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温实验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81902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9 15:51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控温实验室,包括建筑结构、动力配电系统和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建筑结构包括试验室和机房;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包括通风管道、恒温恒湿装置;恒温恒湿装置包括位于主箱体中的:机壳箱体、主水箱、加湿水箱、水流控制盒、水位控制盒、第一水过滤器和第二水过滤器;试验室设有向外侧开启的压力门;所述压力门包括门框、门板、电热丝、硅胶皮和门封条;所述门框与门板铰接;在所述门框的表面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电热丝的凹槽;门板上还设有透视窗;透视窗包括窗框、多块玻璃和多根电热丝圈;多块玻璃层状叠加,相邻玻璃之间具有间隙;在相邻玻璃之间的间隙中设有绕玻璃周向的电热丝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一种控温实验室,包括建筑结构、动力配电系统和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建筑结构包括试验室和机房;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包括通风管道、恒温恒湿装置;恒温恒湿装置包括位于主箱体中的:机壳箱体、主水箱、加湿水箱、水流控制盒、水位控制盒、第一水过滤器和第二水过滤器;试验室设有向外侧开启的压力门;所述压力门包括门框、门板、电热丝、硅胶皮和门封条;所述门框与门板铰接;在所述门框的表面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电热丝的凹槽;门板上还设有透视窗;透视窗包括窗框、多块玻璃和多根电热丝圈;多块玻璃层状叠加,相邻玻璃之间具有间隙;在相邻玻璃之间的间隙中设有绕玻璃周向的电热丝圈。【专利说明】一种控温实验室
本专利技术涉及实验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控温实验室。
技术介绍
实验室的室内结构和设施、安全设备及操作,对于实验的可靠性、数据的精准性甚至是实验人员的人身健康安全都有着莫大的影响。要建设一个合格的恒温恒湿实验环境,就需要有一个优质的恒温恒湿系统来作为前提。在恒温恒湿系统中,需要用湿度平衡装置或者水路循环装置来进行空气的湿度调节。水路系统不断的补水,可以达到持久的湿度调节效果。普通的水路循环装置通过相互串联的水箱结构来实现补水增湿的目的,但是这种传统结构的水路系统并不能持续的完成供给,而且这种传统结构的调节能力较弱,不利于大面积的使用。同时,大多数实验室的门窗都需要具有保温、隔音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而一般的保温隔音材料成本都很高,用于制备门窗的工序也很复杂,尤其是在大面积制备时花费颇高。其次,在实验室都设有观察窗口,这些观察窗口用于观察内部情况,或者用于光线的穿透。但是,由于实验室内部气温的不断变化,在这些观察窗口上容易产生水雾,这样会影响实验的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控温实验室,其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解决了实验室恒温恒湿结构供给持续性差和落水难处理,以及恒温能力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控温实验室,包括建筑结构、动力配电系统和恒温恒湿空调系统;所述建筑结构包括试验室和机房;所述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包括通风管道、恒温恒湿装置;所述恒温恒湿装置包括位于主箱体中的:机壳箱体、主水箱、加湿水箱、水流控制盒、水位控制盒、第一水过滤器和第二水过滤器;所述加湿水箱、水位控制盒、水流控制盒和第一水过滤器设置于所述机壳箱体的内部;所述主水箱和第二水过滤器位于所述机壳箱体外部;所述水位控制盒高于所述主水箱;所述水流控制盒高于所述水位控制盒;所述水流控制盒、水位控制盒与主水箱依次通过管道串联形成水路循环;在所述水流控制盒与主水箱之间的管道上设有所述第一水过滤器;在所述水流控制盒与水位控制盒之间的管道上还连通一 U型管道;所述U型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加湿水箱;在所述机壳箱体与主水箱之间还设有箱体落水管;所述箱体落水管上设有第二水过滤器;所述试验室设有向外侧开启的压力门;所述压力门包括门框、门板、电热丝、硅胶皮和门封条;所述门框与门板铰接;在所述门框的表面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电热丝的凹槽;所述凹槽沿门框的周向分布一圈;所述硅胶皮覆盖于凹槽上并将所述电热丝封装于所述凹槽内;在所述门板上设有与所述凹槽位置相应的门封条;当门板盖合于门框上,所述门封条压合于所述硅胶皮上;所述门封条沿所述门板的周向分布一圈;在所述门封条内部设有加热丝;所述门板上还设有透视窗;所述透视窗包括窗框、多块玻璃和多根电热丝圈;所述多块玻璃层状叠加,相邻玻璃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窗框套装于层状叠加的多块玻璃的边缘;在相邻玻璃之间的间隙中设有绕玻璃周向的电热丝圈;所述电热丝圈的接入端连接到所述窗框上的相应接口。 优选的是,所述硅胶皮上设有凸起,所述凸起配合于所述凹槽内并将凹槽内的电热丝压紧;所述玻璃设有三块;所述三块玻璃层叠形成两条间隙,每条间隙中安装一根电热丝圈。 优选的是,所述动力配电系统位于所述机房中;在所述建筑结构的外壁上还设有用于控制恒温恒湿装置的控制板;所述控制板通过设置在所述建筑结构墙壁内的线路连接所述恒温恒湿装置。 优选的是,所述动力配电系统位于所述机房中;在所述建筑结构的外壁上还设有用于控制恒温恒湿装置的控制板;所述控制板通过设置在所述建筑结构墙壁内的线路连接所述恒温恒湿装置。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控温实验室,其采用了新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解决了机壳内部落水、积水的缺陷;同时有效的防止因实验室内外温差问题而造成的透视窗凝结雾气,创造了一个良好恒温保湿环境。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控温实验室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恒温恒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压力门的结构主视图;图4是压力门的俯视结构剖视图;图5是透视窗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试验室;2、机房;3、控制板;4、压力门;5、透视窗;6、主箱体;7、机壳箱体;8、主水箱;9、加湿水箱;10、水流控制盒;11、水位控制盒;12、第一水过滤器;13、第二水过滤器;14、U型管道;15、箱体落水管;16、门框;17、门板;18、铰链;19、电热丝;20、窗框;21、玻璃;22、电热丝圈;23、间隙;24、硅胶皮;25、门封条;26、加热丝;27、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附图1至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包括:一种控温实验室,包括建筑结构、动力配电系统和恒温恒湿空调系统;所述建筑结构包括试验室I和机房2 ;所述试验室I设有向外侧开启的压力门4 ;所述压力门4的门板17上设有透视窗5。所述动力配电系统位于所述机房2中;在所述建筑结构的外壁上还设有用于控制恒温恒湿装置的控制板3 ;所述控制板3通过设置在所述建筑结构墙壁内的线路连接所述恒温恒湿装置。 所述恒温恒湿装置包括位于主箱体6中的:机壳箱体7、主水箱8、加湿水箱9、水流控制盒10、水位控制盒11、第一水过滤器12和第二水过滤器13 ;所述加湿水箱9、水位控制盒11、水流控制盒10和第一水过滤器12设置于所述机壳箱体7的内部;所述主水箱8和第二水过滤器13位于所述机壳箱体8外部;所述水位控制盒11高于所述主水箱8 ;所述水流控制盒10高于所述水位控制盒11 ;所述水流控制盒10、水位控制盒11与主水箱8依次通过管道串联形成水路循环;在所述水流控制盒10与主水箱8之间的管道上设有所述第一水过滤器12 ;在所述水流控制盒10与水位控制盒11之间的管道上还连通一 U型管道14 ;所述U型管道1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加湿水箱9 ;在所述机壳箱体7与主水箱8之间还设有箱体落水管15 ;所述箱体落水管15上设有第二水过滤器13。当水流在流动的过程中,有可能会从管道连接处渗漏出来,这些渗漏出来的水滴落到了机壳箱体中,便可以通过箱体落水管在循环进入到主水箱中去,而且这些回流的落水会经过第二过滤器过滤,保障了回流水的干净程度。 在试验室上的压力门4包括门框16、门板17、电热丝19、硅胶皮24和门封条25 ;所述门框16与门板17通过铰链18铰接;在所述门框16的表面上设有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温实验室,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结构、动力配电系统和恒温恒湿空调系统;所述建筑结构包括试验室和机房;所述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包括通风管道、恒温恒湿装置;所述恒温恒湿装置包括位于主箱体中的:机壳箱体、主水箱、加湿水箱、水流控制盒、水位控制盒、第一水过滤器和第二水过滤器;所述加湿水箱、水位控制盒、水流控制盒和第一水过滤器设置于所述机壳箱体的内部;所述主水箱和第二水过滤器位于所述机壳箱体外部;所述水位控制盒高于所述主水箱;所述水流控制盒高于所述水位控制盒;所述水流控制盒、水位控制盒与主水箱依次通过管道串联形成水路循环;在所述水流控制盒与主水箱之间的管道上设有所述第一水过滤器;在所述水流控制盒与水位控制盒之间的管道上还连通一U型管道;所述U型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加湿水箱;在所述机壳箱体与主水箱之间还设有箱体落水管;所述箱体落水管上设有第二水过滤器;所述试验室设有向外侧开启的压力门;所述压力门包括门框、门板、电热丝、硅胶皮和门封条;所述门框与门板铰接;在所述门框的表面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电热丝的凹槽;所述凹槽沿门框的周向分布一圈;所述硅胶皮覆盖于凹槽上并将所述电热丝封装于所述凹槽内;在所述门板上设有与所述凹槽位置相应的门封条;当门板盖合于门框上,所述门封条压合于所述硅胶皮上;所述门封条沿所述门板的周向分布一圈;在所述门封条内部设有加热丝;所述门板上还设有透视窗;所述透视窗包括窗框、多块玻璃和多根电热丝圈;所述多块玻璃层状叠加,相邻玻璃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窗框套装于层状叠加的多块玻璃的边缘;在相邻玻璃之间的间隙中设有绕玻璃周向的电热丝圈;所述电热丝圈的接入端连接到所述窗框上的相应接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毅成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东华试验仪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