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捕滴旋风除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66576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05 1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螺旋捕滴旋风除尘器,包括排气口、除尘腔、进气口、导流清灰螺旋机构、导流清灰螺旋机构把手、导流椎体、重力卸灰机构、下灰仓椎体、卸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器上部为除尘腔,下部为下灰仓椎体,中间由导流椎体连接,所述除尘腔上方固定连接有排气口,进气口的一个边与所述除尘腔的圆周面相切,所述导流清灰螺旋机构设置在除尘腔内,沿所述除尘腔螺旋向下贴于腔体内壁,除尘腔与所述导流椎体连接,所述导流椎体下部连接重力卸灰机构,所述重力卸灰机构下部连接下灰仓椎体,所述下灰仓椎体下部连接卸灰机构。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旋风除尘器内壁的粗糙度,不仅使旋风器内气流的流动状态得以改变,有效地降低了锥体部分的二次扬尘和避免了上灰环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而且由于除尘器内气流旋转速度的增加而增大了尘粒的离心力,使传统型旋风除尘器里除不掉的小颗粒得以在改进型高效旋风除尘器内除去,具备较高的粉尘颗粒分离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环保
,其涉及一种螺旋捕滴旋风除尘器
技术介绍
空气除尘作为工业生产上排放废气时的处理过程,能够将废气中的粉尘进行过滤,使排放的空气更加洁净,现有的除尘装置包括脉冲布袋除尘、滤筒除尘、湿式除尘、真空除尘、旋风除尘等方式。旋风式除尘和沉降式除尘是一种非常普及的可靠的实用技术,很多年以来,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地,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现有技术中的旋风除尘器普遍存在除尘不彻底,除尘效率低,清灰麻烦等缺点,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旋风器中用得最多的是切向进口形式的旋风器,当含尘气体从进气口以较高的速度进入旋风分离器时,气流将由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并向上、向下流动。旋转气流中的一部分向上旋转时被顶盖阻挡返回,而旋转气流中绝大部份沿器壁筒体呈螺旋形向下,朝锥体流动,形成外旋气流。这部分下旋气流又通过流体本身的粘滞性,带动排气管下面的圆柱形气柱渐渐发展成像刚体一样的旋转。由于尘粒的密度比空气大很多倍,因此旋转的尘粒在与气体作圆周运动过程中,受离心加速度的作用,将从气流中分离甩向器壁,经圆锥体排入除尘器集灰箱内。根据“旋转矩不变原理”,其切向速度不断提高。当气流达到锥体下端某一位置时,即以同样的旋转方向从旋风除尘器中部,由下反转而上,继续作螺旋形流动,即形成内旋气流,内旋气流上升过程中流动状态的极度混乱,湍动剧烈,形成大量旋涡把在沉降段(除尘腔圆筒部份)已和气体分离的尘粒,重新又搅拌起来,而此时尘粒恰恰又作径向运动(负沉降),它们自动地跑到旋涡里来,形成部分尘粒被气体一起排离旋风除尘器的二次扬尘现象,形成了旋风分离器的次流,结果使旋风分离器效率下降;旋风器的边壁处和锥体气旋的交换处是二次扬尘的主要区域。此外,由于气流轴向分速度和径向分速度的存在,使得常规型旋风除尘器在工作时经常形成上灰环和下灰环,其中下灰环对于粉尘颗粒捕集分离有一定的作用。而上灰环的存在使得原来已被捕集分离在圆柱体边壁的粉尘先沿外筒壁向上移动,然后沿顶盖向内移动,又沿内筒的外壁向下移,最后短路而排离旋风器,降低除尘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除尘效率高、压力损失小、便于操作的螺旋捕滴旋风除尘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螺旋捕滴旋风除尘器,包括排气口、除尘腔、进气口、导流清灰螺旋机构、导流清灰螺旋机构把手、导流椎体、重力卸灰机构、下灰仓椎体、卸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器上部为除尘腔,下部为下灰仓椎体,中间由导流椎体连接,所述除尘腔上方固定连接有排气口,进气口的一个边与所述除尘腔的圆周面相切,所述导流清灰螺旋机构设置在除尘腔内,沿所述除尘腔螺旋向下贴于腔体内壁,除尘腔与所述导流椎体连接,所述导流椎体下部连接重力卸灰机构,所述重力卸灰机构下部连接下灰仓椎体,所述下灰仓椎体下部连接卸灰机构。所述除尘腔是一个圆柱形腔体,所述进风口是一个矩形管,所述导流椎体是一个圆锥形腔体。所述导流清灰螺旋机构由螺钉穿透除尘腔承向下螺旋状固定于除尘腔壁内,在螺钉固定的除尘腔壁外留有导流清灰螺旋机构把手,可手动调整导流清灰螺旋机构的向下倾斜角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一种螺旋捕滴旋风除尘器,采用了具有螺旋导向的导流清灰螺旋机构代替了传统型的除尘腔直筒光滑内壁,从而进一步保证了气流的“下旋”。确保尘气高速旋转。使快速气流及粉尘颗粒减速的关键是消耗气流及粉尘颗粒的动能。增加旋风除尘器内壁的粗糙度,增加摩擦阻力,加大快速气流在沿壁旋转运动中的沿程能量损失,消耗气流及粉尘颗粒动能,从而使气流失速,摩擦阻力同时还对快速气流中的粉尘颗粒起到直接减速作用。导流清灰螺旋机构的螺旋筋同时还对快速气流中的粉尘颗粒起到正面直接阻击作用,致使粉尘颗粒的速度迅速下降,除尘效率提高粉尘颗粒直到螺旋轨道的底部,防止了内侧部分尘粒裹进排气口。不仅使旋风器内气流的流动状态得以改变,有效地降低了锥体部分的二次扬尘和避免了上灰环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而且由于除尘器内气流旋转速度的增加而增大了尘粒的离心力,使传统型旋风除尘器里除不掉的小颗粒得以在改进型高效旋风除尘器内除去,具备较高的粉尘颗粒分离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螺旋捕滴旋风除尘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其中排气口 1、除尘腔2、进气口 3、导流清灰螺旋机构4、导流清灰螺旋机构把手5、导流椎体6、重力卸灰机构7、下灰仓椎体8、卸灰机构9。如图所示:一种切向喷吹旋风除尘器,包括排气口 1、除尘腔2、进气口 3、导流清灰螺旋机构4、导流清灰螺旋机构把手5、导流椎体6、重力卸灰机构7、下灰仓椎体8、卸灰机构9。除尘器本体包括除尘腔2,除尘腔2是一个柱形的腔体。在除尘腔2上部还设置有进气口 3,进气口 3是一个矩形的管状物。进气口 3的一个边与除尘腔2的圆周面相切设置,同时,进气口 3与除尘腔2的内腔相连通。从而将需除尘的空气从进气口 3进入并流入除尘腔2中,对空气进行回旋加速。在除尘腔2的圆心位置还设置有排气口 I,排气口 I是一个圆筒形物体,排气口 I固定在除尘腔2上。所述导流清灰螺旋机构设置在除尘腔内2,沿所述除尘腔2螺旋向下贴于腔体内壁,导流清灰螺旋机构4由螺钉穿透除尘腔2承向下螺旋状固定于除尘腔壁内,在螺钉固定的除尘腔2壁外留有导流清灰螺旋机构把手5,可手动调整导流清灰螺旋机构4筋条的向下倾斜角度。在除尘腔2的下端还设置有导流椎体6,导流椎体6是一个锥状物,导流椎体6的下端连接有重力卸灰机构7。重力卸灰机构7下端为下灰仓椎体8及卸灰机构9。重力卸灰机构7、下灰仓椎体8及卸灰机构9同心设置。本技术在使用时,烟气带着一定的进气速度由进气口 3进入除尘腔2,旋转气流的绝大部分沿除尘腔2的器壁自圆筒体呈螺旋状自上而下向圆锥体底部运动,形成下降的外旋含尘气流。在强烈旋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离心力将密度远远大于气体的尘粒甩向器壁,尘粒一旦与器壁接触,便失去惯性力而靠入口速度产生的动量和自身的重力沿壁面上的导流清灰螺旋机构4下落进入导流椎体6下部。旋转下降的气流在到达导流椎体6的圆锥体底后,沿除尘器的轴心部位转而向上,形成上升的内旋气流,导流清灰螺旋机构4的螺旋筋对快速上升气流中的粉尘颗粒起到正面直接阻击作用,致使粉尘颗粒的上升速度迅速下降,有效地降低了锥体部分的二次扬尘和避免了上灰环现象发生的可能性,除尘效率提高。除尘后的洁净空气由除尘器的排气口 I排出。尘粒则因重力下降到重力卸灰机构7下端的下灰仓椎体8,最终由卸灰机构9进行收集。可由流速手动调整导流清灰螺旋机构把手5调节导流清灰螺旋机构4筋条的向下倾斜角度,方便不同情况的烟气进气流速。以上对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内容仅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范围。凡依本技术申请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技术的专利涵盖范围。【主权项】1.一种螺旋捕滴旋风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口( I)、除尘腔(2)、进气口(3)、导流清灰螺旋机构(4)、导流清灰螺旋机构把手(5)、导流椎体(6)、重力卸灰机构(7)、下灰仓椎体(8)、卸灰机构(9);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器上部为除尘腔(2),下部为下灰仓椎体(8 ),中间由导流椎体(6 )连接;所述除尘腔(2 )上方固定连接有排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螺旋捕滴旋风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口(1)、除尘腔(2)、进气口(3)、导流清灰螺旋机构(4)、导流清灰螺旋机构把手(5)、导流椎体(6)、重力卸灰机构(7)、下灰仓椎体(8)、卸灰机构(9);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器上部为除尘腔(2),下部为下灰仓椎体(8),中间由导流椎体(6)连接;所述除尘腔(2)上方固定连接有排气口(1),进气口(3)的一个边与所述除尘腔(2)的圆周面相切,所述导流清灰螺旋机构(4)设置在除尘腔(2)内,沿所述除尘腔(2)螺旋向下贴于腔体内壁,导流清灰螺旋机构(4)由螺钉穿透除尘腔(2)承向下螺旋状固定于除尘腔(2)壁内,在螺钉固定的除尘腔(2)壁外留有导流清灰螺旋机构把手(5),可手动调整导流清灰螺旋机构(4)筋条的向下倾斜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义邱刚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世纪天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