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操纵机构的正面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5434 阅读:2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向操纵机构的正面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该装置安装于转向操纵机构的转向管柱上,包括:上固定架、下固定架、转向可调支架、左限位支架、右限位支架、移动轴、下调整支架和滑动轴;所述转向管柱上分别固定有所述上固定架和下固定架,所述移动轴分别穿套过所述上固定架和所述转向可调支架上的移动槽,并由分别设置于所述转向可调支架的左、右两侧的左限位、右限位支架弹性卡接;所述滑动轴滑动套设于所述下固定架的长槽内,所述下调整支架固定于所述滑动轴伸出所述长槽的两轴端。其可以提高整车正碰撞的安全性,减轻转向盘对驾驶员造成的危害。(*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向操纵机构的正面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及汽车转向操纵机构,特别涉及一种轻型卡车使用正面碰撞吸能装置的转向操纵机构。
技术介绍
转向操纵机构是实现车辆按照驾驶员的意愿进行行驶的装置,主要包括转向管柱、转向传动轴和转向盘。目前国内现有的轻型卡车,其转向操纵机构的转向管柱都为不能吸收碰撞能量的结构,不利于保护驾驶室内驾驶员的安全。现国内的轻型卡车上使用的转向操纵机构都存在这一现象。为了提高整车正碰撞的安全性,减轻转向盘对驾驶员造成的危害,针对现存在的情况,有必要对转向管柱机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采用转向操纵机构的正面碰撞吸能装置,能最大限度的改善驾驶员在受到正向撞击时的安全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转向操纵机构的正面碰撞吸能装置,安装于转向操纵机构的转向管柱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固定架、下固定架、转向可调支架、左限位支架、右限位支架、移动轴、下调整支架和滑动轴;所述转向管柱上分别固定有所述上固定架和下固定架,所述移动轴分别穿套过所述上固定架和所述转向可调支架上的移动槽,并由分别设置于所述转向可调支架的左、右两侧的左限位、右限位支架弹性卡接;所述滑动轴滑动套设于所述下固定架的长槽内,所述下调整支架固定于所述滑动轴伸出所述长槽的两轴端。上述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可调支架和所述上固定架上的移动槽为长形槽,两长形槽交叉设置。上述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轴包括连接在一起的锁紧螺栓和锁-->紧套。上述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限位支架为变形吸能弹性件并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转向可调支架上。上述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下固定架长槽两侧的固定垫圈和滑块,所述固定垫圈设有与所述长槽相对应的滑动槽,在所述滑动槽内滑动的滑块分别与所述滑动轴连接。上述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螺栓分别穿设在所述滑块和滑动轴中。上述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调整手柄,固定在所述转向可调支架的一侧。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带有正面碰撞吸能装置的车辆,包括转向操纵机构,所述转向操纵机构又包括转向盘、转向传动轴、转向管柱和安装在所述转向管柱上的正面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碰撞吸能装置包括:上固定架、下固定架、转向可调支架、左限位支架、右限位支架、移动轴、下调整支架和滑动轴;所述转向管柱上分别固定有所述上固定架和下固定架,所述移动轴分别穿套过所述上固定架和所述转向可调支架上的移动槽,并由分别设置于所述转向可调支架的左、右两侧的左限位、右限位支架弹性卡接;所述滑动轴滑动套设于所述下固定架的长槽内,所述下调整支架固定于所述滑动轴伸出所述滑动槽的两轴端。上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可调支架和所述上固定架上的移动槽为长形槽,两长形槽交叉设置。上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轴包括连接在一起的锁紧螺栓和锁紧套。上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限位支架为变形吸能弹性件并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转向可调支架上。上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下固定架长槽两侧的固定垫圈和滑块,所述固定垫圈设有与所述长槽相对应的滑动槽,在所述滑动槽内滑动的滑块分别与所述滑动轴连接。上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螺栓分别穿设在所述滑块和滑动轴中。上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调整手柄,固定在所述转向可调支架-->的一侧。上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可调支架固定连接在车身仪表板横梁上。本技术的功效在于,使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钢板冲压件左、右限位支架,在车辆正向前部受到撞击时,左、右限位支架产生变形以吸收能量,从而可以达到提高整车正碰撞的安全性,减轻转向盘对驾驶员造成的危害。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钢板吸能装置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钢板吸能装置工作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操纵机构的部件拆装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转向盘                2、右限位支架3、锁紧螺栓              4、转向可调支架5、锁紧套                6、左限位支架7、上固定架              8、下固定架9、六角头螺栓            10、螺母11、下调整支架           12、滑块13、固定垫圈             14、转向管柱15、滑动轴               16、螺栓17、调整手柄             18、螺母19、防松垫片             20、六角头螺栓21、精密定位             22、转向传动轴25、上固定架             26、下固定架27、车身仪表板横梁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图3,分别是本技术钢板吸能装置示意图、工作状态示意图及转向操纵机构部件拆装示意图。本技术转向操纵机构的正面碰撞吸能装置,是安装在汽车操纵机构的-->转向管柱上,在转向管柱上分别焊接上固定架25下固定架26,将转向可调支架4骑置于上固定架25上,将锁紧螺栓3穿过转向可调支架4及上固定架25上的长形移动槽后另一端套穿锁紧套5,两长形槽为交叉设置,然后分别将左限位支架6、右限位支架2加装平垫圈7弹簧垫圈8由六角头螺栓9固定于转向可调支架4上,使具有吸能功能的左、右限位支架的弹性槽与转向可调支架4上的长形槽相对应,并且锁紧螺栓及锁紧套分别套穿在左、右限位支架的弹性槽中,在锁紧套5外侧通过螺母18连接调整手柄17,调整手柄17外侧安装防松垫片19,该防松垫片19通过加装平垫圈7,弹簧垫圈9由六角头螺栓20固定在调整手柄17上,在下固定架26两侧分别加装固定垫圈13、滑块12,固定垫圈13上开有与下固定架26一致的槽,将滑动轴15贯穿其中,然后将下调整支架11的两端通过螺栓16、螺母10固定于滑动轴15伸出的两端,螺栓16穿过滑动轴15。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是带有正面碰撞吸能装置的车辆,将吸能装置按上述方法组装后与安装精密定位圈21的转向传动轴22及转向盘1组装。转向可调支架4连接在车身仪表板横梁27上。在正常情况下左限位支架6、右限位支架2只起到限制转向盘前后调整角度的作用,此时本技术工作状态处于碰撞前状态,当车辆受到正向撞击后,下调整支架11开始受力使滑块12向上滑动,同时锁紧螺栓3开始受力产生滑动,首先接触到左、右限位支架(即到达最前最低位置),之后进入能量开始吸收状态,左、右限位支架变形,过程一直持续到锁紧螺栓3与转向可调支架焊合4接触,即到达全行程位置,能量吸收完成,此时本技术钢板吸能装置处于图2所示的能量吸收结束状态。当然,本技术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技术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技术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向操纵机构的正面碰撞吸能装置,安装于转向操纵机构的转向管柱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固定架、下固定架、转向可调支架、左限位支架、右限位支架、移动轴、下调整支架和滑动轴;所述转向管柱上分别固定有所述上固定架和下固定架,所述移动轴分别穿套过所述上固定架和所述转向可调支架上的移动槽,并由分别设置于所述转向可调支架的左、右两侧的左限位、右限位支架弹性卡接;所述滑动轴滑动套设于所述下固定架的长槽内,所述下调整支架固定于所述滑动轴伸出所述长槽的两轴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操纵机构的正面碰撞吸能装置,安装于转向操纵机构的转向管柱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固定架、下固定架、转向可调支架、左限位支架、右限位支架、移动轴、下调整支架和滑动轴;所述转向管柱上分别固定有所述上固定架和下固定架,所述移动轴分别穿套过所述上固定架和所述转向可调支架上的移动槽,并由分别设置于所述转向可调支架的左、右两侧的左限位、右限位支架弹性卡接;所述滑动轴滑动套设于所述下固定架的长槽内,所述下调整支架固定于所述滑动轴伸出所述长槽的两轴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可调支架和所述上固定架上的移动槽为长形槽,两长形槽交叉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轴包括连接在一起的锁紧螺栓和锁紧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限位支架为变形吸能弹性件并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转向可调支架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下固定架长槽两侧的固定垫圈和滑块,所述固定垫圈设有与所述长槽相对应的滑动槽,在所述滑动槽内滑动的滑块分别与所述滑动轴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螺栓分别穿设在所述滑块和滑动轴中。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调整手柄,固定在所述转向可调支架的一侧。8、一种带有正面碰撞吸能装置的车辆,包括转向操纵机构,所述转向操纵机构又包括转向盘、转向传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立臣王万顺向元龙韩权武王鹏阚文娟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