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魏伯卿专利>正文

枪炮增力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90301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0 23:03
枪炮增力弹,包括一个弹壳和一个套在弹壳的弹壳前颈内的弹头;其特征在于:弹头尾部为凹球面形的弹头尾部凹球面,弹头尾部凹球面均布有三个或四个螺旋孔,螺旋孔顺弹头体旋转伸向弹头头部方向,螺旋孔最里端成圆形的平面状为螺旋孔最深处圆平面,螺旋孔最深处圆平面与弹头的中轴线平行,螺旋孔从弹头尾部凹球面的螺旋孔入口到螺旋孔最深处圆平面端其孔直径逐渐减小,螺旋孔入口有一块遇高温能即刻熔化的泡沫塑料,泡沫塑料热熔化时间与弹壳内密实的主火药完全爆炸膨胀所需的时间密切相关,弹头的外圆周有弹头外螺纹,弹头外螺纹在弹头外只有一至三圈的螺纹,弹壳前颈内有弹壳前颈内螺纹,弹壳前颈内螺纹与弹头外螺纹相匹配。(*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枪炮增力弹,适用于所有的枪炮弹,如各种枪的子弹、各种炮的炮弹等,属于枪炮技术和国防科技领域。
技术介绍
现在所使用的枪炮弹具有两大弱点:一是枪炮弹的弹头发射是在弹药未完全爆炸即未燃烧完全其火药未完全爆炸膨胀到最大体积时就离开了弹壳,这样弹头在离开弹壳时,并未获得最大的动能;二是弹头在枪炮膛内受枪炮膛内的螺旋膛线作用,使弹头产生旋转从而保证弹头的飞行曲线达到最佳状态,但这个螺旋膛线使弹头产生旋转时必定会降低弹头的飞行速度,即这个螺旋膛线会给弹头造成一定的动能损失;本专利技术就是克服这两个弱点,使弹头在与弹壳分离前即可获得最大的弹药爆炸动能,同时还能在弹头与弹壳分离时使弹头产生螺旋旋转,而不需要利用枪炮螺旋膛线来产生旋转飞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使弹头在与弹壳分离前获得最大的弹药爆炸动能、并能在弹头与弹壳分离时使弹头产生螺旋旋转的枪炮增力弹。枪炮增力弹,包括一个弹壳和一个套在弹壳的弹壳前颈内的弹头;其特征在于:1、弹头靠近弹壳内主火药的弹头尾部为凹球面形的弹头尾部凹球面,弹头尾部凹球面均布有三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枪炮增力弹,包括一个弹壳和一个套在弹壳的弹壳前颈(10)内的弹头;其特征在于:弹头靠近弹壳内主火药(6)的弹头尾(15)部为凹球面形的弹头尾部凹球面(8),弹头尾部凹球面(8)均布有三个或四个螺旋孔(9),螺旋孔(9)顺弹头体(12)旋转伸向弹头头部(14)方向,螺旋孔(9)长为弹头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螺旋孔(9)最里端成圆形的平面状为螺旋孔最深处圆平面(17),螺旋孔最深处圆平面(17)与弹头的中轴线平行,且螺旋孔最深处圆平面(17)的延伸面与弹头的中轴线重叠,螺旋孔(9)从弹头尾部凹球面(8)的螺旋孔(9)入口到螺旋孔最深处圆平面(17)端其孔直径逐渐减小,螺旋孔(9)入口即螺旋孔(9)...

【技术特征摘要】
1.枪炮增力弹,包括一个弹壳和一个套在弹壳的弹壳前颈(10)内的弹头;其特征在于:弹头靠近弹壳内主火药(6)的弹头尾(15)部为凹球面形的弹头尾部凹球面(8),弹头尾部凹球面(8)均布有三个或四个螺旋孔(9),螺旋孔(9)顺弹头体(12)旋转伸向弹头头部(14)方向,螺旋孔(9)长为弹头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螺旋孔(9)最里端成圆形的平面状为螺旋孔最深处圆平面(17),螺旋孔最深处圆平面(17)与弹头的中轴线平行,且螺旋孔最深处圆平面(17)的延伸面与弹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伯卿
申请(专利权)人:魏伯卿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