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慢跑车的折叠改进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0345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幼儿慢跑车的折叠改进结构,包括有把手杆、侧支架、前支架、前轮、脚踏板、后支架、后轮组成。当折叠收合时将把手杆两侧卡扣座向上枢转而脱离前支架上端的管体即可折叠,令把手杆两侧向两侧支架靠合,然后向后支架的后轮收合,同时前支架连同其所设前轮向后轮收合而完成体积较小的折叠状态;又,前述结构在正常展开状态时,由于具支撑作用的两侧支架下端系直接与后支架近中间部位的枢接座枢接,再由后支架下方设置后轮。(*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慢跑车,特别是一种兼具折叠收方便且慢跑行车走时不易晃动而具有稳固性的幼儿慢跑车的折叠改进结构。现有的技术乃有如附图5所示的同一创作人核准在先公告第237792号专利案件,经查该案虽然亦具有折叠的功能,但由于两支撑侧架A是由其后侧下方与设置后车轮C的后支架B后侧枢接,因此承置幼儿的重量负载容易偏向后支架B的下方与支撑侧架A的后侧下方部位,因此,在该慢跑车行走时随着地面的凹凸不平,幼儿会受到较大的摇晃,稳定性较低,也容易造成幼儿的不舒适感。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折叠收合方便、利于收存或包装运输,且又兼具行走时较不易晃动、稳定性高的幼儿慢跑车的折叠结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这样予以实现的本技术是一种幼儿慢跑车的折叠改进结构,包括把手杆,侧支架,前、后支架,前、后轮及脚踏板,其特点该把手杆,其两侧接近中间部位各固设一枢接座,借该两枢接座的下方壁面,可分别与侧支架上端枢接;该两侧支架的上端分别与把手杆中间部位所设的两枢接座的下方壁面枢接,而其下端则分别与两后支架接近中间部位固设的枢接座的上方壁面枢接;该两前支架系分别由其上方预定部位与后支架的上端固设框接座上方壁面枢接;该两后支架系分别在其上端固设枢接座,借其上方壁面与两前支架上方部位枢接,而该两后支架的接近中间部位各设有一枢接座,分别借其上方壁面分别与两侧支架的下端枢接,另外该两后支架的下方并开设定位槽孔,可分别借锁固元件装设后轮,且该后支架下方另设有枢接座,可借枢设一具有若干卡块的刹车块,而前述后轮的内侧则各设有一具若干卡沟的定位座,恰令刹车块可向下枢转,借其长块卡制入后轮的定位座的卡沟内,或者经由将该刹车块向上枢转而脱离后轮的定位座的卡沟。借由前述特点,当折叠收合时,令把手杆两侧可以向两则支架靠合,然后再向后支架的下方所设后轮方向收合,而同时亦令两前支架可连同其所设前轮向两后轮方向收合,而完成体积小的折叠状态。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1.本技术在乘载幼儿行走时,负载幼儿的重量不会直接偏向两后轮,相对令整体慢跑车具有不易晃动而具较佳的稳固性。2.折叠收合方便,且体积较小,利于收存和包装运输。本技术或可以从以下附图和实施例中得到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部分构件分解状态立体(车罩及座体未示)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折叠收合状态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折叠状态立体示意图。图5是现用幼儿慢跑车的侧视示意图。图面说明1-把手杆,11-枢接座,111-壁面,12-下枢接座,121-侧壁,13-卡扣座,2-侧支架,21-上端,22-下端,3-前支架,31-上端,310-管体,32-上方预定部位,34、54-锁固元件,4-脚踏板,5-后支架,51、52、55-枢接座,511、521-壁面,53-定位槽孔,55-枢接座,56-刹车块,561-卡块,6-前轮,7-后轮,71-定位座,711-卡沟。以下通过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述如图1-4所示,本技术是一种幼儿慢跑车的折叠改进结构,包括有一把手杆1,系略呈冂形,其两侧接近中间部位各固设一枢接座11,藉该两枢接座11的下方壁面111可分别与侧支架2上端21枢接,而该把手杆1的两侧下方则另分别固设有一下枢接座12以及枢设一卡扣座(13),藉由前述下枢接座12的侧壁121可供与前支架3的上端31枢接,(参考图3、图4),而藉由前述卡扣座13可经枢转而卡扣或脱离前支架3的上端31预定部位的管体310;两侧支架2,系上端21分别与把手杆1中间部位所设的两枢接座11的下方壁面111枢接,而其下端22则分别与两后支架5接近中间部位所固设的枢接座51的上方壁面511枢接;两前支架3,是分别由其上方预定部位32与后支架5的上端所固设枢接座52的上方壁面521枢接,而在该两前支架3的上端31则分别与把手杆1两侧所设枢接座12枢接,并由该两前支架3的上端预定部位的管体310可供把手杆1所设的卡扣座13的卡扣或脱离,另外该两前支架3的下方并可分别藉锁固元件34装设前轮6;一脚踏板4,系固设在两前支架3的下方预定部位;两后支架5,系分别在其上端固设枢接座52,藉其上方壁面521可供与两前支架3上方预定部位枢接,而该两后支架5的接近中间部位乃各设有一枢接座51,可分别藉其上方壁面511分别与两侧支架2的下端22枢接,另外该两后支架5的下方并开设定位槽孔53,可分别藉锁固元件54装设后轮7,且该后支架5的下方另预设有枢接座55可供枢设一具有若干卡块561的刹车块56,而前述后轮7的内侧则各设有一具若干卡沟711的定位座71,恰令刹车块56可向下枢转藉其卡块561卡掣入后轮7的定位座71的卡沟711内或者经由将该刹车块56向上枢转而脱离后轮7的定位座71的卡沟711;藉由上述构件的组成,当欲折叠收合时将把手杆1两侧所设卡扣座13向上枢转脱离两前支架3的上端31的管体310即可进行折叠动作,令把手杆1两侧可以向两侧支架2靠合,然后再向后支架5的下方所设后轮7方向收合,而同时亦令两前支架3可连同其所设前轮6向两后轮方向收合而完成体积较小的折叠状态;又,前述结构正常展开状态时由于具支撑作用的两侧支架2的下端22系直接与后支架5的近中间部位的枢接座51枢接,再由该两后支架5的下方设置后轮7,因此当乘载幼儿的行走状态时负载幼儿的重量不会直接偏向两后轮7,相对令整体慢跑车具有不易晃动而具较佳的稳固性。权利要求一种幼儿慢跑车的折叠改进结构,包括把手杆(1),系略呈冂形,该把手杆(1)的两侧下方则另分别固设有一下枢接座(12)以及枢设一卡扣(13)座,藉由前述下枢接座(12)的侧壁可供与前支架(3)的上端(31)枢接,而藉由前述卡扣座(13)可经枢转而卡扣或脱离前支架(3)的上端预定部位的管体(310);两侧支架(2);两前支架(3),其上端(21)分别与把手杆(1)两侧所设枢接座(11)枢接,并由该两前支架(3)的上端(31)预定部位的管体(310)可供把手杆(1)所设的卡扣座(13)的卡扣或脱离,另外该两前支架(3)的下方并可分别藉锁固元件(34)装设前轮(6);脚踏板(4),系固设在两前支架(3)的下方预定部位;两后支架(5),系可分别藉锁固元件(54)装设后轮(7);其特征在于该把手杆(1),其两侧接近中间部位各固设一枢接座(11),藉该两枢接座(11)的下方壁面(111),可分别与侧支架(2)上端(21)枢接;该两侧支架(2),系上端(21)分别与把手杆(1)中间部位所设的两枢接座(11)的下方壁面(111)枢接,而其下端(22)则分别与两后支架(5)接近中间部位所固设的枢接座(51)的上方壁面枢接;该两前支架(3)系分别由其上方部位(32)与后支架(5)的上端所固设枢接座(52)的上方壁面(521)框接;该两后支架(5)系分别在其上端固设枢接座(52),藉其上方壁面(521)可供与两前支架(3)上方预定部位枢接,而该两后支架(5)的接近中间部位乃各设有一枢接座(51),可分别藉其上方壁面(511)分别与两侧支架的下端(22)枢接,另外该两后支架(5)的下方并开设定位槽孔(53),可分别藉锁固元件(54)装设后轮(7),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幼儿慢跑车的折叠改进结构,包括:把手杆(1),系略呈冂形,该把手杆(1)的两侧下方则另分别固设有一下枢接座(12)以及枢设一卡扣(13)座,藉由前述下枢接座(12)的侧壁可供与前支架(3)的上端(31)枢接,而藉由前述卡扣座(13) 可经枢转而卡扣或脱离前支架(3)的上端预定部位的管体(310);两侧支架(2);两前支架(3),其上端(21)分别与把手杆(1)两侧所设枢接座(11)枢接,并由该两前支架(3)的上端(31)预定部位的管体(310)可供把手杆(1)所设的卡扣座(13)的卡扣或脱离,另外该两前支架(3)的下方并可分别藉锁固元件(34)装设前轮(6);脚踏板(4),系固设在两前支架(3)的下方预定部位;两后支架(5),系可分别藉锁固元件(54)装设后轮(7);其特征在于:该把手杆(1),其两侧 接近中间部位各固设一枢接座(11),藉该两枢接座(11)的下方壁面(111),可分别与侧支架(2)上端(21)枢接;该两侧支架(2),系上端(21)分别与把手杆(1)中间部位所设的两枢接座(11)的下方壁面(111)枢接,而其下端(22)则分别与两后支架(5)接近中间部位所固设的枢接座(51)的上方壁面枢接;该两前支架(3)系分别由其上方部位(32)与后支架(5)的上端所固设枢接座(52)的上方壁面(521)框接;该两后支架(5)系分别在其上端固设枢接座(52),藉其上方壁面(521)可供与两前支架(3)上方预定部位枢接,而该两后支架(5)的接近中间部位乃各设有一枢接座(51),可分别藉其上方壁面(511)分别与两侧支架的下端(22)枢接,另外该两后支架(5)的下方并开设定位槽孔(53),可分别藉锁固元件(54)装设后轮(7),且该后支架(5)的下方另预设有枢接座(55)可供枢设一具有若干卡块(561)的刹车块(56),而前述后轮(7)的内侧则各设有一具若干卡沟(711)的定位座(71),恰令刹车块(56)可向下枢转,藉其卡块(561)卡掣入后轮(7)的定位座(71)的卡沟(711)内,或者经由将该刹车块(56)向上枢转而脱离后轮(7)的定位座(71)的卡沟(71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保罗葛拉德卡曼
申请(专利权)人:因斯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US[美国]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