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用电子闪光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5664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机动车用电子闪光器,由安装板1、罩壳2、电路板3、底座4、插片5、6、7组成。其电路板3由转向集成电路IC、电阻R↓[1]、电阻R↓[s]、电容C↓[1]、继电器J↓[D]及触点J↓[k]构成,插片5、6、7固定插接在底座4上,插片5一端分别与转向集成电路IC的2脚、6脚、电阻R↓[s]及电容C↓[1]的正极连接,插片7与触点J↓[k]和电阻R↓[2]的公共端连接,插片6与继电器J↓[D]和电阻R↓[3]的公共端连接,转向集成电路IC的第7脚与电阻R↓[s]与触点J↓[k]的公共端连接,继电器J↓[D]及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转向集成电路IC的第3脚和第1脚连接。它具有结构简单、插片与底座固定紧密牢靠,电路工作稳定可靠,有自动检测功能和不易损坏的突出优点。(*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上的信号装置或者闪光灯的控制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机动车用电子闪光器。机动车经常处于各种复杂情况下工作,其电路难于在不稳定的电压和电流条件下工作,较低档的电子闪光器常因不能适宜电压、电流不断变化地冲击失去作用而影响行车的安全。目前国内较多使用天津市飞利达交通器材厂生产的“飞利达”电子闪光器,它的结构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B、E插片的一端分别与电路板3中的连接点焊接,另一端分别插接在闪光器底座1上的插孔中,安装板1插接在闪光器罩壳2的顶端。由于插片与插孔间隙较大和插片与底座没有固定紧密连接,因此在使用中灰尘与潮湿气体十分容易从插孔中进入罩壳内造成电路故障,而且,其插片与底座没有固定的连接使之在震动中直接作用于插片与电路中的焊接点而极易造成脱焊或松动故障,安装板插接罩壳顶端,其接触面积小而不稳固且易滑动脱落。其电路如图2所示,它的负载是直接由触点导通到电源工作的,灯的负载大小变化不能产生影响三极管BG1、BG2导通到电流的变化和RC充放电路的时间,当转向指示灯损坏一个时无自动检测功能,它没有稳压装置,当机动车的发电机电压不稳定时,其工作既不稳定也不可靠,它也没有保护装置,当使用电源或安装不慎反向时极易造成电器件的损坏。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负载发生变化时具有自动检测功能,在工作电压、电流变化中能稳定可靠地工作,在负载短路或电源不慎反向安装时具有自保功能,而且结构紧凑、牢固可靠、不易发生电路或元件松脱故障的机动车用电子闪光器。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是在由安装板、底座、罩壳、B、E、L插片及电路板组成的电子闪光器基础上的改进,其特征是电路板由转向集成电路、频率控制电路、大功率电阻、执行电路构成,B、E、L插片分别与底座固定插接,B插片一端分别与转向集成电路的第2脚、第6脚、大功率电阻的一端、频率控制电路中的电解电容正极连接,L插片一端分别与继电器触点的一端和通过电阻与转向集成电路的第8脚连接,E插片的一端分别与继电器的一端和通过电阻与转向集成电路的第1脚连接,大功率电阻的另一端与触点的另一端都与转向集成电路的第7脚连接,电解电容的负极与转向集成电路的第4脚连接,转向集成电路的第4与第5脚间串联有电阻R、第1与第2脚间串联有电容,继电器另一端接转向集成电路的第3脚。大功率电阻选用直径为1mm,长为40-43mm的康铜丝制作。罩壳内,电路板的中间装置转向集成电路,电路板的四周装置有电阻、电容和大功率电阻,罩壳中央装置继电器,触点位于继电器底侧,B插片一端与大功率电阻一端靠近。B、E、L插片与底座的插孔大小相配合,而且B、E插片的下端穿过底座并通过其上的凸刺与底座紧密固定,上端通过其突起与电路板上的缺口嵌合并与接点焊接。本技术结构简单、紧凑,B、E、L插片与底座和罩壳固定紧密牢靠,在剧烈震动的环境中不会发生滑动、松脱故障,在工作电压或电流变化的情况下,其工作稳定和可靠,当使用的电源安装不慎反向时,具有自保护功能而不会损坏,使用中发生某一信号闪光灯断路或损坏时,闪光频率将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可及时提醒驾驶人员检测修复。图1“飞利达”闪光器结构示意图;图2“飞利达”闪光器电路图;图3本技术结构示意图4本技术电路图;图5本技术电路板上元件布置示意图;图6图5的右侧视图;图7本技术的B、E插片形状示意图。以下结合本技术附图进一步说明。如图3所示,它与图1所示的组成部件基本相同,即包括有安装板1、罩壳2、电路板3、底座4、B插片5、E插片6、L插片7,与图1所示结构不同的是安装板1插接在罩壳2的后侧壁上,由于罩壳2的侧壁较顶壁面积大,故安装板1与罩壳2侧壁有较大面积接触,使其连接稳固,同时在安装板1的下端与罩壳2接触的一侧有方形凹槽,安装板1插接于罩壳2后侧壁时,凹槽与罩壳2侧壁上斜面凸台8相嵌合配接,使安装板1与罩壳2连接牢靠而不会滑动和松脱。如图4所示,它是以转向集成电路IC为核心,配以由电阻R1、电解电容C1组成的频率控制电路,大功率电阻Rs,继电器J0与触点JK构成的执行电阻所组成,B插片一端分别与转向集成电路IC的第2脚、第6脚、电阻Rs的一端及电容C1的正极连接,L插片一端分别与JK的一端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转向集成电路IC的第8脚连接,转向集成电路IC的第7脚接触点JK与电阻Rs的公共端,E插片的一端分别与继电器J0与电阻R3公共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接转向集成电路IC的第1脚,继电器J0的另一端接转向集成电路IC的第3脚,转向集成电路IC的第1脚与第2脚间串接有电容C2、它的第4脚与第5脚间串接有电阻R1,电容C1的负极接转向集成电路IC的第4脚。其中继电器J0选用4123型或4130型继电器,转向集成电路IC选用UA1041B集成电路较佳,也可选用B2413B或U243B或者其它具有相同功能的集成电路,RS选用热稳定性好,功率较大的康铜丝制作,其直径为1mm,长为40-43mm,以直径为1mm,长为42mm最佳,继电器J0采用280W银氧化镍大功率JK触点。如图5、图6所示,电路中的继电器J0装置在罩壳2的中央,在继电器J0与电路板3之间的电路板3中间位置装置转向集成电路IC,触点JK的一端位于电路板3的下端与L插片7的上端焊接,以便于大电流通过,转向集成电路IC的8只脚的连接线向电路板的四周扩散,电阻R3、电容C2、电容C1、电阻R1、电阻Rs、电阻R2分别于转向集成电路IC的周围装置,其中电阻R3位于电路板3的左侧并与E插片6的上端焊接,电阻Rs装置在电路板3的右上侧并与B插片5上端焊接,以利于大电流通过,B、E、L三个插片按国际标准位置要求呈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装置在底座4上,L插片7位于中间,B插片5、E插片6位于两侧。B、E插片5、6形状、大小、结构相同(参见图7),它是一个各边互相垂直的“ ”形的厚0.8mm的黄铜材料制作,其上端的一侧有突起9,突起9嵌合在电路板3上的缺口中并与电路板3上的电器元件接点焊接,使之固定牢固,其下端有凸刺10,与底座4连接时,凸刺10突入塑料底座4内牢固固定,L插片7也与B、E插片5、6一样,它的上端一侧的突起与电路板3下端上的缺口嵌合并与JK一端焊接,E、B、L插片与底座4的插孔大小相配合,使之插接嵌合后无缝隙,这样,B、E、L三插片将电路板3三点定位在底座4上,其连接十分牢固可靠和稳定。使用时,本技术通过弯形安装板1与机动车身固定连接,它的B插片5、E插片6、L插片7与机动车上的转向电路专用插座插接,其中L插片7接信号灯的转向开关,B插片5接机动车电源,E插片6接地,当机动车转向时,转向开关拨向左或右,经L插片7、电阻R2给转向集成电路IC的第8脚提供了触发信号,此时,电阻R1、电容C1的频率控制电路开始工作,所产生的控制频率经转向集成电路IC的第3脚、继电器J0与负电源的执行电路带动JK触点闭合,B插片5、电阻Rs、JK、L插片7、转向开关、信号灯至电源负极形成回路,转向信号灯作预定的周期性闪光。当机动车某一个信号灯损坏或断路时,灯的负载即减少,此时回路所通过的电流就较正常工作时少,这个电流变化在电阻Rs两端就产生较正常电压值低的压降值,经与电阻Rs串联的转向集成电路I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安装板(1)、罩壳(2)、电路板(3)、底座(4)、插片(5)、(6)、(7)组成的机动车用闪光器,其特征在于电路板(3)由转向集成电路IC1、电阻R1、电容C、电阻Rs、继电器J↓[0]及其触点JK构成,插片(5)一端分别与转向集成电路IC的第2脚、第6脚、电阻Rs的一端及电容C1的正极连接,插片(6)的一端分别与触点J↓[0]和电阻R3的公共端连接,电阻R3、触点J↓[0]的另一端分别与转向集成电路IC的第1脚、第3脚连接,插片(7)与触点JK和电阻R2的公共端连接,转向集成电路IC的第8脚接电阻R2的另一端,转向集成电路IC的第7脚接触点JK与电阻Rs的公共端,转向集成电路IC的第4脚与电阻R1和电容C1负极的公共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接转向集成电路IC的第5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良桥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汽车电器研究所武汉分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