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干扰激光栽培采收一体化机该分案申请的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10年7月13日,申请号为:2010102255420,名称为:种苗自动栽培采收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自动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栽培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工厂式或大棚式种苗种植方式大都是分批次种植,即一批种苗成长好之后,统一采收,采收后再统一种植。因为种苗生长过程中不可能生长速度一致,所以这种种植方式中,往往会因为有些种苗生长速度太快,或者太慢而不能满足要求。生长太快或者太慢的种苗可能被沦为次品出售。特别是生长太快的种苗,不但因为生长太快消耗了过多养料,同时也成为次品降低了价格,甚至造成移植后无法存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干扰激光栽培采收一体化机,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抗干扰激光栽培采收一体化机,包括种苗栽培载体,所述种苗栽培载体上放置有用于盛放培养料的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光学扫描系统,所述光学扫描系统包括位于所述种苗栽培载体左侧的左侧发光光源,位于所述种苗栽培载体右侧的右侧光敏元件,所述左侧发光光源与所述右侧光敏 ...
【技术保护点】
抗干扰激光栽培采收一体化机,包括种苗栽培载体,所述种苗栽培载体上放置有用于盛放培养料的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光学扫描系统,所述光学扫描系统包括位于所述种苗栽培载体左侧的激光光源,位于所述种苗栽培载体右侧的右侧光敏元件,所述右侧光敏元件上设置有感光罩;所述激光光源与所述右侧光敏元件形成对射布局;所述右侧光敏元件与所述激光光源的高度等于所设定的种苗生长高度;还包括一微型处理器系统,所述右侧光敏元件连接到所述微型处理器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抗干扰激光栽培采收一体化机,包括种苗栽培载体,所述种苗栽培载体上放置有用于盛放培养料的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光学扫描系统,所述光学扫描系统包括位于所述种苗栽培载体左侧的激光光源,位于所述种苗栽培载体右侧的右侧光敏元件;所述激光光源与所述右侧光敏元件形成对射布局;所述右侧光敏元件与所述激光光源的高度等于所设定的种苗生长高度;还包括一微型处理器系统,所述右侧光敏元件连接到所述微型处理器系统;抗干扰激光栽培采收一体化机还包括一栽培容器运送系统,所述栽培容器运送系统包括一传送带系统,所述传送带系统的传送带位于所述种苗栽培载体边侧;所述栽培容器运送系统还包括一栽培容器拿放机构,所述栽培容器拿放机构的拿放动作机构在所述传送带到与所述种苗栽培载体间动作;所述传送带系统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微型处理器系统,所述拿放动作机构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微型处理器系统;通过光学扫描系统可以确定出哪一个栽培容器中的种苗成长到了合适高度,需要采收;通过栽培容器拿放机构将需要采收的栽培容器移动到传送带上,由传送带传送出去;另外在传送带上放上没有长出种苗或者只是长出很小的种苗的新栽培容器;微型处理器系统中存储有已经被采收的种苗的坐标位置,微型处理器系统控制传送带系统和栽培容器拿放机构将新栽培容器放置到已经被采收的种苗的坐标位置,进行栽培;左侧发光光源、后方发光光源分别连接一振荡电路,以产生振荡信号;前方光敏元件、右侧光敏元件分别连接一选频电路,通过选频电路连接微型处理器系统;所述光学扫描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种苗栽培载体前方的前方光敏元件,和位于所述种苗栽培载体后方的后方发光光源;所述后方发光光源与所述前方光敏元件形成对射布局;所述前方光敏元件与所述后方发光光源的高度等于所设定的种苗生长高度;所述前方光敏元件连接到所述微型处理器系统;通过所述左侧发光光源和所述右侧光敏元件,以及所述前方光敏元件和所述后方发光光源,能够准确的扫描出高度达到要求的种苗坐标,而不再是仅仅确定出具有达到高度的种苗所在的某一排种苗;光学扫描系统的发光光源选用点光源,光学扫描系统设有一用于带动发光光源和光敏元件同步移动的移动机构,移动机构的移动轨道与发光光源的光线射出方向垂直;发光光源和光敏元件在移动机构的带动下向前移动,故光学扫描系统在发光光源和光敏元件的移动过程中,完成对整个栽培容器中的所有种苗的逐行扫描;光学扫描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斌斌,李甲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聚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