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施工平台,具体涉及一种适应不同坡面的可移动施工平台。
技术介绍
水工建筑物内一般设置有底孔、中孔或表孔等流道,为保证浇筑成型的流道满足设计要求,需对孔口侧墙及底板混凝土进行缺陷处理工作。通常的作法是搭设扣件式脚手架、或移动脚手架进行作业。扣件式脚手架搭设工程量大,材料需求量多,搭拆费时费力,且不能移动,工效低,还需在两侧边墙埋设定位锥等锚固件,通过定位锥固定脚手架,影响流道侧墙修补质量。移动式脚手架的脚轮直接设置在脚手架立杆底端,对立杆稳定性影响较大,安全性降低,且脚手架可能因底面不平整而出现偏向,撞击并损坏侧墙,影响施工质量;而孔口流道底面为一般为变化的曲面和坡面组成,当底面坡度变化时移动式脚手架容易发生倾斜,施工安全隐患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应不同坡面的可移动施工平台,可以实现在坡度变化的坡面上牵引可移动的施工平台,进行侧墙和底板混凝土的缺陷处理工作。且设置结构简单、操作灵活、安全性能高,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成本投入、保证了施工安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的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应不同坡面的可移动施工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施工平台(1),施工平台(1)底部后端固定有两组行走后轮(7)、前端有两组可调节行走轮装置(9),卷扬机(4)的钢丝绳(6)通过导向轮(5)与施工平台(1)连接,牵引施工平台(1)可使其在坡度变化的斜坡面(3)上移动行走;所述的可调节行走轮装置(9)前端有行走前轮(8),中部与施工平台(1)底部的斜向杆件(15)通过转动轴(11)连接,后端设置有横向连杆(12)将两组可调节行走轮装置(9)连接成整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应不同坡面的可移动施工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施工平台(1),施工平台(1)底部后端固定有两组行走后轮(7)、前端有两组可调节行走轮装置(9),卷扬机(4)的钢丝绳(6)通过导向轮(5)与施工平台(1)连接,牵引施工平台(1)可使其在坡度变化的斜坡面(3)上移动行走;所述的可调节行走轮装置(9)前端有行走前轮(8),中部与施工平台(1)底部的斜向杆件(15)通过转动轴(11)连接,后端设置有横向连杆(12)将两组可调节行走轮装置(9)连接成整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不同坡面的可移动施工平台,其特征在于,施工平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科,曹中升,李国建,孟德志,盛信平,乐运红,关小猛,王小勇,常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