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守华专利>正文

改进型汽车安全轮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0759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进型汽车安全轮毂,包括主体轮毂和卡边,所不同的是:在主体轮毂上相匹配配装有一副支撑轮,副支撑轮的外周圈配装有保护橡胶圈,外盖板抵压着副支撑轮的外端面以螺栓穿过副支撑轮的外端面与主体轮毂匹配配装,外侧卡边与主体轮毂的内侧卡边相对应设在外盖板的外周圈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全轮毂的副支撑轮的高度与外胎的内面只相差2厘米左右,当发生曝胎时,副支撑轮着地时不会使车身产生较大的振动和倾斜,同时因外周圈套装有保护橡胶圈,不会使外胎继续受到损害,并可以40~50公里/小时的速度继续向前行驶至维修站点维修,起到了很好的防曝胎安全性能。适用于配装在各种小汽车,货车、大卡车上。(*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进型汽车安全轮毂
技术介绍
现有汽车轮毂基本上都能满足车辆在正常行驶中的要求,但是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曝胎时,车辆曝胎位的车身要比其它三个不曝胎位车身要低,从而重心失去平衡,曝胎位轮毂着地与地面发生较大的摩擦阻力,这时车身就会出现以曝胎位轮毂为中心打转的现象,严重的造成重大交通事故。曝胎后,车辆维修还通常用大车或吊车托至维修站。费工费时,有时还造成交通要道阻塞。目前,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专利号为01220759.4中公开了一种“汽车安全轮毂”,这种汽车轮毂主要是在现有轮毂的凹槽中间设有一凸台,凸台中间又设一凹槽,在凹槽内配装一条橡胶实心胎,在汽车曝胎时,实心胎触地,对汽车曝胎位与其它三个不曝胎位的车身产生的高低差减小,由于橡胶胎具有一定的弹性,着地时对车身失去平衡后产生的振动和比轮毂直接触地产生摩擦形成大的阻力都起到了一定的缓冲效应;但因实心胎较窄,配装也不是很方便,当发生曝胎后,车辆就不能再行驶,修理时,还是须大的车托至维修站维修。所以达不到很好的防曝胎安全作用,从而也限制了这种轮毂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新型就是针对上述安全轮毂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配装方便,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发生曝胎时,能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并可在高速状态下作短距离行驶,具有很好的防曝胎安全作用的改进型汽车安全轮毂。本技术包括主体轮毂和卡边,所不同的是在主体轮毂上相匹配配装有一副支撑轮,副支撑轮的外周圈配装有保护橡胶圈,外盖板抵压着副支撑轮的外端面以螺栓穿过副支撑轮的外端面与主体轮毂匹配配装,外侧卡边与主体轮毂的内侧卡边相对应设在外盖板的外周圈上。所述的主体轮毂内侧卡边的内端头周圈设有配装副支撑轮的卡槽,外侧周圈壁上依次设有两个配装台面,内侧配装台面的内侧周圈设有卡槽,中间部位间隔开设有螺栓配装孔。所述的副支撑轮由径向分割成三块相同的部件相对应配装组成,各部件的横截面呈“工”字形结构包括内轮和外轮,内轮横截面大,纵切面呈倒“7”字型与主体轮毂相接,内轮的外端头与主体轮毂的内侧配装台面配装,相对应位置设有卡齿和螺栓配装孔,内轮的内端头与内侧卡边内端头的卡槽相匹配配装,外轮横截面小,内轮与外轮“工”字形结构两侧面上设有加强筋,各部件的一对接面“工”字形中间部位两侧设有相对应的两卡板与另一块相同部件的另一对接面相对应配装。使用本新型轮毂,因副支撑轮与外胎内壁之间约在2厘米左右,在行驶过程中,当发生曝胎时,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在惯性作用下仍可以作短距离高速行驶,外胎泄气后,不会造成很大程度的车身失衡状况,且副支撑轮的外端面与地面接触面比较宽,上面并配装有一层保护橡胶圈,在有效的保护外胎不继续摩损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在时速40~50公里/小时慢速行驶。可以有效避免因曝胎而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且在无技术、无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将车子开往维修站点进行维修,避免了交通阻塞,也节省了时间和找托车、吊车拉至维修站的麻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副支撑轮部件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体轮毂、2副支撑轮、2-1内轮、2-2外轮、2-3加强筋、2-4燕尾槽、2-5卡板、2-6卡齿、3外盖板、4保护橡胶圈、5卡边。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新型轮毂可以采用钢材或铝合金材料制成,主体轮毂(1)的主体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中间设有与汽车轮轴配装的轴孔,轴孔的外周圈设有螺栓配装孔,内侧设有卡边(5),卡边(5)的内端头周圈设有配装副支撑轮(2)的槽,外侧周圈壁上依次设有两个配装台面,内侧配装台面的内侧周圈设有卡槽,中间部位间隔开设有螺栓配装孔;副支撑轮(2)由径向分割成三块相同的部件相对应配装组成,如图2所示,各部件的横截面呈“工”字形结构包括内轮(2-1)和外轮(2-2),内轮(2-1)横截面大,纵切面呈倒“7”字型与主体轮毂(1)相接,内轮(2-1)的外端头与主体轮毂(1)的内侧配装台面配装,相对应位置设有卡齿(2-6)和螺栓配装孔,内轮(2-1)的内端头设有一个凸榫与内侧卡边(5)内端头的卡槽相匹配配装,采用卡齿(2-6)和卡槽相结合配装可以增强副支撑轮(2)与主体轮毂(1)的整性,外轮(2-2)横截面小,内轮(2-1)和外轮(2-2)“工”字形结构两侧面上设有加强筋(2-3),加强筋(2-3)可使副支撑轮(2)稳定性更好,支撑承重能力更强,外轮(2-2)的外端面中间部位开设有燕尾槽(2-4),保护橡胶圈(4)与燕尾槽(2-4)相匹配套装,副支撑轮(2)各部件的一对接面“工”字形中间部位两侧设有相对应的两卡板(2-5)与另一块相同部件的另一对接面相对应配装;副支撑轮(2)采用三块相同部件组合而成,配装时比较方便,气门嘴配装在副支撑轮(2)两块相同部件的对接处;外盖板(3)抵压着副支撑轮(2)的内轮(2-1)的外端面以螺栓穿过副支撑轮(2)的外端面与主体轮毂(1)匹配配装,配装外盖板(3)和螺栓时,配装处均设有密封橡胶圈,外侧卡边(5)与主体轮毂(1)的内侧卡边(5)相对应设在外盖板(3)的外周圈上。实施例2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副支撑轮(2)的外轮(2-2)的外端面不设燕尾槽(2-4),保护橡胶圈(4)用螺栓固定在外轮(2-2)的外周圈上。本新型安全轮毂的副支撑轮(2)的高度与外胎的内面只相差2厘米左右,当发生曝胎时,副支撑轮(2)着地时不会使车身产生较大的振动和倾斜,同时因外周圈套装有保护橡胶圈(4),不会使外胎继续受到损害,在发生曝胎的那刻可以短距离的高速行驶,发现曝胎后可在时速40~50公里/小时慢速行驶至维修站点维修,起到了很好的防曝胎安全性能。适用于配装在各种小汽车,货车、大卡车等。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型汽车安全轮毂,包括主体轮毂(1)和卡边(5),其特征是在主体轮毂(1)上相匹配配装有一副支撑轮(2),副支撑轮(2)的外周圈配装有保护橡胶圈(4),外盖板(3)抵压着副支撑轮(2)的外端面以螺栓穿过副支撑轮(2)的外端面与主体轮毂(1)匹配配装,外侧卡边(5)与主体轮毂(1)的内侧卡边(5)相对应设在外盖板(3)的外周圈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汽车安全轮毂,其特征是所述的主体轮毂(1)内侧卡边(5)的内端头周圈设有配装副支撑轮(2)的卡槽,外侧周圈壁上依次设有两个配装台面,内侧配装台面的内侧周圈设有卡槽,中间部位间隔开设有螺栓配装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汽车安全轮毂,其特征是副支撑轮(2)由径向分割成三块相同的部件相对应配装组成,各部件的横截面呈“工”字形结构包括内轮(2-1)和外轮(2-2),内轮(2-1)横截面大,纵切面呈倒“7”字型与主体轮毂(1)相接,内轮(2-1)的外端头与主体轮毂(1)的内侧配装台面配装,相对应位置设有卡齿(2-6)和螺栓配装孔,内轮(2-1)的内端头与内侧卡边(5)内端头的卡槽相匹配配装,外轮(2-2)横截面小,内轮(2-1)与外轮(2-2)“工”字形结构两侧面上设有加强筋(2-3),各部件的一对接面“工”字形中间部位两侧设有相对应的两卡板(2-5)与另一块相同部件的另一对接面相对应配装。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汽车安全轮毂,其特征是副支撑轮(2)的外轮(2-2)中间部位开设有燕尾槽(2-4),保护橡胶圈(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型汽车安全轮毂,包括主体轮毂(1)和卡边(5),其特征是:在主体轮毂(1)上相匹配配装有一副支撑轮(2),副支撑轮(2)的外周圈配装有保护橡胶圈(4),外盖板(3)抵压着副支撑轮(2)的外端面以螺栓穿过副支撑轮(2)的外端面与主体轮毂(1)匹配配装,外侧卡边(5)与主体轮毂(1)的内侧卡边(5)相对应设在外盖板(3)的外周圈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守华
申请(专利权)人:张守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5[中国|广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