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EL装置和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80755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25 19: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降低了因功能层的膜厚变动引起的亮度不均的有机EL装置及电子设备。该有机EL装置具备:包含基板的基底层;隔壁部,形成在基底层上,相互地划分相邻的第1膜形成区域(7a)和第2膜形成区域(7b);有机EL元件(20G),形成在基底层上俯视下与第1膜形成区域重合的位置;有机EL元件(20B),形成在基底层上俯视下与第2膜形成区域重合的位置;第1驱动电路部,形成在基底层,对有机EL元件(20G)的驱动进行控制;和第2驱动电路部,形成在基底层,对有机EL元件(20B)的驱动进行控制;第1驱动电路部的至少一部分及第2驱动电路部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成俯视下与第1膜形成区域重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有机EL装置和电子设备本申请是 申请人: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专利技术名称为“有机EL装置、有机EL装置的制造方法、电子设备”、申请日为“2009年10月13日”、申请号为“200910175778.5”这一母案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发光元件的有机EL装置、有机EL装置的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作为上述有机EL装置,已知有一种下述的发光装置:在由隔壁划分的近似矩形状的开口区域具有包含发光层的功能层,在开口区域中,长边部之间的宽度被缩窄而形成的狭窄部,设置在长边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专利文献I)。 另外,作为其他的有机EL装置,已知有下述的发光装置:具有将不同发光色的像素之间划分的第I隔壁、和将同一发光色的像素间部分地分隔的第2隔壁,同一发光色的邻接的像素中形成的有机功能层彼此通过第2隔壁的非形成区域而连接(专利文献2)。 上述专利文献I及上述专利文献2的发光装置都在隔壁的形状与配置上下进行了研究,可降低在由隔壁划分的区域中形成的有机功能层的膜厚的偏差。另外,有机功能层中包含的发光层,通过由液滴喷出法(喷墨法)将包含发光层形成材料的液状组成物向由上述隔壁划分的区域喷出、使其固化而形成。 [专利文献I]特开2OO7- 1030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7- 227127号公报 上述专利文献I及上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发光装置是有源驱动型的发光装置,基板上层叠形成有在驱动电路上具有有机功能层的发光元件。驱动电路至少由两个薄膜晶体管、保持电容、和与它们连接的布线构成。 因此,由于在基板上配置有这些电气构成要素,所以由隔壁划分的区域的表面并不一定平坦,会产生阶梯差。因而,尤其在使用液滴喷出法(喷墨法)形成有机功能层时,喷出的液状组成物容易集中在阶梯差最低的部分,在干燥后有可能不一定得到均匀的膜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提出,可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而实现。而且,在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中,“上”表示从基板观察,配置了有机EL元件的方向,表示记载为“在〇〇上”的情况、与〇〇的上方相接配置的情况、或隔着其他构成物配置在〇〇的上方的情况、或者一部分与〇〇的上方相接配置而一部分隔着其他构成物配置的情况。 [应用例I]本应用例的有机EL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包含基板的基底层;隔壁部,形成在前述基底层上,相互地划分相邻的第I膜形成区域和第2膜形成区域;第I有机EL元件,形成在前述基底层上俯视下与前述第I膜形成区域重合的位置;第2有机EL元件,形成在前述基底层上俯视下与前述第2膜形成区域重合的位置;第I驱动电路部,形成在前述基底层,对前述第I有机EL元件的驱动进行控制;和第2驱动电路部,形成在前述基底层,对前述第2有机EL元件的驱动进行控制;前述第I驱动电路部的至少一部分及前述第2驱动电路部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成俯视时与前述第I膜形成区域重合。 有机EL元件的包含驱动电路部的基底层的表面容易产生凹凸。根据该构成,隔壁部将第I膜形成区域划分成至少包含两个有机EL元件的驱动电路部的至少一部分。因此,与第I膜形成区域相比,第2膜形成区域中的基底层的表面难以产生凹凸,相互的凹凸水准(状态)不同。因此,在第2膜形成区域中的第2有机EL元件的形成中,至少发光层不易受到凹凸的影响,可以形成膜厚偏差较少的发光层。所以,能够提供至少在第2有机EL元件中可得到稳定的亮度的发光的有机EL装置。 [应用例2]在上述应用例的有机EL装置中,前述第I驱动电路部及前述第2驱动电路部分别具有薄膜晶体管和保持电容,前述第I驱动电路部及前述第2驱动电路部分别具有的前述薄膜晶体管,被配置在俯视与前述第I膜形成区域重合的位置,前述第I驱动电路部及前述第2驱动电路部分别具有的前述保持电容,被配置在俯视与前述第2膜形成区域重合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与设置有薄膜晶体管的第I膜形成区域的基底层相比,设置有保持电容的第2膜形成区域的基底层的表面容易变得平坦。因此,在形成于第2膜形成区域的第2有机EL元件的至少发光层中,可使膜厚偏差变小。 而且,与将对应于至少两个有机EL元件的保持电容和薄膜晶体管一起配置在第I膜形成区域的情况相比,提高了保持电容在设计上的自由度。 [应用例3]在上述应用例的有机EL装置中,前述第I驱动电路部及前述第2驱动电路部分别具有薄膜晶体管和保持电容,前述第I驱动电路部及前述第2驱动电路部分别具有的前述薄膜晶体管及前述保持电容,被配置在俯视与前述第I膜形成区域重合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由于在第I膜形成区域的基底层集中配置了成为凹凸的主要原因的薄膜晶体管和保持电容,所以容易使第2膜形成区域的基底层的表面更平坦。因此,在形成于第2膜形成区域的第2有机EL元件的至少发光层中,可进一步使膜厚偏差变小。 [应用例4]在上述应用例的有机EL装置中,前述第I有机EL元件所具有的第I发光层及前述第2有机EL元件所具有的第2发光层,分别通过涂敷法形成。 根据该构成,设置第I发光层的第I膜形成区域的基底层、和设置第2发光层的第2膜形成区域的基底层被隔壁部划分,各个基底层的表面的凹凸水准不同。因此,与跨越基底层的表面的凹凸水准不同的区域利用涂敷法形成同一的发光层的情况相比,在第I发光层和第2发光层各自中,可使膜厚偏差变小。 [应用例5]在上述应用例的有机EL装置中,与前述第I膜形成区域俯视下重合的区域的前述基底层的表面上的凹凸偏差,比与前述第2膜形成区域俯视下重合的区域的前述基底层的凹凸偏差大,前述第I发光层的发光寿命比前述第2发光层的发光寿命长。 根据该构成,使用涂敷法在第I膜形成区域形成的第I发光层的膜厚偏差,由于受到其基底层的凹凸的偏差的影响,所以与在第2膜形成区域形成的第2发光层相比,容易变大。若是同一发光层,贝1J具有膜厚偏差越大、发光寿命越短的倾向,但由于第I发光层的发光寿命比第2发光层长,所以可使第I发光层和第2发光层之间的发光寿命之差变小。SP,能够提供取得了发光寿命的平衡的有机EL装置。 其中,发光寿命是指使发光层的平面面积、膜厚、流过其的驱动电流等大致一定,通过持续的通电使初期的发光亮度达到规定的水准(例如减半)为止的通电累积时间。 [应用例6]在上述应用例的有机EL装置中,前述第I有机EL元件能发出第I色光,前述第2有机EL元件能发出与前述第I色不同的第2色光,前述第I有机EL元件所具有的第I发光层和前述第2有机EL元件所具有的第2发光层通过不同的成膜方法形成。 根据该构成,对于基底层的凹凸水准不同的第I膜形成区域和第2膜形成区域,使用了不同的成膜方法形成第I发光层和第2发光层。因此,可选择与基底层的凹凸水准对应的成膜方法,与使用同一成膜方法的情况相比,可使各自的膜厚偏差变小。 [应用例7]在上述应用例的有机EL装置中,与前述第I膜形成区域俯视下重合的区域的前述基底层的表面上的凹凸的偏差,比与前述第2膜形成区域俯视下重合的区域的前述基底层的凹凸的偏差大。 根据该构成,即使使用不同的成膜方法形成第I发光层和第2发光层,也不易受到第I膜形成区域和第2膜形成区域的基底层的表面的凹凸偏差的影响,可抑制各自的膜厚偏差。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EL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基板的基底层;隔壁部,形成在所述基底层上,相互地划分相邻的第1膜形成区域和第2膜形成区域;第1有机EL元件,形成在所述基底层上俯视下与所述第1膜形成区域重合的位置;第2有机EL元件,形成在所述基底层上俯视下与所述第2膜形成区域重合的位置;第1驱动电路部,形成在所述基底层,对所述第1有机EL元件的驱动进行控制;和第2驱动电路部,形成在所述基底层,对所述第2有机EL元件的驱动进行控制;所述第1驱动电路部的至少一部分及所述第2驱动电路部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成俯视下与所述第1膜形成区域重合,所述第1有机EL元件能发出第1色光,所述第2有机EL元件能发出与所述第1色不同的第2色光,所述第1有机EL元件所具有的第1发光层和所述第2有机EL元件所具有的第2发光层通过不同的成膜方法形成,所述隔壁部划分所述第1膜形成区域及所述第2膜形成区域和相邻的第3膜形成区域,该有机EL装置具有:第3有机EL元件,形成在所述基底层上俯视下与所述第3膜形成区域重合的位置,并且能发出与所述第1色光及所述第2色光不同的第3色光;第3驱动电路部,形成在所述基底层,对所述第3有机EL元件的驱动进行控制;和第1数据线及第2数据线,俯视下配置在所述第2膜形成区域和所述第3膜形成区域之间,并且被配置成横穿所述第1膜形成区域;所述第3有机EL元件所具有的第3发光层通过与所述第1有机EL元件所具有的第1发光层不同的成膜方法形成,所述第3驱动电路部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成俯视下与所述第1膜形成区域重合,所述第1数据线与所述第1驱动电路部、所述第2驱动电路部及所述第3驱动电路部的任意一个驱动电路部电连接,所述第2数据线与所述第1驱动电路部、所述第2驱动电路部及所述第3驱动电路部中的除了与所述第1数据线电连接的驱动电路部以外的任一个驱动电路部电连接,所述第1驱动电路部、所述第2驱动电路部及所述第3驱动电路部分别具有薄膜晶体管和保持电容,所述第1驱动电路部、所述第2驱动电路部及所述第3驱动电路部所分别具有的所述薄膜晶体管,被配置在俯视下与所述第1膜形成区域重合的位置,所述第1驱动电路部所具有的所述保持电容被配置在俯视下与所述第1膜形成区域重合的位置,所述第2驱动电路部所具有的所述保持电容被配置在俯视下与所述第2膜形成区域重合的位置,所述第3驱动电路部所具有的所述保持电容被配置在俯视下与所述第3膜形成区域重合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08.10.17 JP 2008-268316;2009.07.22 JP 2009-170871.一种有机此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含基板的基底层; 隔壁部,形成在所述基底层上,相互地划分相邻的第1膜形成区域和第2膜形成区域; 第1有机此元件,形成在所述基底层上俯视下与所述第1膜形成区域重合的位置; 第2有机此元件,形成在所述基底层上俯视下与所述第2膜形成区域重合的位置; 第1驱动电路部,形成在所述基底层,对所述第1有机此元件的驱动进行控制;和第2驱动电路部,形成在所述基底层,对所述第2有机此元件的驱动进行控制;所述第1驱动电路部的至少一部分及所述第2驱动电路部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成俯视下与所述第1膜形成区域重合, 所述第1有机此元件能发出第1色光,所述第2有机此元件能发出与所述第1色不同的第2色光, 所述第1有机此元件所具有的第1发光层和所述第2有机此元件所具有的第2发光层通过不同的成膜方法形成, 所述隔壁部划分所述第1膜形成区域及所述第2膜形成区域和相邻的第3膜形成区域, 该有机此装置具有: 第3有机此元件,形成在所述基底层上俯视下与所述第3膜形成区域重合的位置,并且能发出与所述第1色光及所述第2色光不同的第3色光; 第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北林厚史后藤正嗣三泽龙平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