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智能型催化剂评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55310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4 1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智能型催化剂评价装置,该装置包括气体和液体管路单元、催化反应单元、分析单元和控制单元,其中控制单元包括流量控制板(21)、压力控制板(22)、温度控制板(23)、本地监控单元(24)、远程实时监控单元(25)。该装置可以评价气体与气体之间的反应、气体与液体之间的反应、反应温度介于室温-1000℃的反应、反应压力介于0-20MPa的反应的催化剂性能,具有多功能特性,同时可以实时显示和控制装置中的所有流量、温度和压力,并将流量、温度和压力数据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到远程实时监控单元上,实现了催化剂评价装置的智能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催化剂开发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智能型催化剂评价装置
技术介绍
催化剂评价装置的用途是考察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寿命,筛选高性能催化剂,为催化剂的应用提供支撑。目前的催化剂评价装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台催化剂评价装置往往只能用于一个反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反应,就得购置不同的催化剂评价装置,资金投入较大。目前的催化剂评价装置仍需要人在评价装置上手动设置所需要的流量、温度和压力,操作比较麻烦,而且需要人一直守候在评价装置边上监控装置的运行状态,十分耗费人力资源。因此,开发一种多功能智能型催化剂评价装置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智能型催化剂评价装置,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存在的技术问题:1、评价装置通用性差;2、评价装置的流量、温度和压力需要人手动去设置;3、需要人一直守候在评价装置边上监控装置的运行状态,耗费人力资源。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公开的多功能智能型催化剂评价装置包括第一气体管路、第二气体管路、第三气体管路、液体管路、第一气体流量控制单元、第二气体流量控制单元、第三气体流量控制单元、液体流量控制单元、压力传感器、第一加热箱、第二加热箱、催化反应器、显示热电偶、催化剂、加热炉、第三加热箱、针阀、冷阱、分析单元、背压阀、流量控制板、压力控制板、温度控制板、本地监控单元、远程实时监控单元;其中:催化剂位于催化反应器的中部;催化反应器位于加热炉的中部;显示热电偶位于催化反应器的中部;加热炉位于第一加热箱中;催化反应器的上端与下端分别位于第二加热箱与第三加热箱当中;第一气体管路、第二气体管路和第三气体管路分别与第一气体流量控制单元、第二气体流量控制单元和第三气体流量控制单元相连,进一步通过四通接头合并成一路,与通过液体流量控制单元的液体管路合并成一路,气体管路通过三通接头分为两路,一路与压力传感器相连,另一路穿过第一加热箱后进行螺旋打圈后穿过第二加热箱与催化反应器的上端相连;催化反应器的下端通过三通接头分为两路,一路通过针阀与分析单元相连,另一路与冷阱相连,冷阱出口与背压阀相连,背压阀后的管路进行放空;第一气体流量控制单元、第二气体流量控制单元、第三气体流量控制单元和液体流量控制单元分别通过电路与流量控制板相连;压力传感器通过电路与压力控制板相连;第一加热箱、第二加热箱、加热炉和第三加热箱分别通过电路与温度控制板相连;显示热电偶通过电路与温度控制板相连;流量控制板、压力控制板和温度控制板分别通过电路与本地监控单元相连;分析单元通过电路与本地监控单元相连;本地监控单元通过网络与远程实时监控单元相连。所述的第一气体流量控制单元、第二气体流量控制单元、第三气体流量控制单元均包括依次连接的开关阀、稳压阀、压力表、稳流阀、质量流量控制器;所述的液体流量控制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液体泵、气化室、单向阀。所述的分析单元包括多通阀和气相色谱。所述的加热炉的加热温度范围:室温-1000°c;所述的第一加热箱、第二加热箱、第三加热箱的加热温度范围:室温-500°C。装置的耐压范围:0_20MPa。装置用于评价气体与气体之间的反应、气体与液体之间的反应、反应温度介于室温-1000°c的反应、反应压力介于0-20MPa的反应的催化剂性能。所述的本地监控单元用于实时显示和控制装置中的所有流量、温度和压力,并将流量、温度和压力数据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到远程实时监控单元25上。所述的远程实时监控单元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所述的网络不限于W1-F1、局域网、短信、2G网络、3G网络、4G网络。本技术公开的多功能智能型催化剂评价装置具有如下特点:1、该装置可用于评价气体与气体之间的反应、气体与液体之间的反应、反应温度介于室温-1000°C的反应、反应压力介于0-20MPa的反应的催化剂性能,具有多功能特性。2、本地监控单元可以实时显示和控制装置中的所有流量、温度和压力,并将流量、温度和压力数据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到远程实时监控单元上,实现了催化剂评价装置的智能化,可以将人力解放出来去做更多创造性的工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多功能智能型催化剂评价装置的示意图,其中:1为第一气体管路、2为第二气体管路、3为第三气体管路、4为液体管路、5为第一气体流量控制单元、6为第二气体流量控制单元、7为第三气体流量控制单元、8为液体流量控制单元、9为压力传感器、10为第一加热箱、11为第二加热箱、12为催化反应器、13为显示热电偶、14为催化剂、15为加热炉、16为第三加热箱、17为针阀、18为冷阱、19为分析单元、20为背压阀、21为流量控制板、22为压力控制板、23为温度控制板、24为本地监控单元、25为远程实时监控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本技术公开的多功能智能型催化剂评价装置包括第一气体管路1、第二气体管路2、第三气体管路3、液体管路4、第一气体流量控制单元5、第二气体流量控制单元6、第三气体流量控制单元7、液体流量控制单元8、压力传感器9、第一加热箱10、第二加热箱11、催化反应器12、显示热电偶13、催化剂14、加热炉15、第三加热箱16、针阀17、冷阱18、分析单元19、背压阀20、流量控制板21、压力控制板22、温度控制板23、本地监控单元24、远程实时监控单元25 ;其中:催化剂14位于催化反应器12的中部;催化反应器12位于加热炉15的中部;显示热电偶13位于催化反应器12的中部;加热炉15位于第一加热箱10中;催化反应器12的上端与下端分别位于第二加热箱11与第三加热箱16当中;第一气体管路1、第二气体管路2和第三气体管路3分别与第一气体流量控制单元5、第二气体流量控制单元6和第三气体流量控制单元7相连,进一步通过四通接头合并成一路,与通过液体流量控制单元8的液体管路4合并成一路,气体管路通过三通接头分为两路,一路与压力传感器9相连,另一路穿过第一加热箱10后进行螺旋打圈后穿过第二加热箱11与催化反应器12的上端相连;催化反应器12的下端通过三通接头分为两路,一路通过针阀17与分析单元19相连,另一路与冷阱18相连,冷阱出口与背压阀20相连,背压阀20后的管路进彳丁放空;第一气体流量控制单元5、第二气体流量控制单元6、第三气体流量控制单元7和液体流量控制单元8分别通过电路与流量控制板21相连;压力传感器9通过电路与压力控制板22相连;第一加热箱10、第二加热箱11、加热炉15和第三加热箱16分别通过电路与温度控制板23相连;显示热电偶13通过电路与温度控制板23相连;流量控制板21、压力控制板22和温度控制板2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智能型催化剂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第一气体管路(1)、第二气体管路(2)、第三气体管路(3)、液体管路(4)、第一气体流量控制单元(5)、第二气体流量控制单元(6)、第三气体流量控制单元(7)、液体流量控制单元(8)、压力传感器(9)、第一加热箱(10)、第二加热箱(11)、催化反应器(12)、显示热电偶(13)、催化剂(14)、加热炉(15)、第三加热箱(16)、针阀(17)、冷阱(18)、分析单元(19)、背压阀(20)、流量控制板(21)、压力控制板(22)、温度控制板(23)、本地监控单元(24)、远程实时监控单元(25);其中:催化剂(14)位于催化反应器(12)的中部;催化反应器(12)位于加热炉(15)的中部;显示热电偶(13)位于催化反应器(12)的中部;加热炉(15)位于第一加热箱(10)中;催化反应器(12)的上端与下端分别位于第二加热箱(11)与第三加热箱(16)当中;第一气体管路(1)、第二气体管路(2)和第三气体管路(3)分别与第一气体流量控制单元(5)、第二气体流量控制单元(6)和第三气体流量控制单元(7)相连,进一步通过四通接头合并成一路,与通过液体流量控制单元(8)的液体管路(4)合并成一路,气体管路通过三通接头分为两路,一路与压力传感器(9)相连,另一路穿过第一加热箱(10)后进行螺旋打圈后穿过第二加热箱(11)与催化反应器(12)的上端相连;催化反应器(12)的下端通过三通接头分为两路,一路通过针阀(17)与分析单元(19)相连,另一路与冷阱(18)相连,冷阱出口与背压阀(20)相连,背压阀(20)后的管路进行放空;第一气体流量控制单元(5)、第二气体流量控制单元(6)、第三气体流量控制单元(7)和液体流量控制单元(8)分别通过电路与流量控制板(21)相连;压力传感器(9)通过电路与压力控制板(22)相连;第一加热箱(10)、第二加热箱(11)、加热炉(15)和第三加热箱(16)分别通过电路与温度控制板(23)相连;显示热电偶(13)通过电路与温度控制板(23)相连;流量控制板(21)、压力控制板(22)和温度控制板(23)分别通过电路与本地监控单元(24)相连;分析单元(19)通过电路与本地监控单元(24)相连;本地监控单元(24)通过网络与远程实时监控单元(25)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冬梅徐忠宁郭国聪彭思艳王志巧陈青松王明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