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颠勺的炒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76951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0 06:46
一种便于颠勺的炒锅,包括锅体和设置在锅口边沿的手柄,手柄对侧的锅口边沿设置导向装置,导向装置所在一侧的锅体侧壁的坡度小于手柄一侧锅体侧壁的坡度,并且导向装置的上沿向锅内翻卷,所述的锅体包括上部的防烫部和下部的加热部,防烫部由防粘层Ⅰ、导热层Ⅰ与防烫层构成,加热部有防粘层Ⅱ与导热层Ⅱ构成,并于加热部与防烫部之间设置隔热层,以分别在防粘层Ⅱ与防粘层Ⅰ上形成高温区与低温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炒锅侧壁坡度的优化以及设置的导向装置,引导食物在颠勺过程中完全落入锅内,避免食物被抛洒到锅外的情况,并通过改进锅体结构,使锅体上部温度明显低于锅体下部的温度,防止因意外触碰到炒锅上部而发生烫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颠勺的炒锅
[0001 ] 本技术涉及一种锅具,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颠勺的炒锅。
技术介绍
颠勺是炒菜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技巧,但是,颠勺对于厨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掌握好力度,而且由于要单手持锅进行操作,因此对于技巧与臂力要求较高,而在家庭中,做饭大多数都是由女性进行的,在颠勺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食物被抛洒在锅外的情况,甚至会出现烫伤,而且,由于在炒菜中,锅体的温度较高,炒菜后也能保持一定时间的高温,因此很容易发生意外的烫伤,因此,需要有一种便于颠勺的炒锅,一方面,使得颠勺的技术变得简单易学,另一方面,又能避免锅体的温度过高而烫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颠勺的炒锅,通过对炒锅侧壁坡度的优化以及设置的导向装置,引导食物在颠勺过程中完全落入锅内,进而避免食物被抛洒到锅外的情况,防止烫伤的发生,同时改进锅体的结构,使得锅体上部温度明显低于锅体下部的温度,防止因意外触碰到炒锅上部而发生烫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颠勺的炒锅,包括锅体和设置在锅口边沿的手柄,用于引导颠勺过程中食物运动方向的导向装置固定设置在手柄对侧的锅口边沿,并于导向装置上设有引导食物通过的弧面,导向装置所在一侧的锅体侧壁的坡度小于手柄一侧锅体侧壁的坡度,并且导向装置的上沿向锅内翻卷,以引导锅内食物在颠勺中落入炒锅锅体的底部,所述的锅体包括上部的防烫部和下部的加热部,防烫部由防粘层1、导热层I与防烫层构成,加热部由防粘层II与导热层II构成,并于加热部与防烫部之间设置隔热层,以分别在防粘层II与防粘层I上形成高温区与低温区。 进一步的,所述锅体中位于手柄一侧的高度低于手柄对侧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装置的上沿宽度大于其下沿宽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本技术通过改进锅体侧壁与锅底之间的坡度,便于颠勺时,食物从手柄一侧的锅体侧壁向对侧移动,而且由于与导向装置连接一侧的锅体侧壁的坡度较小,因此,不需要很大的力气即可使得食物沿锅体侧壁向上抛出,同时,被抛出锅口的食物在导向装置的引导下,重新向后运动而落回锅内,因此,防止了食物被抛洒在锅外的情况发生; 第二,本技术的锅体分为加热部和防烫部,并分别具有不同的结构,并在加热部与防烫部之间设置隔热层,以形成高温区与低温区,这样一方面既可以保证食物在锅体下部的加热部获得足够的热量进行翻炒,另一方面,又能避免锅体上部温度过高造成意外的烫伤; 第三,本技术中导向装置的上沿向锅内翻卷,从而改变食物的运动路径,使其停止上升,而改向炒锅内回落,进而避免用力过大使食物落在炒锅外部; 第四,食物在导向装置上运动时由于速度的减慢会向两侧分散,因此,本技术中导向装置的上沿宽度大于下沿宽度,可以防止食物因分散而被抛洒在炒锅外; 第五,本技术中手柄一侧锅口的高度小于手柄对侧的高度,就进一步的提高了颠勺的安全性,保证食物不会随意洒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侧面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锅体,11、防烫部,111、防粘层I,112、导热层I,113、防烫层,12、加热部,121、防粘层II,122、导热层II,13、隔热层,2、手柄,3、导向装置,31、上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便于颠勺的炒锅,包括锅体I和设置在锅体I上的手柄2,与手柄2连接的锅体I高度小于手柄2对侧的锅体I高度,手柄2对侧的锅体I上通过螺钉固定设置一个导向装置3,导向装置3的上沿31宽度大于其下沿宽度,并在导向装置3上设置用于引导食物通过的弧面,与导向装置3连接的锅体I侧壁的坡度小于手柄2 —侧锅体I侧壁的坡度,并且所述导向装置3的上沿31向锅体I内翻卷,所述的锅体I分为上部和下部,上部为防烫部11,下部为加热部12,防烫部11由内到外由防粘层I 111、导热层I 112以及防烫层113构成,加热部12由内到外由防粘层II 121与导热层II 122构成,在防烫部11与加热部12之间设置隔热层13,以便分别在防粘层I 111与防粘层II 121上形成高温区与低温区。 由于在颠勺中,食物在导向装置3上快速移动能够产生一个离心力,因此,在导向装置3的背面与锅体I外侧之间设置三角固定架,以增强对导向装置3的支撑。 在进行颠勺时,锅内食物在外力带动下,向远离操作者的方向移动,并在导向装置3的引导下,沿导向装置3的弧面上升到一定高度,然后在导向装置3上沿31的作用下,改变其移动方向,而向操作者方向回落,最终落回锅内,完成一次颠勺过程。 本技术通过锅体I侧壁坡度变化以及导向装置3的引导,简化了颠勺操作的技术要求,便于大多数人掌握颠勺技术,增添了烹调的趣味性。 由于锅体I分为防烫部11与加热部12两部分,并在两部分之间设置隔热层13,以及在防烫部11的外侧设置防烫层113,因此,既可以保证食物在高温的加热部12被加热翻炒,不会影响食物的加热,又可以防止因意外触碰到锅体I上部造成烫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于颠勺的炒锅,包括锅体(1)和设置在锅口边沿的手柄(2),其特征在于:用于引导颠勺过程中食物运动方向的导向装置(3)固定设置在手柄(2)对侧的锅口边沿,并于导向装置(3)上设有引导食物通过的弧面,导向装置(3)所在一侧的锅体(1)侧壁的坡度小于手柄(2)一侧锅体(2)侧壁的坡度,并且导向装置(3)的上沿(31)向锅内翻卷,以引导锅内食物在颠勺中落入炒锅锅体(1)底部,所述的锅体(1)包括上部的防烫部(11)和下部的加热部(12),防烫部(11)由防粘层Ⅰ(111)、导热层Ⅰ(112)与防烫层(113)构成,加热部(12)由防粘层Ⅱ(121)与导热层Ⅱ(122)构成,并于防烫部(11)和加热部(12)之间设置隔热层(13),以分别在防粘层Ⅱ(121)与防粘层Ⅰ(111)上形成高温区与低温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颠勺的炒锅,包括锅体(I)和设置在锅口边沿的手柄(2),其特征在于:用于引导颠勺过程中食物运动方向的导向装置(3)固定设置在手柄(2)对侧的锅口边沿,并于导向装置(3)上设有引导食物通过的弧面,导向装置(3)所在一侧的锅体(I)侧壁的坡度小于手柄(2) —侧锅体(2M则壁的坡度,并且导向装置(3)的上沿(31)向锅内翻卷,以引导锅内食物在颠勺中落入炒锅锅体(I)底部,所述的锅体(I)包括上部的防烫部(11)和下部的加热部(12),防烫部(11)由防粘层I (1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晓伟马建章李保国赵天木张国利
申请(专利权)人:平顶山市圣康炊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