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
本技术属于演奏乐器领域,涉及一种中音阮,特别涉及一种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
技术介绍
阮乐器是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起源于秦始皇时期,最早是在拨浪鼓上安装琴弦,逐步演化成弹拨乐器。汉武帝时期此类乐器被称为“秦琵琶”或“汉琵琶”,武则天时期以“阮咸”定名,且均以实木制作。唐宋时期为阮乐器最鼎盛的时期,宋朝后简称为阮,元朝后逐渐衰落,直至失传。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民族音乐,复制研发出了当今的阮乐器。 现有的阮分为低音阮、大阮、中阮、小阮,其中,中阮为中音乐器,音色恬静、柔和。现有中阮为共鸣箱震动发音。共鸣箱为正圆形,直径40厘米,共鸣箱的边框由硬木制作,共鸣箱的厚度约为11厘米,共鸣箱的边框的上端面与下端面上均匀封软木板,分别称为面板和背板,面板上均对称开有两个形状如圆形、小鸟形或者“3”形的音孔。现有的中阮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在共鸣箱的面板上开设音孔,会使面板上的纤维的连续性被阻断,因而面板上只有音孔以下的部分参与震动,导致现有中阮的发音不集中,音色、音质也不佳。第二,共鸣箱的直径较大,共鸣箱会挡住左手演奏的范围,导致其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包括共鸣腔体、与共鸣腔体固置为一体的指板、位于指板上端的琴头、固定在共鸣腔体上的缚弦、固定在琴头上用于调节琴弦张紧程度的琴轴组件和两端分别固定在缚弦和琴轴组件上的琴弦,其特征在于,共鸣腔体的一端面上固定有共振面板,另一端面为敞开结构,共振面板与琴弦之间设置有琴码,与共鸣腔体固置为一体的指板将共鸣腔分隔为对等的两部分,所述共振面板为没有开设音孔的完整面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包括共鸣腔体、与共鸣腔体固置为一体的指板、位于指板上端的琴头、固定在共鸣腔体上的缚弦、固定在琴头上用于调节琴弦张紧程度的琴轴组件和两端分别固定在缚弦和琴轴组件上的琴弦,其特征在于,共鸣腔体的一端面上固定有共振面板,另一端面为敞开结构,共振面板与琴弦之间设置有琴码,与共鸣腔体固置为一体的指板将共鸣腔分隔为对等的两部分,所述共振面板为没有开设音孔的完整面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其特征在于,所述共鸣腔体的直径为34?38厘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其特征在于,所述共鸣腔体的厚度为4?8厘米。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非,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溪音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