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体式垃圾渗滤液应急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42720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3 0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箱体式垃圾渗滤液应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加药罐存放区、中层水处理区和下层污泥排放区,所述上层加药罐存放区的第一加药系统、第二加药系统和第三加药系统分别顺次与中层水处理区的反应池、pH调节池和混凝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上层加药罐存放区的空气压缩机与中层水处理区接触氧化池底部的曝气装置通过管道连接,第一沉淀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和第二沉淀池底部分别通过管道与污泥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垃圾渗滤液水质特点实现达标排放,在工艺流程方面以水位溢流为主,动力消耗较低,采用箱体式结构,可随货运卡车灵活移动,尤其适用于垃圾渗滤液的应急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创造属于垃圾处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箱体式垃圾渗滤液应急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卫生填埋的方法。在垃圾填埋过程中,由于压实、降雨和微生物分解的作用,会从垃圾层中渗出一定量高浓度有机废水,这些垃圾成为垃圾渗滤液。垃圾渗滤液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氨氮、重金属离子等。垃圾渗滤液中通常含有有毒化合物和病原体,被渗滤液沾到的树木、植被在短时间内会迅速死亡,被渗滤液侵蚀过的土壤几乎寸草不生。渗滤液一旦渗入地下,就会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受垃圾渗滤液污染的地下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对皮肤接触后会引发皮肤疾病。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土壤和生态系统产生的污染和影响存续时效长,在暴雨或山体滑坡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垃圾填埋场可能会突发性的产生大量垃圾渗滤液,这些渗滤液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处理,将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妥善并及时处理突发性垃圾渗滤液泄漏的问题,对保护当地环境会产生极其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创造的设计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箱体式垃圾渗滤液应急处理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创造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箱体式垃圾渗滤液应急处理装置,包括上层加药罐存放区、中层水处理区和下层污泥排放区;所述上层加药罐存放区包括,第一加药系统、第二加药系统、空气压缩机和第三加药系统,所述第一加药系统、第二加药系统、空气压缩机和第三加药系统顺次布置在上层加药罐存放区;所述中层水处理区包括,进水口、调节池、反应池、第一沉淀池、PH调节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混凝池、第二沉淀池和出水口;所述调节池侧壁设有潜水搅拌机,所述调节池底部设有潜水泵,所述接触氧化池底部设有曝气装置;所述进水口与调节池一端连接,所述调节池内的潜水泵通过管道与反应池一端连接,所述反应池另一端与第一沉淀池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沉淀池另一端与PH调节池一端连接,所述PH调节池另一端与水解酸化池一端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水解酸化池另一端与接触氧化池一端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接触氧化池另一端与混凝池一端连接,所述混凝池另一端与第二沉淀池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沉淀池另一端与出水口连接;所述下层污泥排放区包括,污泥泵和污泥出口,所述污泥泵与污泥出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上层加药罐存放区的第一加药系统与中层水处理区的反应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上层加药罐存放区的第二加药系统与中层水处理区的PH调节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上层加药罐存放区的第三加药系统与中层水处理区的混凝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上层加药罐存放区的空气压缩机与中层水处理区接触氧化池底部的曝气装置通过管道连接;所述中层水处理区的第一沉淀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和第二沉淀池底部分别通过管道与下层污泥排放区的污泥泵连接。优选地,在上层加药罐存放区中,所述第一加药系统为氧化钙加药系统,所述第二加药系统为酸加药系统,所述第三加药系统为PAC/PAM加药系统。优选地,所述PH调节池与水解酸化池的下部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水解酸化池与接触氧化池的下部通过管道连接。优选地,所述空气压缩机与曝气装置间加装有减压阀。本专利技术创造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首先本专利技术创造针对垃圾渗滤液水质特点,以水解酸化和接触氧化为主的实施措施实现达标排放;其次,本专利技术创造在工艺流程方面以水位溢流为主,动力消耗较低;最后,采用箱体式结构,可随货运卡车灵活移动,尤其适用于垃圾渗滤液的应急处理。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创造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加药系统,2-第二加药系统,3-风机,4-第三加药系统,5-反应池,6-PH调节池,7-水解酸化池,8-接触氧化池,9-混凝池,10-第二沉淀池,11-进水口,12-出水口,13-调节池,14-潜水搅拌机,15-潜水泵,16-第一沉淀池,17-曝气装置,18-污泥出口,19-污泥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箱体式垃圾渗滤液应急处理装置,包括上层加药罐存放区、中层水处理区和下层污泥排放区;所述上层加药罐存放区包括,第一加药系统1、第二加药系统2、空气压缩机3和第三加药系统4,所述第一加药系统1、第二加药系统2、空气压缩机3和第三加药系统4顺次布置在上层加药罐存放区;所述中层水处理区包括,进水口11、调节池13、反应池5、第一沉淀池16、PH调节池6、水解酸化池7、接触氧化池8、混凝池9、第二沉淀池10和出水口12;所述调节池13侧壁设有潜水搅拌机14,所述调节池13底部设有潜水泵15,所述接触氧化池8底部设有曝气装置17;所述进水口11与调节池13一端连接,所述调节池13内的潜水泵15通过管道与反应池5一端连接,所述反应池5另一端与第一沉淀池16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沉淀池16另一端与PH调节池6一端连接,所述PH调节池6另一端与水解酸化池7一端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水解酸化池7另一端与接触氧化池8一端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接触氧化池8另一端与混凝池9一端连接,所述混凝池9另一端与第二沉淀池10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沉淀池10另一端与出水口12连接;所述下层污泥排放区包括,污泥泵19和污泥出口18,所述污泥泵19与污泥出口18通过管道连接;所述上层加药罐存放区的第一加药系统1与中层水处理区的反应池5通过管道连接,所述上层加药罐存放区的第二加药系统2与中层水处理区的PH调节池6通过管道连接,所述上层加药罐存放区的第三加药系统4与中层水处理区的混凝池9通过管道连接;所述上层加药罐存放区的空气压缩机3与中层水处理区接触氧化池8底部的曝气装置17通过管道连接;所述中层水处理区的第一沉淀池16、水解酸化池7、接触氧化池8和第二沉淀池10底部分别通过管道与下层污泥排放区的污泥泵19连接。在上层加药罐存放区中,所述第一加药系统1为氧化钙加药系统,所述第二加药系统2为酸加药系统,所述第三加药系统4为PAC/PAM加药系统。所述PH调节池6与水解酸化池7的下部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水解酸化池7与接触氧化池8的下部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空气压缩机3与曝气装置17间加装有减压阀。在实际使用中,垃圾渗滤液首先通过进水口11进入调节池13,在潜水搅拌机14均匀化作用后通过潜水泵15泵入反应池5,同时向第一加药系统1加入氧化钙,再将第一加药系统1通入反应池5,再向反应池5中加入石灰乳去除污水中的硫酸根,反应后污水溢流进入第一沉淀池16,在沉淀池完成沉淀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箱体式垃圾渗滤液应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加药罐存放区、中层水处理区和下层污泥排放区;所述上层加药罐存放区包括,第一加药系统、第二加药系统、空气压缩机和第三加药系统,所述第一加药系统、第二加药系统、空气压缩机和第三加药系统顺次布置在上层加药罐存放区;所述中层水处理区包括,进水口、调节池、反应池、第一沉淀池、PH调节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混凝池、第二沉淀池和出水口;所述调节池侧壁设有潜水搅拌机,所述调节池底部设有潜水泵,所述接触氧化池底部设有曝气装置;所述进水口与调节池一端连接,所述调节池内的潜水泵通过管道与反应池一端连接,所述反应池另一端与第一沉淀池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沉淀池另一端与PH调节池一端连接,所述PH调节池另一端与水解酸化池一端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水解酸化池另一端与接触氧化池一端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接触氧化池另一端与混凝池一端连接,所述混凝池另一端与第二沉淀池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沉淀池另一端与出水口连接;所述下层污泥排放区包括,污泥泵和污泥出口,所述污泥泵与污泥出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上层加药罐存放区的第一加药系统与中层水处理区的反应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上层加药罐存放区的第二加药系统与中层水处理区的PH调节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上层加药罐存放区的第三加药系统与中层水处理区的混凝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上层加药罐存放区的空气压缩机与中层水处理区接触氧化池底部的曝气装置通过管道连接;所述中层水处理区的第一沉淀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和第二沉淀池底部分别通过管道与下层污泥排放区的污泥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箱体式垃圾渗滤液应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加药罐
存放区、中层水处理区和下层污泥排放区;
所述上层加药罐存放区包括,第一加药系统、第二加药系统、空气压缩
机和第三加药系统,所述第一加药系统、第二加药系统、空气压缩机和第三
加药系统顺次布置在上层加药罐存放区;
所述中层水处理区包括,进水口、调节池、反应池、第一沉淀池、PH
调节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混凝池、第二沉淀池和出水口;所述调
节池侧壁设有潜水搅拌机,所述调节池底部设有潜水泵,所述接触氧化池底
部设有曝气装置;所述进水口与调节池一端连接,所述调节池内的潜水泵通
过管道与反应池一端连接,所述反应池另一端与第一沉淀池一端连接,所述
第一沉淀池另一端与PH调节池一端连接,所述PH调节池另一端与水解酸化
池一端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水解酸化池另一端与接触氧化池一端通过管道连
接,所述接触氧化池另一端与混凝池一端连接,所述混凝池另一端与第二沉
淀池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沉淀池另一端与出水口连接;
所述下层污泥排放区包括,污泥泵和污泥出口,所述污泥泵与污泥出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景辉杨伟宋震宇蒋玉广杨永健王旭东王磊袁珊珊李野梁静波巢军委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生态城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