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余处理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74807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9 0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厨余处理机,其设有一安装框架、一入渣座、一绞碎单元、一运送单元及一管线单元,该安装框架设有一内槽,入渣座设置在安装框架中且连通该内槽,绞碎单元具有一第一驱动组件、一绞碎刀盘及一排渣座,该绞碎刀盘连接第一驱动组件,该排渣座的通孔及排出孔分别成形在排渣座的壁面上,运送单元具有一第二驱动组件、一螺旋杆、一导入凹块及一保护外壳,该螺旋杆连接第二驱动组件,该导入凹块枢接螺旋杆,该导入凹块具有一导入孔,保护外壳具有向外延伸的排出通道,管路单元的该第一进水孔贯穿入渣座,且其排渣管分别连通排出孔及导入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为一种厨余处理机,其设有一安装框架、一入渣座、一绞碎单元、一运送单元及一管线单元,该安装框架设有一内槽,入渣座设置在安装框架中且连通该内槽,绞碎单元具有一第一驱动组件、一绞碎刀盘及一排渣座,该绞碎刀盘连接第一驱动组件,该排渣座的通孔及排出孔分别成形在排渣座的壁面上,运送单元具有一第二驱动组件、一螺旋杆、一导入凹块及一保护外壳,该螺旋杆连接第二驱动组件,该导入凹块枢接螺旋杆,该导入凹块具有一导入孔,保护外壳具有向外延伸的排出通道,管路单元的该第一进水孔贯穿入渣座,且其排渣管分别连通排出孔及导入孔。【专利说明】 厨余处理机
本技术为一种厨余处理机,尤指用于绞碎厨余以利排放及制作有机肥的厨余处理机。
技术介绍
一般家庭或是小吃行业所产生的厨余量颇大,由于厨余通常富含水份,在处理上较为困难,而且因具有水份的厨余容易使焚化炉的燃烧温度下降,进而造成燃烧效率不佳,此外还可能生成有毒物质,故厨余不宜使用焚化炉进行焚化,因此,厨余的处理是环保上的一大难题,现今的厨余多以制作有机肥的方式进行处理,如此可大幅减少垃圾量且能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然而,传统的有机肥制作方式需以人工的方式进行堆叠制作,且厨余的组成种类多样如果皮、骨头、剩饭及剩菜等,由于各式厨余的软硬度及性质皆不相同,因此在制作有机肥的过程中较为不易,此外传统制作方式的速度缓慢且处理数量不多,有加以改良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前述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厨余处理机,可应用在绞碎厨余而具有速度快及处理数量多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提供一种厨余处理机,其包含: 一安装框架,其为一矩形立体支架且设有一内槽,该内槽成形在安装框架的顶面上; 一入渣座,其设置在安装框架中且连通该内槽; —绞碎单元,其设置在安装框架的底面处且设在入渣座的下方,该绞碎单元具有一第一驱动组件、一绞碎刀盘及一排渣座,该第一驱动组件设置在绞碎单元的下半部,该绞碎刀盘设在第一驱动组件的上方且连动该第一驱动组件,该绞碎刀盘连通该安装框架的内槽,该排渣座环绕包覆该绞碎刀盘的外部且具有数个通孔及一排出孔,该数个排出孔成形在排渣座的内环壁面上且位于绞碎刀盘上方,该排出孔成形在排渣座的外壁面上且各通孔相通; 一运送单元,其连接安装框架且位在绞碎单元的一侧,该运送单元具有一第二驱动组件、一螺旋杆、一导入凹块及一保护外壳,该第二驱动组件设置在安装框架的底面且位在第一驱动组件的一侧,该螺旋杆连接该第二驱动组件且向上延伸穿透安装框架的顶面,该导入凹块枢接在螺旋杆的底端且邻近第二驱动组件,该导入凹块的侧壁面成形有一导入孔且连通导入凹块的内部空间,该保护外壳包覆该螺旋杆且密闭该导入凹块,在保护外壳的顶端处向外延伸有一排出通道,该排出通道对应螺旋杆的顶端;以及 一管路单元,其设置在安装框架中且具有一第一进水管及一排渣管,该第一进水孔贯穿设在入渣座的一侧壁面,该排渣管分别连通排渣座的排出孔及导入凹块的导入孔。 本技术于使用时,将待处理的厨余自入渣座放入,并到达安装框架的内槽中,再经由第一进水管的进水将厨余送至绞碎单元的绞碎刀盘与排渣座所形成的空间中,启动第一驱动组件以带动绞碎刀盘产生旋转,使位于绞碎刀盘上的厨余被绞碎形成细小状,再由绞碎刀盘的离心力将绞碎的厨余自数个通孔排出到达排出孔,则厨余将随着水流自排出孔流出,经由排渣管及导入孔到达导入凹块中,此时第二驱动组件带动螺旋杆转动,则绞碎后的厨余经由螺旋杆的运送到达该保护外壳的顶端,再由该排出通道将已绞碎的厨余收集以进行后续的步骤,透过绞碎单元及运送单元的使用,可有效率地处理大量的厨余且经绞碎后的厨余有利于有机肥的制作。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本技术的绞碎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3为本技术的绞碎单元的部份元件剖面图。 图4为本技术的管路单元的连结关系后视平面图。 图5为本技术的运送单元的部分元件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技术的部分元件的俯视平面图。 图7为本技术的管路单元的连结关系前视平面图。 附图标号: 10安装框架 11内槽 12回流孔 20入渣座 21倾斜板 22把手 23磁铁30绞碎单元 31固定架 32第一驱动组件 321转轴33绞碎刀盘 331刀刃部 34排渣座 341外壳342上盖 343通孔344排出孔 40运送单元 41第二驱动组件 42齿轮箱 43螺旋杆 431运送叶片 432枢轴 44导入凹块 441导入孔 442入水孔 45滤网 46螺旋头座 461中央孔 462螺旋片 463环凹槽 464翼片47拉把 471凸块48保护外壳 481排出通道 50管路单元 51第一进水管52第二进水管 53排渣管54清洗管 55回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的厨余处理机包含一安装框架10、一入渣座20、一绞碎单元30、一运送单元40及一管路单元50。 前述的安装框架10为一矩形立体支架且设有一内槽11及一回流孔12,该内槽11成形在安装框架10的顶面且向下延伸,该回流孔12贯穿安装在框架10的一侧壁面且与该内槽11相连通。 请参阅图1、图4及图7所示,前述的入渣座20设置在安装框架10的顶面,该入渣座20设有一开口、一倾斜板21、一把手22及数个磁铁23,该开口成形在入渣座20的顶面且连通该内槽11,该倾斜板21延伸自环绕入渣座20的开口的边缘处,使该入渣座20的开口与安装框架10的内槽11相通,该把手22设置在异于该回流孔12 —侧的入渣座20的顶面,数个磁铁23设置在倾斜板21的一侧壁面上且位在该把手22的下方,该数个磁铁23受到安装框架10的包覆,此用于吸附具有钢铁成份的餐具及器具,藉以将该入渣座20固定在该安装框架10上。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前述的绞碎单元30设置在安装框架10中且设在入渣座20的下方,该绞碎单元30具有一固定架31、一第一驱动组件32、一绞碎刀盘33及一排渣座34,该固定架31为一环形框架且固设在安装框架10的底部且远离该入渣座20,该第一驱动组件32设置在该固定架31中且朝上设有一转轴321,该绞碎刀盘33设在第一驱动组件32的上方且连动该转轴321,则绞碎刀盘33受到转轴321的带动,该绞碎刀盘33设有数个间隔排列设置的刀刃部331,该刀刃部311斜向延伸于绞碎刀盘33上且环绕在转轴321的顶面,该排渣座34包覆该绞碎刀盘33的外部,该排渣座34受到转轴321的穿透,让绞碎刀盘33可在排渣座34中进行旋转,该排渣座34具有一外壳341、一上盖342、数个通孔343及一排出孔344,该外壳341设在排渣座34的外侧且固设在固定架31的顶端,该上盖342呈中空状设置在外壳341的顶端且与安装框架10的内槽11相连通,该数个通孔343成形在排渣座34环绕绞碎刀盘33的内环壁面上,且该排渣座34的内环壁面与绞碎刀盘33间形成一容纳空间,该排出孔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厨余处理机,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安装框架,其为一矩形立体支架且设有一内槽,该内槽成形在安装框架的顶面上;一入渣座,其设置在安装框架中且连通该内槽;一绞碎单元,其设置在安装框架的底面处且设在入渣座的下方,该绞碎单元具有一第一驱动组件、一绞碎刀盘及一排渣座,该第一驱动组件设置在绞碎单元的下半部,该绞碎刀盘设在第一驱动组件的上方且连动该第一驱动组件,该绞碎刀盘连通该安装框架的内槽,该排渣座环绕包覆该绞碎刀盘的外部且具有数个通孔及一排出孔,该数个排出孔成形在排渣座的内环壁面上且位于绞碎刀盘上方,该排出孔成形在排渣座的外壁面上且各通孔相通;一运送单元,其连接安装框架且位在绞碎单元的一侧,该运送单元具有一第二驱动组件、一螺旋杆、一导入凹块及一保护外壳,该第二驱动组件设置在安装框架的底面且位在第一驱动组件的一侧,该螺旋杆连接该第二驱动组件且向上延伸穿透安装框架的顶面,该导入凹块枢接在螺旋杆的底端且邻近第二驱动组件,该导入凹块的侧壁面成形有一导入孔且连通导入凹块的内部空间,该保护外壳包覆该螺旋杆且密闭该导入凹块,在保护外壳的顶端处向外延伸有一排出通道,该排出通道对应螺旋杆的顶端;一管路单元,其设置在安装框架中且具有一第一进水管及一排渣管,该第一进水管贯穿设在入渣座的一侧壁面,该排渣管分别连通排渣座的排出孔及导入凹块的导入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金镇
申请(专利权)人:群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