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肩瓢虫滞育诱导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868339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7 09: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肩瓢虫滞育诱导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红肩瓢虫滞育调控的敏感虫态为初羽化成虫,选取该虫态的红肩瓢虫作为滞育诱导对象;2)将步骤1)中选取的红肩瓢虫置于滞育诱导环境下,通过调控每天光照时长、温度、总诱导时长三者的组合,使红肩瓢虫进入滞育状态;所述每天光照时长采用光周期(8~10)L:(16~14)D,温度为13~15℃,持续诱导时间≥192h。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操控环境因子,结合必要的处理措施,实现对优良捕食性天敌昆虫——红肩瓢虫发育开始时间的精准控制,滞育率可以达到95%左右,为红肩瓢虫的周年大规模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红肩瓢虫滞育诱导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红肩瓢虫滞育诱导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使得红肩瓢虫成虫发育缓慢,进入滞育阶段,推迟产卵时间。
技术介绍
我国每年因农业病虫害导致的作物产量损失为10-15%,实现农业病虫害科学治理,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促进农业丰产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效益。蚜虫是农业生产第一大害虫,全球每年因蚜虫造成的损失将近50亿美元,当前主要是依赖于化学杀虫剂防治蚜类危害。在防治农业害虫过程中,如果一味依赖于化学农药,将会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负面问题。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一些害虫已产生很强的抗药性,多种害虫的天敌大量被杀灭,致使一些害虫猖獗危害。此外,化学农药会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危害人群健康。利用生物技术来防控病虫害,就能有效地避免上述缺点,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其中利用天敌昆虫就是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之一。当前国内外天敌昆虫产业化的一个瓶颈问题是:天敌昆虫扩繁周期较长,存活期较短,产品出厂时间很难与害虫发生期一致,往往导致天敌在害虫发生前就已死亡,或害虫发生时没有天敌产品可用。故此,调控天敌昆虫产品的发育进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对天敌昆虫产品发育进度的调控,恰好可以利用昆虫本身固有的遗传性能——滞育。红肩瓢虫Leisdimidiata(Fabricius)属于鞘翅目瓢甲科,源于古北区,如今在世界大部地区均有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京、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四川、宁夏、云南和西藏等地,可取食农作物及果树上的多种蚜虫(荆英等,2002)。宗良炳等(1988)研究发现红肩瓢虫最喜欢捕食棉蚜AphisgossypiiGlover,但对各种麦蚜、高梁蚜、大豆蚜AphiscraccivoraKoch、洋槐蚜AphisrobiniaeMacchiati等多种蚜虫也捕食。瓢虫一般情况下喜食蚜虫,但红肩瓢虫在蚜虫缺乏时,也取食叶螨(王允华等,1984)。红肩瓢虫作为蚜虫的优势天敌之一,其种群数量大,繁殖速度快,研究其捕食功能反应旨在科学评价天敌控制作用,为更好地利用天敌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红肩瓢虫在许多国家被相继开发和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蚜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防控作用。但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常存在扩繁周期短,产品不能长期贮存及不能适时应用、成虫滞育而影响扩繁效率等问题,成为制约红肩瓢虫规模化生产应用的技术瓶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红肩瓢虫滞育诱导方法,通过操控环境因子,如每天光照时长、温度等,结合必要的处理措施,实现对优良捕食性天敌昆虫——红肩瓢虫发育开始时间的精准控制。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红肩瓢虫滞育诱导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红肩瓢虫滞育调控的敏感虫态为初羽化成虫,选取该虫态的红肩瓢虫作为滞育诱导对象;2)将步骤1)中选取的红肩瓢虫置于滞育诱导环境下,通过调控每天光照时长、温度、总诱导时长三者的组合,使红肩瓢虫进入滞育状态;所述每天光照时长采用光周期(8~10)L:(16~14)D,温度为13~15℃,持续诱导时间≥192h。这里的192h是指8天。进一步,所述步骤2)中每天光照时长为8hr/d,温度为13℃,总诱导时长为192h。进一步,所述步骤2)中还要对滞育诱导环境的湿度进行调控,相对湿度为70±10%。进一步,所述步骤2)中持续诱导时间为240h或288h。进一步,所述步骤1)中初羽化成虫为初羽化12小时以内的成虫。进一步,所述滞育诱导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进一步,在选取滞育诱导对象之前,对红肩瓢虫的四龄幼虫、老熟幼虫和蛹期均实施短光照处理,每天光照时长为8~10hr/d。采用上述技术特征的红肩瓢虫滞育诱导方法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针对红肩瓢虫Leisdimidiata(Fabricius)这种优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开展了利用光周期、温周期等因子调控该虫发育进度的专利技术研究,针对滞育诱导进行了系统研究,实现了对红肩瓢虫发育进度的精准调控。以滞育状态进行贮存的红肩瓢虫,其产品货架期从未滞育的30天延长到300天,滞育解除后的红肩瓢虫生命活力如产卵力、产卵量、产卵持续时间、寿命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利用这一技术,可实现周年生产红肩瓢虫,将其产品通过滞育技术进行储存,为蚜类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天敌产品,丰富了生物防治手段,提高了农业害虫的科学治理水平。开展红肩瓢虫的滞育调控技术研究,不仅能在生产实践中促进红肩瓢虫的大规模扩繁,延长其产品货架期及在田间的防控作用时间,也有助于掌握天敌昆虫的发育特点与发生动态,提高害虫防治效率,还有助于加深对天敌昆虫发育机制的认识,探索昆虫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及进化途径。附图说明图1是滞育红肩瓢虫雌虫的卵巢显微图片;图2是滞育红肩瓢虫雌虫的卵巢小管显微图片;图3是非滞育红肩瓢虫雌虫的卵巢显微图片;图4是非滞育红肩瓢虫雌虫的卵巢小管显微图片。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到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和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工作流程详细说明如下。本专利技术是申请人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耗费5年时间培育、验证所取得的技术成果。1、时间成本:从2010年至今,历时5年。2、经济成本:(1)设备:先后购置人工气候箱7台(宁波江南500C型),支出经费1.5*7=11.2万元;(2)试剂:购置保持试虫种群必须的种子、液体肥料、蛭石、草炭、进行滞育诱导测试的必要化学试剂,累计经费1.5万元/年*5年=7.5万元;(3)人工:除了专利技术人参加工作外,尚雇佣临时工2人,1200元/月*10个月*5年=6万元;(4)场地:除了利用专利技术人单位的实验室外,尚租用试验温室、网室,年费用1万元,累计经费5万元;(5)耗材:养虫架、养虫笼、温湿度监测仪、光周期监测仪、定时开关、遮阳网等试验耗材,累计1.5万元/年*5年=7.5万元;(6)水电:每年约0.8万元*5年=4万元。综合上述,本想专利技术投入经费累计41.2万元。针对本专利技术红肩瓢虫滞育诱导方法的确定,申请人做了以下实验,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步骤均可以从以下实验中得到验证。一、调控敏感虫态的确定红肩瓢虫是完全变态类捕食性天敌昆虫,发育过程中共有卵、幼虫、蛹和成虫这四个虫态(即发育阶段),每个虫态的发育特点大相径庭,如卵、蛹不食不动;幼虫只能在蚜虫寄主体内取食,活动能力很差;成虫则具翅膀,可以灵活飞翔。究竟对哪个虫态的红肩瓢虫进行滞育调控更有效、更简便,需要开展一系列的深入研究。经田间调查并结合室内筛选实验,发现红肩瓢虫感受滞育信号的敏感虫期为初羽化成虫,确定了以此阶段作为滞育诱导的敏感虫态,开展发育调控。实验1:调控敏感时机筛选试验在15℃下,将红肩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按不同组合分别给予长光照(14hr/d)和短光照(8hr/d)处理后,结果表明:在成虫之前的不同发育阶段,无论进行怎样的短光照处理,绝大多数羽化成虫均能正常产卵,不发生滞育;而成虫期和所有发育阶段均置于短光照条件下时,大部分雌虫则不能产卵,进入滞育状态。表1红肩瓢虫不同发育阶段感受长光照(L:14L∶10D)和短光照(S:8L∶16D)的滞育率(15℃)注:(L:14L∶10D)是指24小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红肩瓢虫滞育诱导方法

【技术保护点】
红肩瓢虫滞育诱导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红肩瓢虫滞育调控的敏感虫态为初羽化成虫,选取该虫态的红肩瓢虫作为滞育诱导对象;2)将步骤1)中选取的红肩瓢虫置于滞育诱导环境下,通过调控每天光照时长、温度、总诱导时长三者的组合,使红肩瓢虫进入滞育状态;所述每天光照时长采用光周期(8~10)L: (16~14)D,温度为13~15℃,持续诱导时间≥192h。

【技术特征摘要】
1.红肩瓢虫滞育诱导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红肩瓢虫滞育调控的敏感虫态为初羽化成虫,选取该虫态的红肩瓢虫作为滞育诱导对象;2)将步骤1)中选取的红肩瓢虫置于滞育诱导环境下,通过调控每天光照时长、温度、总诱导时长三者的组合,使红肩瓢虫进入滞育状态;所述每天光照时长采用光周期(8~10)L:(16~14)D,温度为13~15℃,总诱导时长≥192h。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诱导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每天光照时长为8hr/d,温度为13℃,总诱导时长为192h。3.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礼生陈红印吴根虎蒋莎王孟卿刘晨曦张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