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50427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5 15: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结构稳定,适用范围广的变压器,其包括线圈骨架、铁芯、初级绕组及数个次级绕组,所述初级绕组及次级绕组均缠绕于所述线圈骨架上,所述线圈骨架下底部具有数个针脚,所述次级绕组包括第Ⅰ绕组、第Ⅱ绕组、第Ⅲ绕组及第Ⅳ绕组,其中,所述第Ⅳ绕组设于所述线圈骨架中部且该第Ⅳ绕组由三层绝缘线呈匝数绕制而成,该第Ⅳ绕组分两层绕制,在该两层之间具有层间膠带;所述第Ⅳ绕组上方依次为第Ⅱ绕组、第Ⅲ绕组,该第Ⅳ绕组下方为第Ⅰ绕组,第Ⅰ绕组的输出端与第Ⅱ绕组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初级绕组为两背胶铜箔,其两端均固定于所述线圈骨架上部,该两背胶铜箔对应绕制于第Ⅳ绕组与第Ⅰ绕组、第Ⅳ绕组与第Ⅱ绕组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变压器
,具体涉及一种变压器。
技术介绍
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主要构件是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铁芯。主要功能有电压变换、电流变换、阻抗变换、隔离、稳压(磁饱和变压器)等。按用途可以分为配电变压器、电力变压器、全密封变压器、组合式变压器、干式变压器、油浸式变压器、单相变压器、电炉变压器、整流变压器等。现有的变压器通过围绕变压器工作原理所设计出的结构多种多样,基本包括有线圈骨架、线圈及铁芯等部件,再通过针脚或接线引出初级引线、次级引线。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2194566A、CN102074341A,授权公告号为CN203433976U,申请公布号为102044331A、CN101908411A等专利文献公开的一些变压器结构,其结构大致相同,且具有各自的特点,其接线及线圈布局方式也各种各样,以适应现代社会越来越精细化的产品分工。鉴于此,本技术将设计一款新型的变压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新型的变压器,其结构稳定,使用方便,工作形式灵活多变,适用范围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变压器,其包括线圈骨架、铁芯、初级绕组及数个次级绕组,所述初级绕组及数个次级绕组均缠绕于所述线圈骨架上,所述线圈骨架下底部具有数个连接于所述次级绕组进线端及出线端的针脚,所述次级绕组包括第Ⅰ绕组、第Ⅱ绕组、第Ⅲ绕组及第Ⅳ绕组,<br>其中,所述第Ⅳ绕组设于所述线圈骨架中部且该第Ⅳ绕组由三层绝缘线呈匝数绕制而成,该第Ⅳ绕组分两层绕制,在该两层之间具有层间膠带;所述第Ⅳ绕组上方依次为第Ⅱ绕组、第Ⅲ绕组,该第Ⅳ绕组下方为第Ⅰ绕组,第Ⅰ绕组的输出端与第Ⅱ绕组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初级绕组为两背胶铜箔,其两端均固定于所述线圈骨架上部,该两背胶铜箔对应绕制于第Ⅳ绕组与第Ⅰ绕组、第Ⅳ绕组与第Ⅱ绕组之间。进一步的,所述铁芯由上、下两部分相接组成,且在其相接处形成有气隙,该气隙处于所述线圈骨架的非针脚端。进一步的,所述初级绕组、次级绕组的进线端及出线端均设有绝缘护套。进一步的,所述针脚包括顺次设于所述线圈骨架底部的第一针脚孔、第二针脚孔、第三针脚孔、第四针脚孔、第五针脚孔、第六针脚孔、第七针脚孔、第八针脚孔、第九针脚孔、第十针脚孔,其中,第一针脚孔、第二针脚孔、第三针脚孔、第四针脚孔、第五针脚孔与第十针脚孔、第九针脚孔、第八针脚孔、第七针脚孔、第六针脚孔一一相对设置于所述线圈骨架的底部两侧,所述第Ⅰ绕组的进线端、第Ⅱ绕组的出线端对应与所述第一针脚孔、第二针脚孔上的针脚相连接;第Ⅰ绕组的出线端、第Ⅱ绕组的进线端相接于第三针脚孔内;第Ⅲ绕组的进线端、出线端对应与所述第四针脚孔、第五针脚孔上的针脚相连接;第Ⅳ绕组的进线端、出线端对应与所述第九针脚孔、第八针脚孔上的针脚相连接。进一步的,在所述铁芯内的初级绕组、次级绕组外围裹设有聚酯胶带。进一步的,在所述铁芯外围裹设有三层聚酯胶带,该聚酯胶带底部与所述线圈骨架底部平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初级绕组、次级绕组于线圈骨架上的定位及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一方面,保证整个变压器的绕组及绕组之间的稳定结构,使得整个变压器的稳定的使用性能;另一方面,以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之间的各种不同组合方案,使得该变压器工作变换方便快捷,适用范围广。因此,该变压器具有结构稳定,使用方便,工作形式灵活多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左视示意图;图3是图1的仰视示意图;图4是图1的后视示意图;图5是图1中绕组的原理图;图6是图1中各绕组的布局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一种如图1-6所述的变压器,其包括线圈骨架3、铁芯2、初级绕组及数个次级绕组,所述初级绕组及数个次级绕组均缠绕于所述线圈骨架3上,所述线圈骨架3下底部具有数个连接于所述次级绕组进线端及出线端的针脚7,所述次级绕组包括第Ⅰ绕组、第Ⅱ绕组、第Ⅲ绕组及第Ⅳ绕组,其中,所述第Ⅳ绕组设于所述线圈骨架3中部且该第Ⅳ绕组由三层绝缘线呈匝数绕制而成,该第Ⅳ绕组分两层绕制,在该两层之间具有层间膠带;所述第Ⅳ绕组上方依次为第Ⅱ绕组、第Ⅲ绕组,该第Ⅳ绕组下方为第Ⅰ绕组,第Ⅰ绕组的输出端与第Ⅱ绕组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初级绕组为两背胶铜箔,其两端均固定于所述线圈骨架3上部,该两背胶铜箔对应绕制于第Ⅳ绕组与第Ⅰ绕组、第Ⅳ绕组与第Ⅱ绕组之间。本技术通过初级绕组、次级绕组于线圈骨架3上的定位及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一方面,保证整个变压器的绕组及绕组之间的稳定结构,使得整个变压器的稳定的使用性能;另一方面,以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之间的各种不同组合方案,使得该变压器工作变换方便快捷,适用范围广。为了保证各绕组之间不会发生短路等现象,在所述初级绕组、次级绕组的进线端及出线端均设有绝缘护套。所述第Ⅳ绕组由三层绝缘线呈匝数绕制,该三层绝缘线即为市售的三丝铜网。所述背胶铜箔形成的初级绕组缠绕在次级绕组外圆周上。具体地,所述铁芯2由上、下两部分相接组成,且在其相接处形成有气隙,该气隙处于所述线圈骨架3的非针脚7端。而所述针脚7包括顺次设于所述线圈骨架3底部的第一针脚孔71、第二针脚孔72、第三针脚孔73、第四针脚孔74、第五针脚孔75、第六针脚孔76、第七针脚孔77、第八针脚孔78、第九针脚孔79、第十针脚孔70,其中,第一针脚孔71、第二针脚孔72、第三针脚孔73、第四针脚孔74、第五针脚孔75与第十针脚孔70、第九针脚孔79、第八针脚孔78、第七针脚孔77、第六针脚孔76一一相对设置于所述线圈骨架3的底部两侧,所述第Ⅰ绕组的进线端、第Ⅱ绕组的出线端对应与所述第一针脚孔71、第二针脚孔72上的针脚7相连接;第Ⅰ绕组的出线端、第Ⅱ绕组的进线端相接于第三针脚孔73内;第Ⅲ绕组的进线端、出线端对应与所述第四针脚孔74、第五针脚孔75上的针脚7相连接;第Ⅳ绕组的进线端、出线端对应与所述第九针脚孔79、第八针脚孔78上的针脚7相连接。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压器,包括线圈骨架(3)、铁芯(2)、初级绕组及数个次级绕组,所述初级绕组及数个次级绕组均缠绕于所述线圈骨架(3)上,所述线圈骨架(3)下底部具有数个连接于所述次级绕组进线端及出线端的针脚(7),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绕组包括第Ⅰ绕组、第Ⅱ绕组、第Ⅲ绕组及第Ⅳ绕组,其中,所述第Ⅳ绕组设于所述线圈骨架(3)中部且该第Ⅳ绕组由三层绝缘线呈匝数绕制而成,该第Ⅳ绕组分两层绕制,在该两层之间具有层间膠带;所述第Ⅳ绕组上方依次为第Ⅱ绕组、第Ⅲ绕组,该第Ⅳ绕组下方为第Ⅰ绕组,第Ⅰ绕组的输出端与第Ⅱ绕组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初级绕组为两背胶铜箔,其两端均固定于所述线圈骨架(3)上部,该两背胶铜箔对应绕制于第Ⅳ绕组与第Ⅰ绕组、第Ⅳ绕组与第Ⅱ绕组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压器,包括线圈骨架(3)、铁芯(2)、初级绕组及数个次级绕组,
所述初级绕组及数个次级绕组均缠绕于所述线圈骨架(3)上,所述线圈骨架(3)
下底部具有数个连接于所述次级绕组进线端及出线端的针脚(7),其特征在于:
所述次级绕组包括第Ⅰ绕组、第Ⅱ绕组、第Ⅲ绕组及第Ⅳ绕组,其中,所述第
Ⅳ绕组设于所述线圈骨架(3)中部且该第Ⅳ绕组由三层绝缘线呈匝数绕制而成,
该第Ⅳ绕组分两层绕制,在该两层之间具有层间膠带;所述第Ⅳ绕组上方依次
为第Ⅱ绕组、第Ⅲ绕组,该第Ⅳ绕组下方为第Ⅰ绕组,第Ⅰ绕组的输出端与第
Ⅱ绕组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初级绕组为两背胶铜箔,其两端均固定于所述线
圈骨架(3)上部,该两背胶铜箔对应绕制于第Ⅳ绕组与第Ⅰ绕组、第Ⅳ绕组与
第Ⅱ绕组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2)由上、下
两部分相接组成,且在其相接处形成有气隙,该气隙处于所述线圈骨架(3)的
非针脚(7)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绕组、次级绕组
的进线端及出线端均设有绝缘护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脚(7)包括顺次
设于所述线圈骨架(3)底部的第一针脚孔(71)、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承松
申请(专利权)人:奉节县长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相关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