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拼早拆建筑模板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65613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9 2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散拼早拆建筑模板体系,本模板体系中,第一标准内墙模板靠近建筑结构的阴角位置,第一非标准外墙模板靠近建筑结构的阳角位置,使得第一竖排对拉丝杆组离建筑结构转角位置更近,改善了建筑结构转角部位的模板受力情况;第二标准内、外墙板无须开设对拉丝杆孔,对拉丝杆组的水平间距、高度间距均固定化、标准化、系列化,降低了模板的加工难度及成本,同时孔位无须反复变动,提高了模板的周转使用率,延长模板使用寿命,降低成本。底部角板、第一、第二竖向阴角模板及内墙板所构成的结构,加强了模板体系的结构钢性,提前以及简化了内墙板的水平面校模工序,提高了模板体系的搭建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适用于建筑工程
,提供了一种散拼早拆建筑模板体系,本模板体系中,第一标准内墙模板靠近建筑结构的阴角位置,第一非标准外墙模板靠近建筑结构的阳角位置,使得第一竖排对拉丝杆组离建筑结构转角位置更近,改善了建筑结构转角部位的模板受力情况;第二标准内、外墙板无须开设对拉丝杆孔,对拉丝杆组的水平间距、高度间距均固定化、标准化、系列化,降低了模板的加工难度及成本,同时孔位无须反复变动,提高了模板的周转使用率,延长模板使用寿命,降低成本。底部角板、第一、第二竖向阴角模板及内墙板所构成的结构,加强了模板体系的结构钢性,提前以及简化了内墙板的水平面校模工序,提高了模板体系的搭建效率。【专利说明】 一种散拼早拆建筑模板体系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散拼早拆建筑模板体系。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高层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比重日益增大,模板体系已成为建筑施工中经常使用到的工具或设备。在散拼早拆模板体系中,主要包括在竖直面上间隔排布的内、外墙板以及在水平面上排布的楼面板,往内、外墙板中间浇灌混凝土后形成墙体,往楼面板上浇灌混凝土形成楼面。在建筑模板体系中,墙板上的竖直方向上开有若干通孔,内、外墙板上的通孔对应设置,于通孔内穿设对拉丝杆组可将两墙板固定连接,当浇入混凝土后,墙板上开设的通孔间距越小,安装的对拉丝杆组越大,从而可更好地抵抗混凝土的侧压力。由于重力原因,在墙体底部模板承受混凝土的挤压力相对于墙体其他位置对应的模板承受的挤压力要大,因此墙体底部对应的模板上的通孔开设的密度较大,从而要在一定范围内安装更多的对拉丝杆组来抵抗混凝土的侧压力;在墙体顶部位置,由于楼面的混凝土自重,也需安楼面模板体系具有稳定的结构强度,以避免楼面出现裂缝等不良问题。现有的建筑模板体系中,墙板的宽度相等,在排布时,均从一方向往另一方向依次排布,直到排布的位置容不下一块墙板时,采用一块其他宽度的墙板排布。但是,当墙体的高度或墙体的厚度发生变化后,墙体和楼面对墙板的挤压力会发生变化,墙体的高度或厚度越大,墙体的转角位置以及楼面就越容易出现裂缝等不良问题。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对墙板上的通孔间隔作相应的调整,解决的办法是先将原来的墙板上的通孔填补,然后再开设新的通孔。但这会对模板产生损伤,而且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填补通孔以及开设新的通孔,增加了人工及材料成本,拖慢了施工进度。当然也可把每块墙板的宽度做得足够小,从而缩小水平方向上两块墙板上的通孔距离,或者把竖直方向的孔的间隔设置得足够密,从而可装入更多对拉丝杆组以获得足够的力来抵抗较高墙体混凝土对墙板的挤压力,但这需要安装大量的对拉丝杆组,同样需花费大量的人工及材料成本。 另外,现有模板体系中,每块内墙板的底面均单独与一块底部角板预先在工厂里连接好,每块底部角板的长度与其连接的内墙板底面的长度相同,相邻的两块底部角板之间没有相互连接,不能加强模板体系整体结构的钢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散拼早拆建筑模板体系及其搭建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散拼早拆建筑模板体系所存在的会损伤模板,人工、材料成本高、拖慢施工进度以及不能加强模板体系整体结构钢性的问题。 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了一种散拼早拆建筑模板体系,包括竖向结构模板体系、水平结构模板体系以及支撑体系;所述竖向结构模板体系包括内墙板、外墙板、对拉丝杆组、竖向阴角模板、竖向阳角模板及背楞,所述背楞水平地安装于所述内、外墙板相对的位置上,所述竖向阴角模板安装于建筑结构的阴角处,所述竖向阳角模板安装于建筑结构的阳角处,所述竖向阴角模板上的相邻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接部,所述竖向阳角模板上的相邻的两侧亦分别设置有连接部;所述内墙板包括第一标准内墙板、第二标准内墙板、第三标准内墙板及非标准内墙板,所述外墙板包括第一标准外墙板、第二标准外墙板、第三标准外墙板、第一非标准外墙板及第二非标准外墙板;所述第二标准内墙板的宽度大于非标准内墙板的宽度,所述第二标准外墙板的宽度大于第二非标准外墙板的宽度; 所述竖向阴角模板包括上、下对接的第一竖向阴角模板及第二竖向阴角模板,所述第一、第二竖向阴角模板可拆卸连接;所述水平结构模板体系包括底部角板;所述第二竖向阴角模板的两连接部分别与一块所述底部角板的端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竖向阴角模板上的两连接部分别与一块所述的第一标准内墙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标准内墙板、第二标准内墙板、第三标准内墙板及非标准内墙板的底面均与一块所述的底部角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竖向阳角模板上的两连接部分别与一块所述的第一非标准外墙板的一侧可拆卸连接,两块所述的第一非标准外墙板的另外一侧分别与一块所述第一标准外墙板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一标准内墙板、第三标准内墙板、第一标准外墙板及第三标准外墙板上均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标准内墙板的通孔位置与所述第一标准外墙板的通孔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三标准内墙板的通孔位置与所述第三标准外墙板的通孔位置相对应,所述对拉丝杆组穿设于所述内、外墙板上相对的两通孔及两背楞内。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结构模板体系还包括水平竖向阴角模板及楼面模板,所述楼面模板包括第一标准楼面模板、第二标准楼面模板、非标准楼面模板及龙骨,所述支撑体系包括可调支撑杆及流星锤;所述水平竖向阴角模板一侧可拆卸地连接于内墙板的顶部,另一侧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楼面模板的一侧,所述龙骨可拆卸地连接于相对的两块所述水平竖向阴角模板之间,所述龙骨沿所述水平竖向阴角模板的长度方向相间设置,其长度方向与所述楼面模板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标准楼面模板连接于所述水平竖向阴角模板与龙骨之间,所述第二标准楼面模板及非标准楼面模板可拆卸地连接于两相邻的龙骨之间,所述流星锤连接于相邻的两龙骨之间,所述可调支撑杆的顶部与所述流星锤可拆卸地连接,其底部与楼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非标准外墙模板的宽度为所述竖向阴角模板宽度和墙体厚度二者之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标准内墙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竖向阴角模板可拆卸连接,另一侧与第二标准内墙板的一侧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标准内墙板可拆卸连接于相邻的第二标准内墙板之间或非标准内墙板的两侧,所述的第一、二、三标准外墙板的位置与第一、二、三标准内墙板的位置 —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标准楼面模板的一侧端头与水平阴角模板可拆卸连接,另一侧端头与龙骨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标准楼面模板和非标准楼面模板处于相邻的两龙骨之间,所述第二标准楼面模板和非标准楼面模板的两端头与龙骨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间隔的两相邻的第三标准内墙板的纵向中心平面与龙骨的中心平面相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的可拆卸连接为销钉或螺栓连接。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第一标准内墙模板可拆卸地连接于靠近建筑结构的阴角位置,第一非标准外墙模板可拆卸地连接于靠近建筑结构的阳角位置,使得第一竖排对拉丝杆组离建筑结构转角位置更近,大大改善建筑结构转角部位的模板受力情况;本模板体系中第二标准内、外墙板无须开设对拉丝杆孔。本模板体系中,对拉丝杆组的水平间距、高度间距均固定化、标准化、系列化,大大降低了模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拼早拆建筑模板体系,包括竖向结构模板体系、水平结构模板体系以及支撑体系;所述竖向结构模板体系包括内墙板、外墙板、对拉丝杆组、竖向阴角模板、竖向阳角模板及背楞,所述背楞水平地安装于所述内、外墙板相对的位置上,所述竖向阴角模板安装于建筑结构的阴角处,所述竖向阳角模板安装于建筑结构的阳角处,所述竖向阴角模板上的相邻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接部,所述竖向阳角模板上的相邻的两侧亦分别设置有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墙板包括第一标准内墙板、第二标准内墙板、第三标准内墙板及非标准内墙板,所述外墙板包括第一标准外墙板、第二标准外墙板、第三标准外墙板、第一非标准外墙板及第二非标准外墙板;所述第二标准内墙板的宽度大于非标准内墙板的宽度,所述第二标准外墙板的宽度大于第二非标准外墙板的宽度;所述竖向阴角模板包括上、下对接的第一竖向阴角模板及第二竖向阴角模板,所述第一、第二竖向阴角模板可拆卸连接;所述水平结构模板体系包括底部角板;所述第二竖向阴角模板的两连接部分别与一块所述底部角板的端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竖向阴角模板上的两连接部分别与一块所述的第一标准内墙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标准内墙板、第二标准内墙板、第三标准内墙板及非标准内墙板的底面均与一块所述的底部角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竖向阳角模板上的两连接部分别与一块所述的第一非标准外墙板的一侧可拆卸连接,两块所述的第一非标准外墙板的另外一侧分别与一块所述第一标准外墙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标准内墙板、第三标准内墙板、第一标准外墙板及第三标准外墙板上均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标准内墙板的通孔位置与所述第一标准外墙板的通孔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三标准内墙板的通孔位置与所述第三标准外墙板的通孔位置相对应,所述对拉丝杆组穿设于所述内、外墙板上相对的两通孔及两背楞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成义林俊天刘顺林张亮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汇林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