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挖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560124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04 2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挖耳装置,属于家庭保健器械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尾端盖、密封垫Ⅰ、密封圈Ⅰ、皮囊、耳勺腔体、滤网保持架、密封圈Ⅱ、密封垫Ⅱ、吸附台、滤网;其中尾端盖通过螺纹与耳勺腔体连接,密封垫Ⅰ设置在二者之间起密封作用,4个密封圈Ⅰ装于耳勺腔体左端密封槽中,皮囊安装在耳勺腔体左端外圆面上,4个密封圈Ⅰ设置在皮囊与耳勺腔体之间,滤网保持架通过螺纹与耳勺腔体连接,密封垫Ⅱ设置在二者之间起密封作用,密封圈Ⅱ装于耳勺腔体右端端密封槽中,滤网设置在滤网保持架上凹台中,吸附台安装在耳勺腔体右端外圆面及滤网保持架上,密封圈Ⅱ设置在吸附台与耳勺腔体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挖耳装置,属于家庭保健器械领域。
技术介绍
耳垢是长期形成于人们内耳道的人体代谢产物,多数情况下可以自行脱落并掉出,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会在人的耳道累计进而影响人的听力。人们通常采用棉签或硬质挖耳勺对耳垢进行清理,此法无法及时完全清理耳垢,更有甚者稍有不慎会造成耳膜损伤对人体的听力造成永久损伤。已有的挖耳装置存在的缺陷主要是清理不彻底、易伤害耳膜等器官、不便操作且安全性差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缺陷,本技术充分利用人体工学原理及真空吸附原理相结合,设计符合人体耳道形体特征的挖耳装置,清理过程中避免进行挖耳的动作,只需将此装置的吸附台伸入耳道,挤压皮囊利用真空吸附力将耳朵内的耳垢碎肩吸附在吸附台上,然后取出即可,此法简单、安全,并且方便拆卸、清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挖耳装置,以用于解决传统硬质耳勺清理不彻底、且安全性差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挖耳装置,包括尾端盖1、密封垫I 2、密封圈I 3、皮囊4、耳勺腔体5、滤网保持架6、密封圈II 7、密封垫II 8、吸附台9、滤网10 ;其中尾端盖I通过螺纹与耳勺腔体5连接,密封垫I 2设置在二者之间起密封作用,4个密封圈I 3装于耳勺腔体5左端密封槽中,皮囊4安装在耳勺腔体5左端外圆面上,4个密封圈I 3设置在皮囊4与耳勺腔体5之间,滤网保持架6通过螺纹与耳勺腔体5连接,密封垫II 8设置在二者之间起密封作用,密封圈II 7装于耳勺腔体5右端密封槽中,滤网10设置在滤网保持架6上凹台中,吸附台9安装在耳勺腔体5右端外圆面及滤网保持架6上,密封圈II 7设置在吸附台9与耳勺腔体5之间。所述皮囊4采用弹性体橡胶整体制作成形,吸附台9采用软质硅胶材料整体成形。所述吸附台9上分布有蜂窝状孔洞;通过封闭吸附台9上的孔洞可形成由皮囊4与耳勺腔体5共同形成的密闭空腔:使用时吸附台9伸入耳廓即可形成皮囊4、耳勺腔体5及耳廓构成的封闭空腔。其中,所述吸附台9尺寸可区分儿童、成人做出不同的规格种类。所述耳勺腔体5外形设计考虑人体工学原理,其外形与人体耳廓形状匹配。所述滤网10的颗粒通过尺寸小于0.2mm。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当封闭吸附台9前端孔洞后,即在皮囊4、耳勺腔体5内部形成一个连通的密闭空间,此时挤压皮囊4后同时封闭吸附台9前端孔洞,即可形成上述具有小真空度的连通的密闭空间,此时释放皮囊4即可在吸附台9前端形成一定的吸附力,此吸附力即为本本技术工作的关键。工作时,先挤压皮囊4,排出部分皮囊4、耳勺腔体5内部腔体内的空气,继续捏紧皮囊4并将本技术吸附台9伸入耳道稍作旋转,然后缓缓松开皮囊4耳垢碎肩即吸附在吸附台9的孔洞中,取出本装置用力挤压皮囊4即可将耳垢碎肩吹出吸附台9的孔洞,完成一次使用过程,可根据耳道清洁程度重复使用本装置1~3次即可完成一次耳垢清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避免直接使用硬物挖耳的动作,避免对耳膜的伤害。2、利用真空原理压差产生的吸附力吸除耳道内碎肩,操作简单,安全可靠。3、本装置后续维护保养简洁、使用成本低,方便反复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C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吸附台结构示意图;图中各标号为:1为尾端盖,2为密封垫I,3为密封圈I,4为皮囊,5为耳勺腔体,6为滤网保持架,7为密封圈II,8为密封垫II,9为吸附台,10为滤网。【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一种挖耳装置,包括尾端盖1、密封垫I 2、密封圈I 3、皮囊4、耳勺腔体5、滤网保持架6、密封圈II 7、密封垫II 8、吸附台9、滤网10 ;其中尾端盖I通过螺纹与耳勺腔体5连接,密封垫I 2设置在二者之间起密封作用,4个密封圈I 3装于耳勺腔体5左端密封槽中,皮囊4安装在耳勺腔体5左端外圆面上,4个密封圈I 3设置在皮囊4与耳勺腔体5之间,滤网保持架6通过螺纹与耳勺腔体5连接,密封垫II 8设置在二者之间起密封作用,密封圈II 7装于耳勺腔体5右端密封槽中,滤网10设置在滤网保持架6上凹台中,吸附台9安装在耳勺腔体5右端外圆面及滤网保持架6上,密封圈II 7设置在吸附台9与耳勺腔体5之间。所述皮囊4采用弹性体橡胶整体制作成形,吸附台9采用软质硅胶材料整体成形。所述吸附台9上分布有蜂窝状孔洞;通过封闭吸附台9上的孔洞可形成由皮囊4与耳勺腔体5共同形成的密闭空腔;所述滤网10的颗粒通过尺寸小于0.2mm。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主权项】1.一种挖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尾端盖(1)、密封垫I (2)、密封圈I (3)、皮囊(4)、耳勺腔体(5)、滤网保持架(6)、密封圈II (7)、密封垫II (8)、吸附台(9)、滤网(10);其中尾端盖(I)通过螺纹与耳勺腔体(5)连接,密封垫I (2)设置在二者之间起密封作用,4个密封圈I (3)装于耳勺腔体(5)左端密封槽中,皮囊(4)安装在耳勺腔体(5)左端外圆面上,.4个密封圈I (3)设置在皮囊(4)与耳勺腔体(5)之间,滤网保持架(6)通过螺纹与耳勺腔体(5)连接,密封垫II (8)设置在二者之间起密封作用,密封圈II (7)装于耳勺腔体(5)右端密封槽中,滤网(10)设置在滤网保持架(6)上凹台中,吸附台(9)安装在耳勺腔体(5)右端外圆面及滤网保持架(6)上,密封圈II (7)设置在吸附台(9)与耳勺腔体(5)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囊(4)采用弹性体橡胶整体制作成形,吸附台(9)采用软质硅胶材料整体成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台(9)上分布有蜂窝状孔洞;通过封闭吸附台(9)上的孔洞可形成由皮囊(4)与耳勺腔体(5)共同形成的密闭空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10)的颗粒通过尺寸小于.0.2mmο【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挖耳装置,属于家庭保健器械领域。本技术包括尾端盖、密封垫Ⅰ、密封圈Ⅰ、皮囊、耳勺腔体、滤网保持架、密封圈Ⅱ、密封垫Ⅱ、吸附台、滤网;其中尾端盖通过螺纹与耳勺腔体连接,密封垫Ⅰ设置在二者之间起密封作用,4个密封圈Ⅰ装于耳勺腔体左端密封槽中,皮囊安装在耳勺腔体左端外圆面上,4个密封圈Ⅰ设置在皮囊与耳勺腔体之间,滤网保持架通过螺纹与耳勺腔体连接,密封垫Ⅱ设置在二者之间起密封作用,密封圈Ⅱ装于耳勺腔体右端端密封槽中,滤网设置在滤网保持架上凹台中,吸附台安装在耳勺腔体右端外圆面及滤网保持架上,密封圈Ⅱ设置在吸附台与耳勺腔体之间。本技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IPC分类】A61F11-00【公开号】CN204364223【申请号】CN201420661141【专利技术人】王学军, 马吉猛, 迟毅林, 阴艳超, 姚廷强, 黄亚宇, 刘孝保 【申请人】昆明理工大学【公开日】2015年6月3日【申请日】2014年11月7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挖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尾端盖(1)、密封垫Ⅰ(2)、密封圈Ⅰ(3)、皮囊(4)、耳勺腔体(5)、滤网保持架(6)、密封圈Ⅱ(7)、密封垫Ⅱ(8)、吸附台(9)、滤网(10);其中尾端盖(1)通过螺纹与耳勺腔体(5)连接,密封垫Ⅰ(2)设置在二者之间起密封作用,4个密封圈Ⅰ(3)装于耳勺腔体(5)左端密封槽中,皮囊(4)安装在耳勺腔体(5)左端外圆面上,4个密封圈Ⅰ(3)设置在皮囊(4)与耳勺腔体(5)之间,滤网保持架(6)通过螺纹与耳勺腔体(5)连接,密封垫Ⅱ(8)设置在二者之间起密封作用,密封圈Ⅱ(7)装于耳勺腔体(5)右端密封槽中,滤网(10)设置在滤网保持架(6)上凹台中,吸附台(9)安装在耳勺腔体(5)右端外圆面及滤网保持架(6)上,密封圈Ⅱ(7)设置在吸附台(9)与耳勺腔体(5)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学军马吉猛迟毅林阴艳超姚廷强黄亚宇刘孝保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