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金泽山专利>正文

光电控制式侧方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35745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光电控制式侧方照明装置,在车辆前端左右边上各设置以左右侧方向作为照射范围的左右侧灯,并由前大灯开关轻易控制左右侧灯的开闭,当侧灯的照射范围内出现相对车辆前大灯光线时,感应光线的传感器左右侧光传感面的内部电阻变化,因而控制电容器的充放电,左右侧灯光电控制线路,发挥其功能,调节左右侧灯的光线,使左右侧灯的明暗度自动变化,完全消除相对车辆司机的视觉障碍,可圆满解决车辆左右侧方的照明问题。(*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式侧方照明装置,属于机动车辆照明应用领域。目前,车辆均只有配置前大灯,前大灯虽然能够比较圆满的照明车辆行驶前方,然而无法以最适宜的光线照明车辆左右两侧,因此,夜间行驶车辆不能灵活应付侧方障碍物的出现。尤其车辆在夜间转弯行驶时,只有在车体转到转弯一侧的一定程度情况下,前大灯才能完全照明转弯方向的侧面。因此行驶在黑暗的弯路或交叉路口,必须减低速度,全神贯注行驶,否则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人尝试过,由车辆方向盘控制前大灯的左右转动,这样在直线行驶的情况下,方向盘无法回转,不仅无法照明左右两侧,而且前大灯转动时还有引起交叉行驶车辆司机视觉障碍的忧虑。目前虽然迫切需要解决车辆的侧方照明问题,但一直未能实现车辆圆满的侧方照明。究其原因,如果在车辆前方设置侧方照明灯,则侧方照明灯光线会引起相对车辆司机相当的视觉障碍,反而会引发对方车辆交通事故。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机动车辆侧方照明装置,且本侧方照明装置可由光电控制线路实现侧灯明暗强度自动变化。本技术为了解决车辆侧方照明问题,在车辆前端两边设置侧方照明灯,由前大灯开关控制前大灯和侧灯的同时开闭。当左右侧灯的照射范围内出现相对车辆时,传感器的左右侧光线传感面感应相对车辆的前大灯光线,与之相连接的左右侧灯光电控制线路的功能发挥作用,由此侧灯的明暗度被自动控制,以达到侧灯明暗强度自动变化之目的。本技术在没有交行车辆的黑暗路上可打开由前大灯开关(SW)控制的侧灯(SL1,SL2),不仅照明左右侧方,在交行车辆接近或路灯光线、路旁建筑物照明光线影响下,不需要侧方照明时,及时控制侧灯(SL1,SL2)的光线,对交行车辆司机或行人的视野不会造成任何障碍,车辆行驶在夜间黑暗路上,可避免因侧方照明不良可能发生的许多交通事故,车辆行驶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负极接地线路图。图2是本技术正极接地线路图。图3是本技术光线感应传感器单面图。图4是本技术光线测量示意图。在车辆的前端左边设置以左侧方作为照射范围S1的左侧照明灯SL1,右侧方设置以右侧方作为照射范围S2的右侧照明灯SL2。车辆电源通过前大灯开关SW的前大灯开灯接头I,同左右侧灯光电控制线路A1、A2相连接。因此车辆电源可同时控制前大灯和左右侧灯。在车辆前端玻璃内侧,设置有传感器左右侧光传感面cds1、cds2,并于光电控制线路A1、A2相连接。当相对车辆出现在左右侧灯SL1、SL2的照射范围S1、S2之内时,感光面cds1、cds2发生感应,与感光面相连接的光电控制线路A1、A2发挥其功能作用,使左右侧灯SL1、SL2的明暗被各自控制,并进行侧方照明。以下是光电控制线路A1、A2工作的两种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一以左侧灯工作线路为例传感面CDS1通过可变电阻VR1和电阻R1接地。可变电阻VR1和电阻R1之间的中间接点通过二极管D1,电解电容器C1接地,同时电阻R1同晶体管T1基极相连接,晶体管T1的发射极分别通过电阻R3、电容器C2接地,晶体管T1的集电极通过可变电阻VR2同电源部分相连接,并同达林顿(darLington)连接回路(T2和T3的基极相连接,集电极同电源部分相连接,发射极通过左侧灯SL1接地。夜间当前大灯开关SW通过接头I开启前大灯LL时,左侧灯SL1同时开启,可照明左侧方。此时若在左侧灯SL1的照射范围之内出现相对车辆的前大灯或其它照明灯时,传感器左侧传感面CDS1的内部电阻会减小,因此电解电容器C1充电,同时晶体管T1的基极电压会增大,晶体管T1的流通电流也随之增大,结果达林顿连接回路的基极电压降低,使集电极与发射极流通电流降低,左侧灯SL1减弱到相对车辆司机的视野不会造成任何障碍为止。当相对车辆前大灯或其它照明灯从左侧灯SL1的照射范围S1内消失时,左侧光传感面CDS1的内部电阻会增大,已被充电的电解电容器C1放电,晶体管T1的基极电压会随之降低,流通电流也随之降低,结果达林顿连接回路(T2和T3)的基极电压会增大,流通电流也随之增大,左侧灯SL1增加到能够圆满地照明左侧方为止。右侧灯SL2的工作原理与左侧灯SL1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本装置光电控制线路中,电解电容器C1、C3起到控制侧灯SL1、SL2变亮速度的作用。另外,电解电容器C1、C3的另一功能是在几辆交行车辆接近过来时,不至因侧灯SL1、SL2的反复开闭,对交行车辆司机造成视觉障碍的作用。在本装置光电控制线路中可变电阻VR1、VR3,根据交行车辆出现距离,调节开始控制侧灯SL1、SL2的时间,可变电阻VR2、VR4可随着气候,气象等条件变化调节侧灯SL1、SL2光线的明暗度。当电源开关SW的接头Ⅱ接通时,电阻R4和侧灯SL1组成示宽线路,电流流经电阻R1和R5流至侧灯SL1、SL2。因为通过电阻R4的电流较弱,两侧灯SL1,SL2的光线较微弱,此时,侧灯起到示宽灯的作用。以上是负极(一)接地的车辆为基准说明的,但本装置同样适用于正极(+)接地的车辆。实施方式二对于正极(+)接地的车辆,正极电源(+)由正极(+)接地部分组成,在实施方式一中除接地的侧灯SL1、SL2之外所有接地部分(C2、R3、C1、R1、R5、C3、R7、C4)在本实施方式中,均与电源正极相连接,在实施方式一中,所有与电源相接的部分(CDS1、CDS2、VR2、VR4)在本实施方式中,均接地,示宽线路中的R4和R3也由实施方式一中的发射极移到集电极。权利要求1.一种光电控制式侧方照明装置,包括有开关SW和前大灯LL,其特征是在车辆前端两侧设置有可照明侧方的侧灯SL1、SL2,侧灯光电控制线路A1、A2通过前大灯开关SW的开灯接头1与车辆电源相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控制式侧方照明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光电控制线路A1、A2与设置在车辆前档玻璃处的传感器相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控制式侧方照明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传感器的感光面CDS1通过R1接地,CDS1和R1之间的中间接点通过二极管D1,电解电容C1接地,二极管输出端通过电阻R2与晶体管T1基极相连接,晶体管T1的集电极分别通过电阻R3、电容C2接地,晶体管T1的发射极与电源相连接,并同达林顿连接回路的基极相连接,达林顿回路的集电极与电源相连接,发射极通过侧灯SL接地构成光电控制线路A1,A2。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控制式侧方照明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传感器的感光面CDS1通过电阻R1与电源正极相连,感光面CDS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通过二极管D1与电解电容C1并联,电解电容C1与二极管D1中间接点通过电阻R1与晶体管T1基极相连,晶体管T1的集电极通过相互并联的电阻R3、电容C2与电源正极相连接,晶体管T1的发射极与达林顿回路基极相连并接地,达林顿回路发射极通过左侧灯SL1接地,集电极与电源正极相连接构成光电控制线路A1、A2。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光电控制式侧方照明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说的光电控制线路A1、A2中的电阻R1和二极管D1的接点和感光面CDS1中间串接有可调电阻VR1。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光电控制式侧方照明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光电控制线路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电控制式侧方照明装置,包括有开关SW和前大灯LL,其特征是在车辆前端两侧设置有可照明侧方的侧灯SL↓[1]、SL↓[2],侧灯光电控制线路A↓[1]、A↓[2]通过前大灯开关SW的开灯接头1与车辆电源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泽山
申请(专利权)人:金泽山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