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miR156f基因在增加水稻有效分蘖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88975 阅读:252 留言:1更新日期:2015-03-25 17:52
一种OsmiR156f基因在增加水稻有效分蘖中的应用,通过从miR156家族中筛选出对水稻分蘖发育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OsmiR156f基因,并对其前前体pri-miR156f序列进行克隆,通过采用茎杆特异启动子载体构建方法,将能够增加分蘖的OsmiR156f基因导入水稻中,在水稻的茎杆中特异表达,以调控水稻分蘖的发育。使得转基因水稻能够适当增加水稻早期的分蘖能力,而高节位上的蘖芽及后期分蘖仍旧受到抑制,从而可以提高单株水稻的有效分蘖数量,而不增加无效分蘖数,使转基因株系的稻穗数量适当增加而稻穗长度、千粒重等产量相关性状受到的影响小,最终达到实现单株增产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OsmiR156f基因在增加水稻有效分蘖并提高水稻单株产量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生物
,尤其涉及一种OsmiR156f基因在增加水稻有效分蘖中的应用,具体地说是涉及利用特异启动子将分蘖相关OsmiR156f基因在茎杆中特异表达的载体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分蘖是水稻品种选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分蘖能力直接影响稻穗的数目进而影响水稻产量。水稻只有主茎和早期发生的初生和次生分蘖才具备成穗能力,属于有效分蘖;而后期的次生分蘖因生育期短等因素造成不能成穗,属于无效分蘖。在生产中,只有有效分蘖对水稻产量具有贡献,而无效分蘖不仅不能形成稻穗,而且还会影响稻穗的长度而导致水稻产量减低,且过多的无效分蘖除造成生物学上的物质浪费,还会导致田间环境恶化、易滋生病虫害等问题。目前普遍认为高产水稻应具有较强的有效分蘖能力,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增加早期有效分蘖、控制后期高节位无效分蘖有利于提高产量。水稻分蘖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个主要步骤,即分蘖芽的形成和分蘖芽的伸长。目前,已经克隆了许多与水稻分蘖相关的功能基因,如已知MOC1参与了叶腋分生组织、分蘖芽的形成和分蘖伸长过程,OsTB1则作为负调节因子控制着分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OsmiR156f基因在增加水稻有效分蘖中的应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增加水稻有效分蘖的OsmiR156f基因在调控水稻分蘖发育中的应用,其中,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OsmiR156f基因在增加水稻早期有效分蘖并提高水稻单株产量中的应用,是通过利用茎杆特异启动子D18启动子驱动该OsmiR156f基因构建茎杆特异表达载体pWM-D18p-OsMIR156f,并使该基因在水稻的茎杆中过表达而实现的,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2.一种重组表达载体在增加水稻早期有效分蘖并提高水稻单株产量中的应用,该重组表达载体是利用茎杆特异启动子D18启动子驱动该OsmiR156f基因构建的茎杆特异表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浪涛刘清王若仲彭克勤李合松童建华苏益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日本BB公司网络用户] 2015年03月25日 17:57
    分蘖(tiller)音:fenniè。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产生于比较膨大而贮有丰富养料的分蘖节上。直接从主茎基部分蘖节上发出的称一级分蘖,在一级分蘖基部又可产生新的分蘖芽和不定根,形成次一级分蘖。在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形成第三级、第四级分蘖。结果一株植物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