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94836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不需要复杂控制机构或控制系统且不会出现磨损导致的可靠性降低和摩擦增大的副驱动轮用电动机驱动力传递装置。本装置同轴突出结合地配置输入输出轴,并在靠近输出轴的输入轴的端部外周从靠近输出轴一侧依次设置前进单向离合器和后退单向离合器,使其嵌合以便各自内圈可以与输入轴一同旋转,将其前进单向离合器的外圈与输出轴结合,并在前进单向离合器和后退单向离合器的外圈间,从靠近后退单向离合器一侧顺次配置凸轮机构和后退旋转离合器,并通过凸轮机构与来自单向离合器的后退驱动力联动使盘形凸轮左行,进而离合器接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力传递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进行动力传递的驱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已知一种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专利文献1的驱动力传动装置,在将电动机的驱动力向车轮一侧传递的驱动力传递路径上具备在电动机不驱动时阻断驱动力传递路径的离合器装置。所公开的技术中,所述离合器装置是由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构成,所述第一离合器仅在车辆向前行进时工作,并具有将驱动力传递路径变为连结状态的超速(overrunning)功能,第二离合器仅在车辆倒退行进时工作,并且不具有将驱动力传递路径变为连结状态的超速功能。《专利文献1》特开2004-08286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第一离合器为前进用单向离合器、第二离合器为后退用摩擦离合器的所述驱动力传递装置,虽具有在后退驱动时使后退用摩擦离合器合接合的凸轮机构,但由于限制所述凸轮机构运动的限制部件在前进驱动时和后退驱动时都会出现滑动,故存在因该限制部件的滑动摩擦导致传动损失增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抑制因摩擦产生的传动损失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为了实现所述目的,如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以在输入轴和输出周之间进行动力传递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为前提,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单向离合器,在所述输入轴向第一方向旋转时卡合,使得该旋转传递至所述输出轴;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在所述输入轴向第二方向旋转时卡合,使得该旋转传递至所述输出轴,以使所述动力传递路径并列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和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中间离合器,插入在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和所述输出轴之间,该中间离合器可切换为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和所述输出轴连动的状态和不连动的状态;还设置有,凸轮机构,其相应于来自所述输入轴的第二方向旋转而运动,使所述中间离合器接合;以及限制部件,当所述输入轴向第一方向旋转时,限制不传递旋转的所述凸轮机构的运动。就本专利技术的驱动力传递装置而言,由于限制凸轮机构运动的限制部件和凸轮机构在输入轴向第一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成为不传递旋转的状态,所以凸轮机构和限制部件间不会发生相对旋转。因此,在输入轴向第一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在凸轮机构和限制部件之间不会发生滑动摩擦。由此可以抑制因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摩擦产生的传动损失。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在副驱动轮传动系统中具备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电动机式4轮驱动车辆的车轮驱动系统平面简图。图2是表示在副驱动轮的传动系统中具备与图1相同的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其它形式的电动机式4轮驱动车辆的车轮驱动系统的平面简图。图3是用于图1和图2电动机式4轮驱动车辆的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纵向半剖侧视图。图4是表示在电动机式4轮驱动车辆进行前进4轮驱动行驶的-->情况,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传动路径的说明图,(a)是用于表示上述传动路径的与图3相同的纵向半剖侧视图;(b)是表示驱动力传递装置内前进单向离合器状态的局部横向剖视图;(c)是表示驱动力传递装置内后退单向离合器状态的局部横向剖视图。图5是表示在电动机式4轮驱动车辆进行前进2轮驱动行驶的情况下,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传动路径的说明图,(a)是用于表示该传动路径的与图3相同的纵向半剖侧视图;(b)是表示驱动力传递装置内前进单向离合器状态的局部横向剖视图;(c)是表示驱动力传递装置内后退单向离合器状态的局部横向剖视图。图6是表示在电动机式4轮驱动车辆进行后退4轮驱动行驶的情况下,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传动路径的说明图,(a)是用于表示上述传动路径的与图3相同的纵向半剖侧视图;(b)是表示驱动力传递装置内前进单向离合器状态的局部横向剖视图;(c)是表示驱动力传递装置内后退单向离合器状态的局部横向剖视图。图7是用于使第一实施方式驱动力传递装置内后退旋转离合器工作的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说明用示意图。图8是表示驱动力传递装置内后退旋转传动离合器的另一构成方式的主要部分纵剖侧视图。图9是表示驱动力传递装置内后退旋转传动离合器的又一构成方式的主要部分纵剖侧视图。图10表示驱动力传递装置内前进单向离合器和后退单向离合器的另一例,(a)是表示使用弹簧保持式滚柱的单向离合器构成例的主要部分正视图;-->(b)是表示使用罩保持式滚柱的单向离合器构成例的主要部分正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纵向半剖侧视图。图12是表示在电动机式4轮驱动车辆进行前进4轮驱动行驶情况下,所述另一实施方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传动路径的说明图。(a)是用于表示该传动路径的与图11相同的纵向半剖侧视图;(b)是表示驱动力传递装置内前进单向离合器的状态的局部横向剖视图;(c)是表示驱动力传递装置内后退单向离合器的状态的局部横向剖视图。图13是表示在电动机式4轮驱动车辆进行前进2轮驱动行驶情况下,所述另一实施方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传动路径的说明图,(a)是用于表示该传动路径的与图11相同的纵向半剖侧视图;(b)是表示驱动力传递装置内前进单向离合器的状态的局部横向剖视图;(c)是表示驱动力传递装置内后退单向离合器的状态的局部横向剖视图。图14是表示在电动机式4轮驱动车辆进行后退4轮驱动行驶情况下,所述另一实施方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传动路径的说明图,(a)是用于表示该传动路径的与图11相同的纵向半剖侧视图;(b)是表示驱动力传递装置内前进单向离合器状态的局部横向剖视图;(c)是表示驱动力传递装置内后退单向离合器状态的局部横向剖视图。图15是表示驱动力传递装置内后退旋转传动离合器的另一构成例的主要部分纵剖侧视图。图16是表示驱动力传递装置内后退旋转传动离合器的又一构成例的主要部分纵剖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图示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概略地表示了具备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电动机式4轮驱动车辆的驱动系统,该电动机式4轮驱动车辆的驱动系统是以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车(FR车)作为基本车,所述基本车将来自作为主动力源的发动机21的驱动力经由变速器22、传动轴23、含有差速器装置的终减速器24和左右驱动轴25向作为主驱动轮的左右后轮26传递,该驱动系统将电动机27的驱动力经由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力传递装置28、减速器29、含有差速器装置的终减速器30和驱动轴31传递至作为副驱动轮的左右前轮32。另外,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力传递装置28优选配置在减速器29和终减速器30之间。图2概略地表示了具备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力传递装置28的电动机式4轮驱动车辆的另一种形式的驱动系统,该电动机式4轮驱动车辆的驱动系统以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车(FF车)作为基本车,所述基本车将来自发动机等主动力源41的驱动力经由由变速器和差速器装置组合而成的变速驱动桥42和驱动轴43向作为主驱动轮的左右前轮44传递,该驱动系统将来自电动机等副动力源45的驱动力经由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力传递装置28、含有变速器装置的减速器46和驱动轴47传递至作为副驱动轮的左右后轮48。另外,驱动力传递装置28可以包含在减速器46内,与之构成同一单元。用于图1和图2所例示用途的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力传递装置28的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具备与电动机2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其在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进行动力传递,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力传递装置具备:第一单向离合器,在所述输入轴向第一方向旋转时卡合,使得该旋转传递至所述输出轴;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在所述输入轴向第二方向旋转 时卡合,使得该旋转传递至所述输出轴,以使所述动力传递路径并列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和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中间离合器,插入在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和所述输出轴之间,该中间离合器可切换为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和所述输出轴连动的状态 和不连动的状态;还设置有,凸轮机构,其相应于来自所述输入轴的第二方向旋转而运动,使所述中间离合器接合;以及限制部件,当所述输入轴向第一方向旋转时,限制不传递旋转的所述凸轮机构的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5-8-9 2005-230319;JP 2006-4-25 2006-1207641.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其在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进行动力传递,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力传递装置具备:第一单向离合器,在所述输入轴向第一方向旋转时卡合,使得该旋转传递至所述输出轴;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在所述输入轴向第二方向旋转时卡合,使得该旋转传递至所述输出轴,以使所述动力传递路径并列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和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中间离合器,插入在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和所述输出轴之间,该中间离合器可切换为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和所述输出轴连动的状态和不连动的状态;还设置有,凸轮机构,其相应于来自所述输入轴的第二方向旋转而运动,使所述中间离合器接合;以及限制部件,当所述输入轴向第一方向旋转时,限制不传递旋转的所述凸轮机构的运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和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各自具有:形成为圆筒形的内圈:形成为圆筒形且设置在所述内圈外周侧的外圈:以及设置于所述内圈和外圈之间的楔块,所述输入轴和输出轴同轴排列,在所述输入轴的两个端部中与所述输出轴的端部相邻的端部外周处,从靠近所述输出轴一侧开始顺次设置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的内圈和第二单向离台器的内圈,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的内圈和第二单向离合器的内圈分别与所述输入轴结合,从而能够与所述输入轴一同旋转,-->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的外圈与所述输出轴结合,在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的外圈和所述第二单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浅野纯一楠川博隆杉谷理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