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组注采关系优化调整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205182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6 13: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井组注采关系优化调整方法,属油田开发工程领域,通过编制待调整区块沉积微相分布图、砂层组构造图、有效厚度等值图、孔隙度等值图、渗透率等值图,建立待调整区块三维相控地质模型,确定待调整区块井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状态,对待调整区块井组注采关系进行优化调整。通过沉积微相控制,建立起与真实地层符合率更高的地质模型;在进行井组数值模拟过程中,充分考虑沉积微相的影响,不同沉积微相赋予其相应渗流特征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数据,模拟出的不同相带内的剩余油分布状态更加准确。在此基础上得到的井组调整参数更加可靠,为油田的持续高效开发和科学决策提供更客观的理论依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井组注采关系优化调整方法,属油田开发工程领域,具体属于油田开发后期井组注采关系优化调整

技术介绍
国内多数老油田采取水驱开发方式,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调整挖潜的难度大,大范围调整已无法适应开发要求。井组优化调整可以针对性的对目标区域进行优化,提高储量水驱动用程度,减小产量递减,对老油田的持续稳产有重大意义。常规井组优化调整的主要方法:(1)矿场实践类比方法,类比相似区域的开发参数进行调整。该方法考虑因素少,对调整区域的适应性差,仅能作为井组调整的参考。(2)理论计算调整参数。由于调整受到多种地质因素制约,理论公式更注重体现一般规律,无法考虑地质参数在平面上的连续性变化等具体因素的影响,计算的调整参数适应性差。(3)直接建立井组模型计算调整参数。该方法未考虑边界条件对模型的影响,计算精度低。(4)利用随机模拟方法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大规模数值模拟,以此为依据开展井组优化调整。此方法没有体现沉积相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建立的模型与油藏储层实际符合率低;数值模拟过程采用单一相对渗透率数据,无法反映不同相带的实际渗流规律,与实际的渗流规律符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考虑因素单一、模型符合率低的缺陷,提供一种井组注采关系优化调整方法。本专利技术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编制待调整区块砂层组构造图、沉积微相分布图、有效厚度等值图、孔隙度等值图、渗透率等值图利用地震资料、钻井地质资料、流体分析资料、岩石分析资料、开发动态资料,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对比、测井资料二次解释,建立沉积微相知识库,编制待调整区块砂层组构造图、沉积微相分布图、有效厚度等值图、孔隙度等值图、渗透率等值图。2、建立待调整区块三维相控地质模型2.1建立待调整区块构造模型:利用步骤1所提供的砂层组构造图,结合钻井地质资料中的井斜数据、断点数据、单井流动单元数据,建立构造模型。2.2建立待调整区块沉积微相模型:在步骤1所提供的沉积微相分布图的基础上,确定流动单元不同微相的平面、垂向概率分布趋势,利用序贯指示模拟算法,建立沉积微相模型。2.3建立待调整区块储层属性模型:利用步骤2.1所建立的构造模型,结合步骤1所提供的有效厚度等值图、孔隙度等值图、渗透率等值图的数据,采用在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序贯高斯模拟算法,建立有效厚度、孔隙度及渗透率模型。2.4建立待调整区块三维相控地质模型:通过对步骤2.1、2.2、2.3得出的构造、沉积微相、储层属性模型进行叠加,建立三维相控地质模型。3、确定待调整区块井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状态3.1确定原始含油饱和度分布状态:利用岩心驱替实验测定岩样相对渗透率曲线数据,应用算术平均方法计算不同沉积微相岩样的特征值,通过相对渗透率曲线归一化处理,绘制不同沉积微相岩样的平均相对渗透率曲线;依据步骤1提供的沉积微相分布图,在步骤2.4所得到的三维相控地质模型内添加不同相对渗透率曲线数据,确定区块原始含油饱和度分布状态。3.2确定区块剩余油分布状态:利用步骤3.1所得出的原始含油饱和度分布图,结合区块开发动态资料,在步骤2.4所得到的三维相控地质模型内进行待调整区块全油藏及单井历史动态拟合,研究开发状况与动态分析结果的一致性,确定区块剩余油分布状态。3.3确定井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状态:利用步骤3.2所得到的区块剩余油分布状态,在保持原渗流场的前提下,以井组为中心结合沉积微相分布图切取井组模型,通过网格加密,对井组进行精细数值模拟,得到井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确定井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状态。4、井组注采关系优化4.1合理井距优化:利用步骤3.3所得到的井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及井组模型,模拟出不同相带、不同井距下的开发指标,包括井组累积产油、采出程度、含水率,通过对比其开发指标,优选出合理井距。4.2注采井网优化:利用步骤3.3所得到的井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及步骤4.1所确定的合理井距,在步骤3.3所得到的井组模型内,模拟出不同相带组合关系的开发指标,包括井组累积产油、采出程度,通过对比其开发指标,确定注采井网组合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井组注采关系优化调整方法,通过沉积微相控制,建立起与真实地层符合率更高的地质模型;在进行井组数值模拟过程中,充分考虑沉积微相的影响,不同沉积微相赋予其相应渗流特征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数据,模拟出的不同相带内的剩余油分布状态更加准确。在此基础上得到的井组调整参数更加可靠,为油田的持续高效开发和科学决策提供更客观的理论依据。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技术路线框图;图2为中原油田卫42块流动单元对比图;图3为中原油田卫42块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关系图;图4为中原油田卫42块孔隙度与声波时差相关关系图;图5为中原油田卫42块沉积微相测井曲线特征图;图6为中原油田卫42块沉积微相综合柱状图;图7为中原油田卫42块44流动单元构造平面图;图8为中原油田卫42块44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分布图;图9为中原油田卫42块44流动单元有效厚度等值图;图10为中原油田卫42块44流动单元孔隙度等值图;图11为中原油田卫42块44流动单元渗透率等值图;图12为中原油田卫42块构造模型;图13为中原油田卫42块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趋势图;图14为中原油田卫42块沉积微相垂向概率分布趋势图;图15为中原油田卫42块沉积微相模型;图16为中原油田卫42块有效厚度模型;图17为中原油田卫42块孔隙度模型;图18为中原油田卫42块渗透率模型;图19为中原油田卫42块水下河道相平均相对渗透率曲线;图20为中原油田卫42块前缘相平均相对渗透率曲线;图21为中原油田卫42块远砂相平均相对渗透率曲线;图22为中原油田卫42块原始含油饱和度分布状态图;图23为中原油田卫42块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状态图;图24为中原油田卫42块卫42-23井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状态图;图25为中原油田卫42块卫42-23井组不同井距下井组累产油对比曲线;图26为中原油田卫42块卫42-23井组不同井距下含水率对比曲线;图27为中原油田卫42块卫42-23井组不同井距下采出程度对比曲线;图28为中原油田卫42块卫42-23井组不同相带组合关系下井组累积产油对比图;图29为中原油田卫42块卫42-23井组不同相带组合关系下采出程度对比图;图30为中原油田卫42块卫42-23井组调整前井网图;图31为中原油田卫42块卫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井组注采关系优化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编制待调整区块沉积微相分布图、砂层组构造图、有效厚度等值图、孔隙度等值图、渗透率等值图;(2)建立待调整区块三维相控地质模型:在步骤(1)编制的沉积微相分布图、砂层组构造图、有效厚度等值图、孔隙度等值图及渗透率等值图的基础上,构建待调整区块的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储层属性模型,通过叠加,建立待调整区块的三维相控地质模型;(3)确定待调整区块井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状态:依据步骤(1)编制的沉积微相分布图,在步骤(2)所建立的三维相控地质模型内添加不同沉积微相相对渗透率曲线数据,确定区块原始含油饱和度分布状态;利用待调整区块原始含油饱和度分布状况,结合区块开发动态资料,对待调整区块全油藏及单井进行历史动态拟合,确定待调整区块剩余油分布状态;在确定待调整区块原始含油饱和度分布状态及剩余油分布状态的基础上,通过对井组模型进行精细数值模拟,确定待调整区块井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状态;(4)待调整区块井组注采关系优化:利用步骤(3)确定的待调整区块井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状态,在井组模型内研究注采关系对井组开发的影响,确定井组注采关系优化调整方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组注采关系优化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编制待调整区块沉积微相分布图、砂层组构造图、有效厚度等值图、孔隙度等值图、渗透率等值图;
(2)建立待调整区块三维相控地质模型:在步骤(1)编制的沉积微相分布图、砂层组构造图、有效厚度等值图、孔隙度等值图及渗透率等值图的基础上,构建待调整区块的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储层属性模型,通过叠加,建立待调整区块的三维相控地质模型;
(3)确定待调整区块井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状态:依据步骤(1)编制的沉积微相分布图,在步骤(2)所建立的三维相控地质模型内添加不同沉积微相相对渗透率曲线数据,确定区块原始含油饱和度分布状态;利用待调整区块原始含油饱和度分布状况,结合区块开发动态资料,对待调整区块全油藏及单井进行历史动态拟合,确定待调整区块剩余油分布状态;在确定待调整区块原始含油饱和度分布状态及剩余油分布状态的基础上,通过对井组模型进行精细数值模拟,确定待调整区块井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状态;
(4)待调整区块井组注采关系优化:利用步骤(3)确定的待调整区块井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状态,在井组模型内研究注采关系对井组开发的影响,确定井组注采关系优化调整方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组注采关系优化调整方法,其特征是建立待调整区块三维相控地质模型,其步骤如下:
(1)建立待调整区块构造模型:利用砂层组构造图,结合钻井地质资料中的井斜数据、断点数据、单井流动单元数据,建立构造模型;
(2)建立待调整区块沉积微相模型:在待调整区块区块沉积微相分布图的基础上,确定流动单元不同微相的平面、垂向概率分布趋势,利用序贯指示模拟算法,建立沉积微相模型;
(3)建立待调整区块储层属性模型:利用待调整区块构造模型,结合待调整区块有效厚度等值图、孔隙度等值图、渗透率等值图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黎明李中超赵磊王自立毛立华袁振武韩圆庆高江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