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切向注入式旋流射流泵钻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94136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27 04: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切向注入式旋流射流泵钻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壁钻头,及设置在双壁钻头内部的桥式双管流道、射流泵、切向注入式旋转射流冲砂装置。所述的桥式双管流道代替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中底部钻具组合上部的流动转换接头,实现了钻井液和岩屑从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切向注入式旋流射流泵钻头的岩屑吸入管直接进入双壁钻杆的内管,从而提高了井底清岩效率;所述的射流泵抽吸井底流体,减小井底压差,实现欠平衡而提高机械钻速;所述的切向注入式旋转射流冲砂装置,通过切向注入式旋转射流喷嘴产生高速旋转射流,形成有利于清岩的井底旋流流场,改善井底岩屑的受力状况,提升井底清岩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切向注入式旋流射流泵钻头
本专利技术属于钻井与油气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切向注入式旋流射流泵钻头。
技术介绍
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ReelWell钻井)是一项新的钻井技术,它以双壁钻杆为基础,钻井液从双壁钻杆环空泵入井内并清洗井底,从内部钻杆中携带岩屑返回地面,从而实现钻井液闭环循环。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技术最初是为了解决连续管钻井中井眼清洗问题而提出来的。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技术自2004年创建以来,主要由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挪威科学研究委员会进行理论研究、配套设备的研发与测试。2005年开始对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技术展开可行性分析与调研;2006年完成了关键配套设备的研发与测试,同年Shell公司也加入对该技术的研究;2007年对全尺寸的模型在“Ullrigg”钻机上进行了考证;2008年实际设备在“Ullrigg”钻机上进行了试验;2009年在陆上与海上进行了试验井的钻探试验并取得成功;2013年OTC会议上推出了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无隔水管钻井方法。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技术在控制压力钻井、大位移钻井、深水钻井以及有压力挑战性的地层钻进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主要具有如下特点:(1)钻井液在管中管内反循环,实现无隔水管钻井;(2)双壁钻杆充当电力和数据传输通道;(3)实现全过程控压钻井。但是由于钻井过程中,钻井液是从底部钻具组合上部的流动转换接头进入双壁钻杆的内管,流动方向突然转变,使得井底岩屑的上返效率降低,井底岩屑得不到及时清理,从而造成部分岩屑的重复破碎,影响破岩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切向注入式旋流射流泵钻头,通过双壁钻头内部的桥式双管流道,实现钻井液从钻头处直接进入双壁钻杆的内管,提高井底清岩效率;通过射流泵抽吸井底流体,减小井底压差,实现欠平衡而提高机械钻速;通过切向注入式旋转射流冲砂装置,产生有利于清岩的井底旋流流场,改善井底岩屑的受力状况,提升井底清岩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切向注入式旋流射流泵钻头,包括双壁钻头,及设置在双壁钻头内部的桥式双管流道、射流泵、切向注入式旋转射流冲砂装置。双壁钻头包括外管接头、内管接头、外管、内管、钻头;外管接头与外管连接,外管与钻头连接;内管接头与内管连接,内管与钻头连接,内管接头和内管位于外管接头和外管内部;外管接头、内管接头、外管、内管、钻头为一个整体;双壁钻头是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切向注入式旋流射流泵钻头切削岩石的工作部分。桥式双管流道包括小环空、流动转换流道、高压腔、岩屑吸入管;小环空位于所述的内管与外管之间,小环空通过流动转换流道与高压腔连通;岩屑吸入管与流动转换流道交叉设置,贯穿所述的外管与内管;岩屑吸入管外端与钻头的外壁连接;桥式双管流道代替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中底部钻具组合上部的流动转换接头,实现了钻井液和岩屑从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切向注入式旋流射流泵钻头的岩屑吸入管直接进入双壁钻杆的内管,从而大大提高了井底清岩效率。射流泵包括反向高速射流喷嘴、吸入腔、喉管、扩散管、钻井液上返流道;反向高速射流喷嘴入口与所述的高压腔连通,反向高速射流喷嘴的出口位于吸入腔内;吸入腔与喉管对接连通,吸入腔的侧面与岩屑吸入管的内端连接;喉管与扩散管对接连通;扩散管与钻井液上返流道对接连通;吸入腔、喉管、扩散管、钻井液上返流道均包含于所述的内管内;射流泵是实现欠平衡,提高井底清岩效率和机械钻速的关键机构。切向注入式旋转射流冲砂装置包括井底岩屑搅动与清洗流道、切向注入式旋转射流喷嘴;井底岩屑搅动与清洗流道的入口与所述的高压腔连通,井底岩屑搅动与清洗流道出口与切向注入式旋转射流喷嘴的入口连接;切向注入式旋转射流喷嘴的出口与钻头端部连接,钻头喷嘴数量根据钻头结构而定;切向注入式旋转射流冲砂装置是产生有利于清岩的井底旋流流场的关键机构,切向注入式旋转射流喷嘴和钻头旋转联合作用产生井底旋流流场,改善井底岩石和岩屑的受力状况,大幅度提升井底清岩效率,提高钻进速度。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良好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桥式双管流道,代替了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中底部钻具组合上部的流动转换接头,实现钻井液和岩屑从钻头处直接进入双壁钻杆的内管,使井底岩屑及时被清除,提高井底清岩效率。(2)本专利技术的射流泵抽吸井底流体,减小井底压差,实现欠平衡而提高机械钻速。(3)本专利技术的切向注入式旋转射流冲砂装置产生旋转射流,一方面大大提高了井底射流的冲洗范围,旋转射流能够在井底产生较大的切向速度,从而增大井底漫流速度,促使破碎的岩屑迅速离开井底,大幅度提升井底清岩效率;另一方面产生的旋转射流与钻头旋转联合作用可产生有利于清岩的井底旋流流场,在井底形成有序的高压区和低压区分布,改善井底岩石和岩屑的受力状况,提高钻进速度。附图说明图1为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切向注入式旋流射流泵钻头的示意图;图2为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切向注入式旋流射流泵钻头沿图1俯视示意图;图3为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切向注入式旋流射流泵钻头沿图1中A-A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切向注入式旋流射流泵钻头沿图1中B-B的剖视示意图;图5为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切向注入式旋流射流泵钻头的反向高速射流喷嘴示意图;图6为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切向注入式旋流射流泵钻头的切向注入式旋转射流喷嘴示意图;图7为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切向注入式旋流射流泵钻头的切向注入式旋转射流喷嘴沿图6中A-A的剖视示意图。图中:1、双壁钻头,2、桥式双管流道,3、射流泵,4、切向注入式旋转射流冲砂装置;101、外管接头,102、内管接头,103、外管,104、内管,105、钻头;201、小环空,202、流动转换流道,203、高压腔,204、岩屑吸入管;301、反向高速射流喷嘴,302、吸入腔,303、喉管,304、扩散管,305、钻井液上返流道;401、井底岩屑搅动与清洗流道,402、切向注入式旋转射流喷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一种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切向注入式旋流射流泵钻头,包括双壁钻头1及设置在双壁钻头内部的桥式双管流道2、射流泵3、切向注入式旋转射流冲砂装置4。双壁钻头1包括外管接头101、内管接头102、外管103、内管104、钻头105;外管接头101与外管103连接,外管103与钻头105连接;内管接头102与内管104连接,内管104与钻头105连接,内管接头102和内管104位于外管接头101和外管103内部;外管接头101、内管接头102、外管103、内管104、钻头105为一个整体;双壁钻头1是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切向注入式旋流射流泵钻头切削岩石的工作部分。桥式双管流道2包括小环空201、流动转换流道202、高压腔203、岩屑吸入管204;小环空201位于所述的内管104与外管103之间,小环空201通过流动转换流道202与高压腔203连通;岩屑吸入管204与流动转换流道202交叉设置,贯穿所述的外管103与内管104;岩屑吸入管204外端与钻头105的外壁连接;桥式双管流道2代替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中底部钻具组合上部的流动转换接头,实现了钻井液和岩屑从双壁钻杆反循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切向注入式旋流射流泵钻头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切向注入式旋流射流泵钻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壁钻头,及设置在双壁钻头内部的桥式双管流道、射流泵、切向注入式旋转射流冲砂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壁钻杆反循环钻井切向注入式旋流射流泵钻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壁钻头,及设置在双壁钻头内部的桥式双管流道、射流泵、切向注入式旋转射流冲砂装置;所述的双壁钻头包括外管接头、内管接头、外管、内管、钻头;外管接头与外管连接,外管与钻头连接;内管接头与内管连接,内管与钻头连接,内管接头和内管位于外管接头和外管内部;外管接头、内管接头、外管、内管、钻头为一个整体;所述的桥式双管流道包括小环空、流动转换流道、高压腔、岩屑吸入管;小环空位于所述的内管与外管之间,小环空通过流动转换流道与高压腔连通;岩屑吸入管与流动转换流道交叉设置,贯穿所述的外管与内管;岩屑吸入管外端与钻头的外壁连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德利陈绪跃郭柏云李斌刘晓坡张向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