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透镜及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16116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28 11:16
一种聚光透镜及灯具,其为环绕一光学轴线的回转体结构,该聚光透镜具有底部开口的一第一腔体和顶部开口的一第二腔体,该第二腔体与该第一腔体沿该光学轴线相互间隔地相对设置,该第一腔体的底部开口的中心点处可对应装设一个点光源;其中,该聚光透镜具有:一第一曲面,其限定该第一腔体的侧面;一第二曲面,位于该聚光透镜的底部外侧;一第三曲面,位于该聚光透镜的顶侧;一第四曲面,其是连接于该第三曲面的内缘并位于该第二腔体顶侧的一台阶面;一第五曲面,其是位于该第二腔体中部的一台阶面;以及一第六曲面,其是位于该第二腔体底侧的一台阶面。既能方便注塑成型,又能确保聚光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聚光透镜及灯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灯具的光学系统,尤其涉及到一种聚光透镜。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手电取光透镜有多种,但都存在曲面较少,分布不合理,造成透镜壁厚大,不利注塑成型。为此,有人提出了薄形透镜的结构,例如:中国专利CN201380002595.8公开了一种手电筒薄剖面透镜,其包括基本圆形透镜主体,该透镜主体具有基本凹形前面和基本凸形后面,其中该透镜主体包含:中心部分,该中心部分具有适于按所需方向引导光束的凸形前表面,以及环形圈部分,该环形圈部分包围该中心部分,其中该环形圈部分共同定义厚度尺寸,其中该厚度尺寸变化少于该透镜主体的20%。然而,这种的透镜结构,会影响到聚光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出一种聚光透镜,既能方便注塑成型,又能确保聚光效果。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聚光透镜,其为环绕一光学轴线的回转体结构,该聚光透镜具有底部开口的一第一腔体和顶部开口的一第二腔体,该第二腔体与该第一腔体沿该光学轴线相互间隔地相对设置,该第一腔体的底部开口的中心点处可对应装设一个点光源;其中,该聚光透镜具有:一第一曲面,位于该聚光透镜的底部内侧,其限定该第一腔体的侧面,其由下往上延伸是逐渐靠拢该光学轴线的;一第二曲面,位于该聚光透镜的底部外侧,其由下往上延伸是逐渐远离该光学轴线的;一第三曲面,位于该聚光透镜的顶侧,其由上往下延伸是逐渐靠拢该光学轴线的;一第四曲面,为连接于该第三曲面的内侧缘并位于该第二腔体顶侧的一台阶面,其由下往上延伸是逐渐靠拢该光学轴线的;一第五曲面,为位于该第二腔体中部的一台阶面,其由下往上延伸是逐渐靠拢该光学轴线的;以及一第六曲面,为位于该第二腔体底侧的一台阶面,其由下往上延伸是逐渐靠拢该光学轴线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点光源照射出的光线经该聚光透镜具有:一第一光学路径,其是经该第一曲面入射并折射至该第二曲面,再由该第二曲面反射至该第三曲面,最后由该第三曲面折射出去;一第二光学路径,其是经该第一腔体的顶面入射并折射至该第四曲面,再由该第四曲面折射出去;一第三光学路径,其是经该第一腔体的顶面入射并折射至该第五曲面,再由该第五曲面折射出去;以及一第四光学路径,其是经该第一腔体的顶面入射并折射至该第六曲面,再由该第六曲面折射出去。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曲面和该第二曲面的方程式均为:z=0.040306*y^2+0.232217*y-9.23655。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三曲面由两部分组合而成,该第三曲面的方程式为:当11.3<y<12.8时,z=0.013212717*y^4-0721469631*y^3+14.64007974*y^2-130.7770274*y+463.0691579;当12.8≤y≤26.3时,z=8.73496E-06*y^4-0.000641015*y^3+0.016169151*y^2+0.10757566*y+26.47160427。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四曲面的方程式为:z=-0.030065641*y^2-0.207648264*y+35.31016264。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五曲面的方程式为:z=0.001683617*y^3-0.084385123*y^2+0.212201984*y+24.12149594。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六曲面的方程式为:z=0.000560638*y^4-0.005005481*y^3-0.052391005*y^2-0.003619364*y+18.3228179。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腔体的顶面是一微波面,其由上往下延伸是逐渐靠拢该光学轴线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聚光透镜是一体注塑成型的。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还是:提供一种灯具,包括如上所述的一聚光透镜及装设该聚光透镜的底部开口的中心点处的一点光源,该点光源为LED光源。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沿光学轴线形成相互隔离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并形成六个曲面,既能方便注塑成型,又能确保聚光效果。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聚光透镜的局部剖开的结构意图。图2为图1的聚光透镜与光源相配合的出光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聚光透镜与光源相配合的光形效果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聚光透镜与光源相配合的配光曲线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第一曲面2第二曲面3第三曲面4第四曲面5第五曲面6第六曲面7微波面8连接平面9光学轴线O点光源装设位置10第一腔体101底部开口20第二腔体201顶部开口81第一平面82第二平面83第三平面84第四平面85第五平面;51第一光学路径52第二光学路径53第三光学路径54第四光学路径。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参见图1至图4,图1为本专利技术聚光透镜的局部剖开的结构意图。图2为图1的聚光透镜与光源相配合的出光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聚光透镜与光源相配合的光形效果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聚光透镜与光源相配合的配光曲线图。本专利技术的聚光透镜为环绕一光学轴线9的回转体结构,该聚光透镜具有底部开口101的一第一腔体10和顶部开口201的一第二腔体20,该第二腔体20与该第一腔体10沿该光学轴线9相互间隔地相对设置,该第一腔体10的底部开口101的中心点O处可对应装设一个点光源(图未示出)。参见图1,该聚光透镜具有:一第一曲面1,位于该聚光透镜的底部内侧,其限定该第一腔体10的侧面;一第二曲面2,位于该聚光透镜的底部外侧;一第三曲面3,位于该聚光透镜的顶侧;一第四曲面4,其是连接于该第三曲面3的内缘并位于该第二腔体20顶侧的一台阶面;一第五曲面5,其是位于该第二腔体20中部的一台阶面;以及一第六曲面6,其是位于该第二腔体20底侧的一台阶面。该第一腔体10的顶面7是一微波面,可以将经过该顶面7的光线打散以防止成像。在本实施例中,该聚光透镜是一体注塑成型的。该第四曲面4、第五曲面5和第六曲面6按台阶面形式切除材料分布,可以既减少壁厚,又不影响聚光效果。参见图1,该第一曲面1大致呈下阔上窄的錐台面状,其由下往上延伸是逐渐靠拢(即由外往内延伸)该光学轴线9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曲面1的方程式为:z=0.040306*y^2+0.232217*y-9.23655。该第二曲面2大致呈下窄上阔的錐台面状,其由下往上延伸是逐渐远离(即由内往外延伸)该光学轴线9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曲面的方程式为:z=0.040306*y^2+0.232217*y-9.23655。该第三曲面3大致呈下窄上阔的錐台面状,其由上往下延伸是逐渐靠拢(即由外往内延伸)该光学轴线9的。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三曲面3由两部分组合而成,第三曲面的方程式为:当11.3<y<12.8时,z=0.013212717*y^4-0721469631*y^3+14.64007974*y^2-130.7770274*y+463.0691579;当12.8≤y≤26.3时,z=8.73496E-06*y^4-0.000641015*y^3+0.016169151*y^2+0.10757566*y+26.47160427。该第四曲面4大致呈下阔上窄的錐台面状,其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光透镜,其为环绕一光学轴线的回转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聚光透镜具有底部开口的一第一腔体和顶部开口的一第二腔体,该第二腔体与该第一腔体沿该光学轴线相互间隔地相对设置,该第一腔体的底部开口的中心点处可对应装设一个点光源;其中,该聚光透镜具有:一第一曲面,位于该聚光透镜的底部内侧,其限定该第一腔体的侧面,其由下往上延伸是逐渐靠拢该光学轴线的;一第二曲面,位于该聚光透镜的底部外侧,其由下往上延伸是逐渐远离该光学轴线的;一第三曲面,位于该聚光透镜的顶侧,其由上往下延伸是逐渐靠拢该光学轴线的;一第四曲面,为连接于该第三曲面的内侧缘并位于该第二腔体顶侧的一台阶面,其由下往上延伸是逐渐靠拢该光学轴线的;一第五曲面,为位于该第二腔体中部的一台阶面,其由下往上延伸是逐渐靠拢该光学轴线的;以及一第六曲面,为位于该第二腔体底侧的一台阶面,其由下往上延伸是逐渐靠拢该光学轴线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光透镜,其为环绕一光学轴线的回转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聚光透镜具有底部开口的一第一腔体和顶部开口的一第二腔体,该第二腔体与该第一腔体沿该光学轴线相互间隔地相对设置,该第一腔体的底部开口的中心点处可对应装设一个点光源;其中,该聚光透镜具有:一第一曲面,位于该聚光透镜的底部内侧,其限定该第一腔体的侧面,其由下往上延伸是逐渐靠拢该光学轴线的;一第二曲面,位于该聚光透镜的底部外侧,其由下往上延伸是逐渐远离该光学轴线的;一第三曲面,位于该聚光透镜的顶侧,其由上往下延伸是逐渐靠拢该光学轴线的;一第四曲面,为连接于该第三曲面的内侧缘并位于该第二腔体顶侧的一台阶面,其由下往上延伸是逐渐靠拢该光学轴线的;一第五曲面,为位于该第二腔体中部的一台阶面,其由下往上延伸是逐渐靠拢该光学轴线的;以及一第六曲面,为位于该第二腔体底侧的一台阶面,其由下往上延伸是逐渐靠拢该光学轴线的;该聚光透镜还具有连接在第一曲面、第二曲面、第三曲面、第四曲面、第五曲面、第六曲面及第一腔体的顶面之间的若干连接平面;这些连接平面包括:位于该聚光透镜的顶侧并与该第三曲面的外侧缘相连的水平延伸的第一平面;位于该聚光透镜的顶部外侧并与该第一平面的外侧缘相连的竖直延伸的第二平面;连接于该第四曲面的内侧缘与该第五曲面的外侧缘之间的第三平面,其中第三平面的底侧相较于其顶侧靠拢该光学轴线;连接于该第五曲面的内侧缘与该第六曲面的外侧缘之间的第四平面,其中第四平面的底侧相较于其顶侧靠拢该光学轴线;以及,位于该聚光透镜的底侧并连接在该第一曲面的底侧缘与该第二曲面的底侧缘之间的水平延伸的第五平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光透镜,其特征在于:该点光源照射出的光线经该聚光透镜具有:一第一光学路径,其是经该第一曲面入射并折射至该第二曲面,再由该第二曲面反射至该第三曲面,最后由该第三曲面折射出去;一第二光学路径,其是经该第一腔体的顶面入射并折射至该第四曲面,再由该第四曲面折射出去;一第三光学路径,其是经该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岑亮兰观长刘宏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朗恒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