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型键盘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78266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30 14: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超薄型键盘开关,包括有座体、静触片、支撑片、动触片、下框、上框及键帽;该静触片和支撑片彼此分开设在座体上,该静触片具有第一焊接脚和静触点,该支撑片具有第二焊接脚,该第二焊接脚和第一焊接脚均伸出座体外;该动触片一端与支撑片保持接触电连接,动触片的另一端具有动触点,该动触点位于静触点的上方;通过利用上框与下框彼此交叉并可叠合地枢接在一起,并配合上框与下框组成X型结构而带动动触片活动,取代了传统之采用导柱的形式,使得产品的整体厚度减薄,并且,无论手指作用于键帽的任何位置,上框和下框均可实现联动而带动动触片活动,实现稳定下压,使得静触片与动触片的导通连接更加灵敏,产品使用更加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薄型键盘开关
本技术涉及键盘开关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超薄型键盘开关。
技术介绍
键盘开关,顾名思义是一种应用并安装于键盘上的开关,这种开关的主要结构包括有基座、上盖、静触片、动触片和按钮件,该上盖和基座围合形成容置腔,该静触片、动触片和按钮件设置于该容置腔中,且该按钮件的一端露出容置腔外,通过按压操控按钮件,使得按钮件上下活动,进而通过按钮件作用于动触片上,使得动触片与静触片接触连接或脱离分开。 上述现有的键盘开关结构,虽可提供给使用者断开或导通静触片与动触片之间的连接的功效,确实具有进步性,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却发现其自身结构和使用性能上仍存在有诸多不足,造成现有的键盘开关在实际应用上,未能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和工作效能,现将其缺点归纳如下: 现有键盘的开关的按钮件为导柱形式,使得整个产品厚度较厚,并且按钮件是安装于键帽的底部中心,当手指仅作用于键帽的一侧边缘时,按钮件无法平稳下压,进而也无法实现静触片与动触片的导通,使用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超薄型键盘开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键盘开关厚度厚且使用不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种超薄型键盘开关,包括有座体、静触片、支撑片、动触片、下框、上框以及键帽;该静触片和支撑片彼此分开设置在座体上,该静触片具有第一焊接脚和静触点,该支撑片具有第二焊接脚,该第二焊接脚和第一焊接脚均伸出座体外;该动触片一端与支撑片保持接触电连接,动触片的另一端具有动触点,该动触点位于静触点的上方;该上框与下框彼此交叉并可叠合地枢接在一起,上框的下端和下框的下端分别与座体的两端枢接,上框的上端和下框的上端分别与键帽的底部两端枢接,上框与下框组成X型结构而带动动触片活动,当上框与下框处于叠合状态时,该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电连接,针对该动触片设置于促使动触片复位使得动触点离开静触点的弹性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框和上框均呈U型,该下框包括有第一横杆和两第一连杆,该第一横杆的两端均向外延伸出有第一枢接轴,第一枢接轴与键帽枢接,该两第一连杆彼此平行并分别与第一横杆的两端一体成型连接,两第一连杆的尾端内侧均延伸出有第二枢接轴,第二枢接轴与座体枢接;该上框包括有第二横杆和两第二连杆,该第二横杆的两端均向外延伸出有第三枢接轴,第三枢接轴与键帽枢接,该两第二连杆彼此平行并分别与第二横杆的两端一体成型连接,两第二连杆的尾端内侧均延伸出有第四枢接轴,第四枢接轴与座体枢接,且,两第二连杆分别对应位于两第一连杆的内侧,两第二连杆的中部分别对应与两第一连杆的中部枢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杆的尾端表面凹设有第一嵌置槽,第一连杆的前端内侧凹设有第二嵌置槽,叠合状态下,第二连杆的前半部分嵌于第一嵌置槽中,第二连杆的后半部分嵌于第二嵌置槽中。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外侧向外延伸出有第六枢接轴,对应地该第一连杆上设置有枢接孔,该第六枢接轴插入枢接孔中枢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座体上凹设有第一枢接槽和第二枢接槽,该第二枢接轴和第四枢接轴分别对应卡嵌于第一枢接槽和第二枢接槽中,且该座体上设置有上盖,该上盖将第二枢接轴和第四枢接轴分别对应限位于第一枢接槽和第二枢接槽中,该动触片位于上盖的下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键帽的底部设置有第三枢接槽和第四枢接槽,该第一枢接轴和第三枢接轴分别对应卡扣于第三枢接槽和第四枢接槽中枢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性件为拉簧,该拉簧的一端与上框挂扣,拉簧的另一端与动触片挂扣。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性件为弹片,其一体成型设置于触动片上,该动触片与下框安装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座体嵌于X型结构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座体位于X型结构的下方。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通过利用上框与下框彼此交叉并可叠合地枢接在一起,并配合上框与下框组成X型结构而带动动触片活动,取代了传统之采用导柱的形式,使得产品的整体厚度减薄,并且,无论手指作用于键帽的任何位置,上框和下框均可实现联动而带动动触片活动,实现稳定下压,使得静触片与动触片的导通连接更加灵敏,产品使用更加方便。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是本技术之第一较佳实施例另一角度的分解图; 图4是本技术之第一较佳实施例再一角度分解图; 图5是本技术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组装图; 图6是图5中上框和下框张开的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技术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上框和下框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技术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10是本技术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组装立体示意图; 图11是本技术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组装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PCB 板11、LED 灯 20、座体21、缺口 22、凹腔23、第一枢接槽 24、第二枢接槽25、扣部 30、静触片31、第一焊接脚 32、静触点40、支撑片 41、第二焊接脚42、定位部 50、动触片51、动触点 52、第二挂孔60、下框 61、第一横杆62、第一连杆 63、第一枢接轴64、第二枢接轴 65、枢接孔601、第一嵌置槽 602、第二嵌置槽70、上框 71、第二横杆72、第二连杆 73、第三枢接轴74、第四枢接轴 75、第六枢接轴701、第一挂孔 80、键帽81、第三枢接槽 82、第四枢接槽90、弹性件 91、第一勾部92、第二勾部 11、上盖1Γ、扣孔 12f、定位孔13'、插脚。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9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PCB板10、座体20、静触片30、支撑片40、动触片50、下框60、上框70以及键帽80。 该PCB板10上设置有LED灯11,该座体20设置于PCB板10上,该座体20上设置有一缺口 21,该LED灯11位于该缺口 21内。 该静触片30和支撑片40彼此分开设置在座体20上,该静触片30具有第一焊接脚31和静触点32,该支撑片40具有第二焊接脚41,该第二焊接脚41和第一焊接脚31均伸出座体20外而与PCB板10焊接电连接。 该动触片50 —端与支撑片40保持接触电连接,动触片50的另一端具有动触点51,该动触点51位于静触点32的上方。 该上框70与下框60彼此交叉并可叠合地枢接在一起,上框70的下端和下框60的下端分别与座体20的两端枢接,上框70的上端和下框60的上端分别与键帽80的底部两端枢接,上框70与下框60组成X型结构而带动动触片50活动,当上框70与下框60处于叠合状态时,该动触点51与静触点32接触电连接,针对该动触片50设置于促使动触片50复位使得动触点51离开静触点32的弹性件90。 具体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薄型键盘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座体、静触片、支撑片、动触片、下框、上框以及键帽;该静触片和支撑片彼此分开设置在座体上,该静触片具有第一焊接脚和静触点,该支撑片具有第二焊接脚,该第二焊接脚和第一焊接脚均伸出座体外;该动触片一端与支撑片保持接触电连接,动触片的另一端具有动触点,该动触点位于静触点的上方;该上框与下框彼此交叉并可叠合地枢接在一起,上框的下端和下框的下端分别与座体的两端枢接,上框的上端和下框的上端分别与键帽的底部两端枢接,上框与下框组成X型结构而带动动触片活动,当上框与下框处于叠合状态时,该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电连接,针对该动触片设置于促使动触片复位使得动触点离开静触点的弹性件。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7.08 CN 201420374335.51.一种超薄型键盘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座体、静触片、支撑片、动触片、下框、上框以及键帽;该静触片和支撑片彼此分开设置在座体上,该静触片具有第一焊接脚和静触点,该支撑片具有第二焊接脚,该第二焊接脚和第一焊接脚均伸出座体外;该动触片一端与支撑片保持接触电连接,动触片的另一端具有动触点,该动触点位于静触点的上方;该上框与下框彼此交叉并可叠合地枢接在一起,上框的下端和下框的下端分别与座体的两端枢接,上框的上端和下框的上端分别与键帽的底部两端枢接,上框与下框组成X型结构而带动动触片活动,当上框与下框处于叠合状态时,该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电连接,针对该动触片设置于促使动触片复位使得动触点离开静触点的弹性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键盘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框和上框均呈U型,该下框包括有第一横杆和两第一连杆,该第一横杆的两端均向外延伸出有第一枢接轴,第一枢接轴与键帽枢接,该两第一连杆彼此平行并分别与第一横杆的两端一体成型连接,两第一连杆的尾端内侧均延伸出有第二枢接轴,第二枢接轴与座体枢接;该上框包括有第二横杆和两第二连杆,该第二横杆的两端均向外延伸出有第三枢接轴,第三枢接轴与键帽枢接,该两第二连杆彼此平行并分别与第二横杆的两端一体成型连接,两第二连杆的尾端内侧均延伸出有第四枢接轴,第四枢接轴与座体枢接,且,两第二连杆分别对应位于两第一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福喜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凯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