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搅拌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桨轴,固定设置于所述桨轴上的若干桨叶,所述桨轴内置有用于驱动所述桨轴转动的电机,所述电机通过减速器与所述桨轴的筒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桨叶呈长薄片状,一端固定连接与所述桨轴的外表面,另一端沿所述桨轴的径向延伸,所有相邻的所述桨叶相互平行且在所述桨轴的轴向之间的间距相等,相邻所述桨叶的中心轴之间夹角形成锐角。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体积小,效率高,效果明显,操作维护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卧式搅拌装置,属于机械制造领域。
技术介绍
流体在搅拌设备中有层流、过渡流和湍流三种流动状态,决定这些状态的主要参数之一就是流体的粘度。在搅拌过程中,低粘度介质的流体采用小直径的高转速的搅拌器带动周围的流体循环至远处,高粘度介质的流体需要用搅拌器推动。现有适用于各种粘度的流体的搅拌装置采用的是桨叶为径向型的立式结构和电机带动减速机通过联轴器驱动叶片轴的卧式结构。立式搅拌装置在桨叶排液量需求变化时桨叶的直径需要做相应的增加或缩小,不同粘度的流体需要配备体积不同的搅拌装置。电机带动减速机通过联轴器驱动叶片轴的卧式搅拌装置安装空间大,效率低,操作维修不便,不容易清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体积小、效率高的卧式搅拌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卧式搅拌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桨轴,固定设置于所述桨轴上的若干桨叶,所述桨轴内置有用于驱动所述桨轴转动的电机,所述电机通过减速器与所述桨轴的筒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桨叶呈长薄片状,一端固定连接与所述桨轴的外表面,另一端沿所述桨轴的径向延伸,所有相邻的所述桨叶相互平行且在所述桨轴的轴向之间的间距相等,相邻所述桨叶的中心轴之间夹角形成锐角。作为优选,所有所述桨叶平均分成若干桨叶组,每个所述桨叶组内所有所述桨叶的中心轴之间夹角为小锐角,相邻所述桨叶组处于边缘的所述桨叶的中心轴之间的夹角为大锐角;所述小锐角为4~10度,所述大锐角为50~70度。作为优选,每组所述桨叶组内的所有桨叶大致沿所述桨轴的轴向排列;沿所述桨轴的转动方向,同一所述桨叶组内所有所述桨叶从所述桨轴的轴向中间向轴向两端逐次向后排列。作为优选,每组所述桨叶组内位于所述桨轴轴向两端的所述桨叶的外侧均固定设置有辅叶;所述辅叶与两端的所述桨叶之间的角度与相邻所述桨叶之间的角度相等。作为优选,所有所述桨叶组在所述桨轴横截面投影沿该横截面圆周均匀分布。作为优选,所述桨轴的筒体两端分别密封设置有一端盖,所述端盖的轴心处设置有支承轴,其中一端的支承轴轴心处开有导线孔,所述电机的驱动导线通过所述导线孔外引。作为优选,所述端盖通过轴承与所述支承轴相连接;所述端盖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支承轴固定连接的支承块,所述端盖与所述支承块的接触面设置有若干深度不同且以所述端盖的轴心为圆心的同心密封槽,所有所述同心密封槽的横截面在所述端盖与所述支承块之间形成迷宫密封区。作为优选,所述导线孔内设置有与所述驱动导线相配合的高温密封件。作为优选,所述电机通过温感机构与供电装置相连接;所述温感装置为贴于所述电机表面的双金属片式的热敏开关。采用近似人字形的轴向排列的长薄片状桨叶和卧式结构,桨叶在原料中高速转动,通过桨叶表面和原料之间的摩擦力将部分原料带起后再自由落下,使得原料充分混合,由于桨叶较薄,因此可使用于较宽粘度范围的液体的搅拌,同时减小桨叶在液体中的阻碍,提高转速,通过高速转动的桨叶带动液体提升出液面,再换位落回,实现液体的充分混合;而错开设置的桨叶可实现剪切型桨叶的功能,推动液体的横向流动。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简单,体积小,效率高,效果明显,操作维护简单;2、电机有过热保护装置,能很好的保护电机,使用寿命高;3、方便集中控制,操作安全、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局部解剖结构示意图。图中,1、桨轴,2、桨叶,3、支承轴,4、电机,5、减速器,6、端盖,7、支承块,8、驱动导线,9、辅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以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一种卧式搅拌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桨轴1,固定设置于桨轴1上的若干桨叶2,桨轴1内置有用于驱动桨轴1转动的电机4,电机4通过减速器5与桨轴1的筒体内壁固定连接;电机4通过温感机构与供电装置相连接;温感装置为贴于电机4表面的双金属片式的热敏开关。桨叶2呈长薄片状,一端固定连接与桨轴1的外表面,另一端沿桨轴1的径向延伸,所有相邻的桨叶2相互平行且在桨轴1的轴向之间的间距相等,相邻桨叶2的中心轴之间夹角形成锐角。所有桨叶2平均分成若干桨叶组,所有桨叶组在桨轴1横截面投影沿该横截面圆周均匀分布。每组所述桨叶组内的所有桨叶2大致沿所述桨轴1的轴向排列;沿所述桨轴1的转动方向,同一所述桨叶组内所有所述桨叶2从所述桨轴1的轴向中间向轴向两端逐次向后排列。每组所述桨叶组内位于所述桨轴1轴向两端的所述桨叶2的外侧均固定设置有辅叶9;所述辅叶9与两端的所述桨叶2之间的角度与相邻所述桨叶2之间的角度相等。每个桨叶组内所有桨叶2的中心轴之间夹角为小锐角,相邻桨叶组处于边缘的桨叶2的中心轴之间的夹角为大锐角;小锐角为4~10度,大锐角为50~70度。每一个桨叶2的长度即桨叶2沿桨轴1径向延伸的距离与桨轴1的半径相等,每一个桨叶2的宽度即桨叶2沿桨轴1横截面延伸的距离为桨叶2长度的1/5,每一个桨叶2的厚度即桨叶2沿桨轴1轴向延伸的距离为桨叶2宽度的1/5。桨轴1的筒体两端分别密封设置有一端盖6,端盖6的轴心处设置有支承轴3,其中一端的支承轴3轴心处开有导线孔,电机4的驱动导线8通过导线孔外引,导线孔内设置有与驱动导线8相配合的高温密封件。端盖6通过轴承与支承轴3相连接;端盖6的外侧设置有与支承轴3固定连接的支承块7,端盖6与支承块7的接触面设置有若干深度不同且以端盖6的轴心为圆心的同心密封槽,所有同心密封槽的横截面在端盖6与支承块7之间形成迷宫密封区。迷宫密封区为端盖6和支承块7相接触的相对面之间形成的横截面包括若干转折的空腔,空腔内充有对待搅拌原料不会产生污染的润滑油,使得端盖6和支承块7之间形成一层横截面带有若干转折的油膜层。本专利技术采用油浸式电机4,减速器5可以采用渐开线定轴圆柱齿轮减速传动机构,桨轴1内注入对待搅拌原料不会产生污染的冷却液,使得电机4部分浸入冷却液内,便于将电机4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桨轴1表面,这些热量到达桨轴1表面后,被大量桨叶2散发,还能通过桨叶2向待搅拌原料内散发,有效提成电机4的散热效果,避免了电机4连续长时间工作造成的高温损伤,有效延长电机4连接使用时长。将桨轴1可靠安装于待搅拌原料的容器内,桨叶2可以为不同长短的,以使得所有桨叶2的活动端连线形成一定形状的曲线,提升搅拌效果,也可提升美观度。通过驱动导线8将电机4接通电源,桨轴1带动桨叶2开始转动,对原料进行搅拌。当长时运行后,电机4温度升高,双金属片发生形变,使得开关脱开,电机4的电源被切断,电机4停止运行。与传统的卧式搅拌机相比,本专利技术将桨轴1的动力源内置,油浸式电机4通过减速器5将动力直接传递至桨轴1内壁,动力直接。桨叶2的长度与桨轴1的半径相等,即两侧的桨叶2最大延伸长度与桨轴1的直径相等。根据搅拌雷诺数,搅拌效果和桨叶直径(本专利技术中的桨叶长度)、搅拌转速、流体密度和流体粘度有关。当雷诺数小于10时,流体仅在桨叶2附近呈滞流旋转;当雷诺数约为10时,桨叶2端开始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卧式搅拌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桨轴(1),固定设置于所述桨轴(1)上的若干桨叶(2),其特征在于:所述桨轴(1)内置有用于驱动所述桨轴(1)转动的电机(4),所述电机(4)通过减速器(5)与所述桨轴(1)的筒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桨叶(2)呈长薄片状,一端固定连接与所述桨轴(1)的外表面,另一端沿所述桨轴(1)的径向延伸,所有相邻的所述桨叶(2)相互平行且在所述桨轴(1)的轴向之间的间距相等,相邻所述桨叶(2)的中心轴之间夹角形成锐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搅拌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桨轴(1),固定设置于所述桨轴(1)上的若干桨叶(2),其特征在于:所述桨轴(1)内置有用于驱动所述桨轴(1)转动的电机(4),所述电机(4)通过减速器(5)与所述桨轴(1)的筒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桨叶(2)呈长薄片状,一端固定连接与所述桨轴(1)的外表面,另一端沿所述桨轴(1)的径向延伸,所有相邻的所述桨叶(2)相互平行且在所述桨轴(1)的轴向之间的间距相等,相邻所述桨叶(2)的中心轴之间夹角形成锐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卧式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桨叶(2)平均分成若干桨叶组,每个所述桨叶组内所有所述桨叶(2)的中心轴之间夹角为小锐角,相邻所述桨叶组处于边缘的所述桨叶(2)的中心轴之间的夹角为大锐角;所述小锐角为4~10度,所述大锐角为50~70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卧式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桨叶组内的所有桨叶(2)大致沿所述桨轴(1)的轴向排列;沿所述桨轴(1)的转动方向,同一所述桨叶组内所有所述桨叶(2)从所述桨轴(1)的轴向中间向轴向两端逐次向后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卧式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桨叶组内位于所述桨轴(1)轴向两端的所述桨叶(2)的外侧均固定设置有辅叶(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土根,仝桐,谢国平,方华忠,钱子光,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电动滚筒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