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接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79284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2 15: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速接端子,解决了一旦受到外力拉扯,电线很容易从速接端子内滑出,导致端子板与电线之间的接触可靠性降低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本体和包裹在本体外的壳体,壳体包括穿线孔,本体包括接线部、安设在接线部上的支撑件以及扣合在接线部上且和支撑件卡接的固定件,接线部上设有供支撑件安设的凹槽,固定件包括安装架和一端固定在安装架内的弹性部,弹性部包括固定端和与电线抵触连接的自由端,接线部上设有供电线穿设的安装孔,所述自由端延伸至安装孔的轴向投影面内,自由端和安装架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速接端子,防止电线脱落且与电线之间接触可靠性高,结构新颖且装配简单,接线快捷、可靠、安全,成本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速接端子,解决了一旦受到外力拉扯,电线很容易从速接端子内滑出,导致端子板与电线之间的接触可靠性降低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本体和包裹在本体外的壳体,壳体包括穿线孔,本体包括接线部、安设在接线部上的支撑件以及扣合在接线部上且和支撑件卡接的固定件,接线部上设有供支撑件安设的凹槽,固定件包括安装架和一端固定在安装架内的弹性部,弹性部包括固定端和与电线抵触连接的自由端,接线部上设有供电线穿设的安装孔,所述自由端延伸至安装孔的轴向投影面内,自由端和安装架活动连接。本技术的速接端子,防止电线脱落且与电线之间接触可靠性高,结构新颖且装配简单,接线快捷、可靠、安全,成本低廉。【专利说明】速接端子
本技术涉及一种速接端子。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基于使电线容易与开关、插座等配线器件连结或进行连接的均一化来确保连接可靠性等目的,提供了无论是否有螺钉都能够进行接线的速接端子。现有的速接端子具备形成为大致“ ^ ”字型的端子板、以及配置在端子板的内侧的锁定弹簧。锁定弹簧由与端子板的一方的脚抵接的中央片、从中央片的一端侧呈S字状延伸的按压片、以及从中央片的另一端侧呈J字状延伸的锁定片一体地形成。进而,当电线插入端子板的另一方的脚与按压片以及与锁定片之间时,利用按压片将电线按压在端子板,并且锁定片的前端与电线抵接,从而防止电线脱落,一旦受到外力拉扯,电线很容易从速接端子内滑出,导致端子板与电线之间的接触可靠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电线脱落且与电线之间接触可靠性高的速接端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速接端子,包括本体和包裹在本体外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穿线孔,所述本体包括接线部、安设在接线部上的支撑件以及扣合在接线部上且和支撑件卡接的固定件,所述接线部上设有供支撑件安设的凹槽,所述固定件包括安装架和一端固定在安装架内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包括固定端和与电线抵触连接的自由端,所述接线部上设有供电线穿设的安装孔,所述自由端延伸至安装孔的轴向投影面内,所述自由端和安装架活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连接电线时,将电线穿设过穿线孔后,电线继续移动直至穿设过安装孔,在这个过程中,弹性部的自由端始终和电线抵触连接,电线和穿线孔之间、电线和自由端之间以及电线和安装孔之间均有接触,增大了电线和速接端子之间的接触面积,而且自由端的正投影与安装孔的轴向投影相交即自由端的正投影部分落在安装孔的轴向投影面上,电线穿设过自由端和安装架之间的空隙时,自由端的运动方向和电线的运动方向一致且自由端一侧发生形变,操作者对电线的拉力大于自由端发生的形变力,电线得以继续移动而且自由端和电线之间的贴合程度高,电线穿设时不易发生晃动,一旦当电线发生脱落即朝反方向运动时,自由端发生的形变力大于电线自身的重力使得自由端牢牢抵设在电线上,防止电线脱落且与电线之间接触可靠性高;支撑件安设在接线部的凹槽内,固定件与接线部扣接,固定件与支撑件卡接,本体上各部件的连接牢固性高。 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自由端相对固定端的另一端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和安装孔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自由端上设有供电线穿设的开口,开口可呈弧形设置或呈凹形设置,该开口内侧的侧壁和电线外壁完全或部分贴合即可,安装电线时,电线进入穿线孔后可依次穿设过互为连通的开口和安装孔,方便电线顺利穿设过速接端子。 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孔的数量为两个且两安装孔分别位于凹槽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穿线孔的直径大于安装孔的直径,当穿设过穿线孔的电线的数量过多时,为了避免电线缠绕或发生杂乱等情况,可将电线分成至少两股,以便区分和整理电线,本技术中安装孔的数量优选两个,此处需说明的是,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增设安装孔的数量;安装孔以凹槽为对称轴对称分布在凹槽两侧,电线呈对称分布,增强速接端子的平衡性。 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件呈“U”型,所述支撑件相对接线部的另一端设有定位台阶,所述安装架安设在定位台阶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U”型支撑件安设在凹槽内,且“U”型支撑件的外壁和凹槽的内壁贴合,提高支撑件放置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安装架和支撑件上的定位台阶贴合形成卡接,防止安装架晃动,从而保证固定件和支撑件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 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穿线孔均与开口、安装孔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线依次穿设过穿线孔、开口和安装孔,穿线孔、开口、安装孔互为连通,使得电线可以顺利穿设,方便操作者将电线穿设过速接端子。 本技术具有下述优点:防止电线脱落且与电线之间接触可靠性高。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速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技术速接端子其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速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1、本体;2、壳体;3、穿线孔;4、接线部;5、支撑件;6、凹槽;7、安装架;8、弹性部;9、定位台阶;10、固定端;11、自由端;12、安装孔;13、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速接端子,包括本体I和包裹在本体I外的壳体2,所述壳体2包括穿线孔3,所述本体I包括接线部4、安设在接线部4上的支撑件5以及扣合在接线部4上且和支撑件5卡接的固定件,所述接线部4上设有供支撑件5安设的凹槽6,所述固定件包括安装架7和一端固定在安装架7内的弹性部8,所述支撑件5呈“U”型,所述支撑件5相对接线部4的另一端设有定位台阶9,所述安装架7安设在定位台阶9上,所述弹性部8包括固定端10和与电线抵触连接的自由端11,所述接线部4上设有供电线穿设的安装孔12,所述自由端11相对固定端10的另一端设有开口 13,所述穿线孔3均与开口 13、安装孔12连通,所述安装孔1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安装孔12分别位于凹槽6两侦牝所述自由端11延伸至安装孔12的轴向投影面内,所述自由端11和安装架7活动连接。 当连接电线时,将电线穿设过穿线孔后,自由端11上设有供电线穿设的开口 13,开口 13可呈弧形设置或呈凹形设置,该开口 13内侧的侧壁和电线外壁完全或部分贴合即可,安装电线时,电线进入穿线孔3后可依次穿设过互为连通的开口 13和安装孔12,穿线孔3的直径大于安装孔12的直径,当穿设过穿线孔3的电线的数量过多时,为了避免电线缠绕或发生杂乱等情况,可将电线分成至少两股,以便区分和整理电线,本实施例中安装孔12的数量优选两个,安装孔12以凹槽6为对称轴对称分布在凹槽6两侧,电线呈对称分布,此处需说明的是,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增设安装孔12的数量;在这个过程中,弹性部8的自由端11始终和电线抵触连接,电线和穿线孔之间、电线和自由端11之间以及电线和安装孔12之间均有接触,增大了电线和速接端子之间的接触面积,而且自由端11的正投影与安装孔12的轴向投影相交即自由端11的正投影部分落在安装孔12的轴向投影面上,电线穿设过自由端11和安装架7之间的空隙时,自由端11的运动方向和电线的运动方向一致且自由端11 一侧发生形变,操作者对电线的拉力大于自由端11发生的形变力,电线得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速接端子,包括本体和包裹在本体外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穿线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接线部、安设在接线部上的支撑件以及扣合在接线部上且和支撑件卡接的固定件,所述接线部上设有供支撑件安设的凹槽,所述固定件包括安装架和一端固定在安装架内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包括固定端和与电线抵触连接的自由端,所述接线部上设有供电线穿设的安装孔,所述自由端延伸至安装孔的轴向投影面内,所述自由端和安装架活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计传亮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盛丰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