坐驾驶微型手扶拖拉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6017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以骑坐作业又可步行操作的微型手扶拖拉机,包括柴油机、机架、离合器、变速箱、防滑轮、直梁、梁尾竖轴、坐盘、扶手、方向把手、有转向筒的尾轮等,其特征如下: (1)、直梁、坐盘、梁尾竖轴、扶手、方向把手组合为一体,构成骑坐型扶手架,方向把手位于直梁前端上方,扶手位于直梁后端上方、坐盘位于直梁中间上方偏后位置,尾轮位于直梁末端下方,轮上的转筒与梁尾竖轴活接,扶手架前面连接着变速箱箱体; (2)、方向把手上的摇臂经杠杆与尾轮上转筒的摇臂连接,转向把手拉着的转臂上设置转向杠杆踏板,乘坐驾驶时踩动踏板配合方向把手转换方向; (3)、加长防滑轮半轴,外端轴径改为方型,轮毂内孔也改为方型,轮毂可在半轴上移动,移到所需位置有螺栓固定。(*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属农业机械,是一种微型拖拉机,尤其是一种可骑坐驾驶也可步行驾驶的两用微型拖拉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微型拖拉机,一般是步行手扶驾驶,作业时人跟在机后走,很快就会疲劳。特别是在水田作业,双脚陷入泥湴中,迈步也艰难。虽有的微型手扶拖拉机在铧犁(耙)后面设尾轮,再在尾轮后上方设驾驶坐盘,也有的不设尾轮,直接在铧犁(耙)后上方设驾驶坐盘,但都难以乘坐操作。因为乘坐操作时,拖拉机前体与驾驶员各在一端,尾轮(或犁、耙)成为中间支承点,人的体重产生跷跷板作用,导致前体变轻浮起,防滑轮容易打滑、不能稳定前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纠正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性能好、效率高、耗油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体轻耐用、维修容易,既可乘坐驾驶也可步行驾驶的两用微型拖拉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柴油机、离合器、变速器、机架、支撑、防滑轮、单铧犁、带转向筒尾轮、牵引装置以及由直梁、方向把手、坐盘、改形扶手架、梁尾竖轴所组成的骑坐型扶手架。在现有微型手扶拖拉机不能乘坐操作状态下,设置坐骑型扶手架和配套的乘坐操作装置。使之可乘坐驾驶,也可步行驾驶。①直梁经前端的连接盖和末端的梁尾竖轴连贯着前面的变速箱体和后面尾轮上的转筒,支撑着全机的构成部件。尾轮容易装、拆。尾轮作为机体后面的支承点,也支承着驾驶员体重的一部分。方向把手在直梁前端上方,坐盘在直梁上方中间偏后位置,扶手架改形后安装在直梁上靠坐盘后面,人在坐盘上正好握住方向把手作业,人体重量一部分落到前端,起到增加机体重量作用,防止机轻打滑。单铧犁或耙装在靠坐盘的直梁下方、尾轮前面,适合乘坐驾驶使用犁耙升降调节杆操作。②方向把手摇臂和尾轮转筒摇臂之间有连杆连接,操作方向把手可通过连杆拉动尾轮左右摆动,再加上踩动转向杠杆踏板配合,就能灵活地选定前进方向。③对原来离合器拉杆和变速杆进行改革。把原来离合器拉杆变为推杆,分离爪的上方增设前手柄,变速杆上方也增设前手柄,乘坐驾驶使用前手柄,步行驾驶(拆不拆尾轮均可)则使用原在后面的手柄。④在转向臂的下端设置转向杠杆踏板,步行驾驶时使用原在扶手架上的转向把手,乘坐驾驶则踩动转向杠杆踏板配合方向把手转换方向。⑤单铧犁上方装置有犁耙升降调节杆,乘坐驾驶时通过操作调节杆调整耕作的深浅度。单铧犁前面安装有牵引框万向节,空机行走时升降调节杆可调节犁耙升高离开地面。拆去升降器与犁耙的连接杆,固定万向节,使用与原步行作业没有两样。⑥加长防滑轮半轴,轴外端改为方形,防滑轮轮毂内孔也改为方形,使轮毂可在半轴上移动。乘坐驾驶时移至半轴最外端,增大防滑轮转向半径,减少转向所需动力,以容易转向,同时使驾驶员踏在轴承盖上的双脚较远地离开防滑轮,避免碰到或括到,步行驾驶时移至半轴最里边,使防滑轮靠近机体,以灵活地进行田边田角和地头耕作。⑦加长防滑轮半轴的轴承座,供乘坐驾驶时双脚踏踩,转向杠杆踏板靠着轴承座,脚稍用力就可踩动踏板。加长轴承座还可增加两边轴承间的距离,减少机体对轴与轴承的径向压力,以减少轴承磨损、增长寿命。⑧在机架上设置一个轮叉孔,拆下尾轮插到该孔上,可作前轮使用,这个前轮使防滑轮离地面10公分左右,方便在小路上推着(本技术)行走,也可同时装前后轮,象推自行车一样行走,减少震动,避免防滑轮损坏路面。本技术的优点是结构新颖、独特、简单、合理、性能好,耗油低、便于操作、维修方便。乘坐驾驶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疲劳,也不枉给机体增加动力负担,水田作业机体适度增重反而使耕作更沉实,泥土更容易碎烂。耕作效果比步行驾驶轻机作业提高30%左右。根据需要也可步行作业,以灵活地耕作田边田角和地头。在山路上行走方便,不用杠抬。配上相应的机件还可用于抽水、碾米、碎粉、脱粒以及短途运输等作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机结构图(欠离合器在左被挡住视觉而未上图);图2、图3为本技术的骑坐型扶手架和方向把手侧视图和平视图;图4、图5为本技术带转向筒尾轮的转向筒平视图和剖视图;图6、图7为本技术带转向筒尾轮上的轮叉侧视图和正视图; 图8、图9为本技术尾轮正视图和平视图;图10、图11为本技术加长防滑轮轮轴正视图和平视图;图12为本技术防滑轮轮毂剖侧视图;图13为本技术防滑轮轮毂平视图;图14、图15为本技术变速手柄侧视图和正视图;图16、图17为本技术离合器前手柄正视图和侧视图;图18、图19为本技术方向把手与尾轮转向筒之间的连杆的正视图和侧视图以及实施示意图;图20、图21为本技术犁耙升降手柄侧视图和正视图;图22、图23、图24、图25分别为本技术犁耙升降连杆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图26、图27为本技术的转向杠杆踏板侧视图和正视图;图28、图29为本技术防滑轮轮轴加长轴承座的平视图和剖视图;图30、图31为本技术的牵引框侧视图和正视图;图32、图33、图34为本技术的万向节平视图、侧视图、正视图;图35、图36为本技术方向把手的平视图和正视图;图37、图39为本技术机架的侧视图和平视图。图38是图37的部份断面图。图1-图39中,(1)扶手架;(2)直梁;(3)方向把手;(4)坐盘;(5)梁尾竖轴;(6)转筒;(7)尾轮;(8)方向把手连杆;(9)防滑轮;(10)轮毂方形内孔;(11)转向把手;(12)转向把手连线;(13)转向臂;(14)转向杠杆踏板,(15)离合器前手柄;(16)变速杆前手柄;(17)轮毂;(18)犁耙升降调节杆;(19)柴油机;(20)机架;(21)支撑;(22)单铧犁;(23)犁耙升降连杆;(24)犁耙万向节;(25)万向节牵引框;(26)变速箱;(27)变速杆后手柄;(28)离合器后手柄;(29)直梁与变速箱连接盖;(30)带转筒尾轮升降调节手柄,(31)犁耙升降调节座;(32)变速杆;(33)加长轴承座;(34)变速箱盖固定孔;(35)皮带轮;(36)螺纹圆杆;(轮轴)(37)转筒内层套筒;(38)转向筒外层套筒;(39)耳座;(40)转向筒摇器;(41)轮叉筒;(42)耳子;(43)加长半轴;(44)轮毂固定孔;(45)外端方形半轴;(46)轮毂(防滑轮)固定孔;(47)犁耙升降连杆连接孔;(48)轴承座固定孔;(49)轴承207位置;(50)轴承107位置;(51)牵引框固定孔;(52)牵引框插销孔;(53)万向节插销孔;(54)万向节插销孔;(55)万向节调整螺栓孔;(56)方向把手摇臂;(57)固定孔;(58)轮叉筒对接孔;(59)柴油机固定孔。具体实施方式在图2中,改形扶手架(1)焊接在直梁(2)上,坐盘(4)装在直梁(2)上方,靠着改形扶手架(1),直梁末端下方夹着尾轮竖轴(6),前端的变速箱盖(29)上面连接方向把手,下面连接变速箱(26)。改形扶手架(1)上的转向把手(11)拉线(12)连接转向臂(13),和转向臂一体的转向杠杆踏板(14)靠近变速箱体下部的防滑轮加长轴承座(33)。人坐在坐盘(4)上,正好手握方向把手,脚同时踏着转向杠杆踏板(14)和加长的轴承座(33)。在图4、图5、图6所示实施例中,尾轮转筒(6)颇象空心的 字。转筒内层套筒(37)上部有螺母纹,用于与直梁末端竖轴(5)内的螺纹圆杆(36)对接。螺纹圆杆顶端的调节手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迅昌
申请(专利权)人:庞迅昌田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