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小鹏专利>正文

一种改进的鼻胃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71932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2 0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改进的鼻胃管结构,包括鼻胃管和用于固定所述鼻胃管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所述鼻胃管纵向穿过的限位体和横向穿过所述限位体的固定带以及用于调节固定带长度的调节件,所述固定带的自由端穿过所述调节件并被所述调节件固定;所述限位体包括可开合的鼻胃管通过圈,所述鼻胃管通过圈由设有开口的圈体和设于所述圈体两端的圈体连接件。该改进的鼻胃管可以通过耳朵和下颌固定,避免头部固定对卧床患者造成的不适;鼻胃管可通过圈的开合设置可以调节根据需要方便的调节鼻胃管;固定带通过内、外套圈穿过,可以利用固定带贴肤固定时,带动鼻胃管贴近鼻子处的皮肤,稳定鼻胃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改进的鼻胃管结构,包括鼻胃管和用于固定所述鼻胃管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所述鼻胃管纵向穿过的限位体和横向穿过所述限位体的固定带以及用于调节固定带长度的调节件,所述固定带的自由端穿过所述调节件并被所述调节件固定;所述限位体包括可开合的鼻胃管通过圈,所述鼻胃管通过圈由设有开口的圈体和设于所述圈体两端的圈体连接件。该改进的鼻胃管可以通过耳朵和下颌固定,避免头部固定对卧床患者造成的不适;鼻胃管可通过圈的开合设置可以调节根据需要方便的调节鼻胃管;固定带通过内、外套圈穿过,可以利用固定带贴肤固定时,带动鼻胃管贴近鼻子处的皮肤,稳定鼻胃管。【专利说明】一种改进的鼻胃管结构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的鼻胃管结构,方便固定。
技术介绍
鼻胃管由鼻孔插入,经由咽部通过食管到达胃部,凡是口腔不能进食的患者均需经过胃管来将食物或者药物输入体内。现有的典型胃管一般是用胶带固定在患者的面颊或者鼻翼处,舒适感,差胶带的固定经常不是很牢固,造成胃管容易脱落。反复的插胃管给病人带来痛苦,易于造成鼻粘膜的损伤,又给护士增加工作量;而且有些患者对胶布过敏,长时间使用易造成贴过胶布处溃烂。中国技术专利CN202844308于2013年4月3日公开了一种鼻胃管,包括管体及医用PVC固定带;医用PVC固定带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固定在管体上,医用PVC固定带弯曲成一个套固在患者头部的固定套圈,不用使用胶布等过敏零件,操作简单、方便。但是,该鼻胃管套设在头部,若固定在头顶端,固定性差,容易脱落,若固定在后脑部,卧床病人会感到不适;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鼻胃管与PVC固定带之前需要微调,但是该鼻胃管并不能调节,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避免现有鼻胃管在固定上的缺陷,公开一种改进的鼻胃管结构,可免用胶布固定,用耳朵和下颌骨固定住鼻胃管,有效防止鼻胃管滑脱,而且方便对鼻胃管的微调。 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改进的鼻胃管结构,包括鼻胃管和用于固定所述鼻胃管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所述鼻胃管纵向穿过的限位体和横向穿过所述限位体的固定带以及用于调节固定带长度的调节件,所述固定带的自由端穿过所述调节件并被所述调节件固定;所述限位体包括可开合的鼻胃管通过圈,所述鼻胃管通过圈由设有开口的圈体和设于所述圈体两端的圈体连接件,所述圈体连接件包括位于所述圈体一端的外套圈和位于所述圈体另一端的可插入所述外套圈内的内套圈,所述内、外套圈分别设有通孔一和通孔二,所述通孔一和所述通孔二形成固定带通过孔。 该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固定带,通过限位体两侧的固定管套住患者耳朵,固定带在调节件的一端勾住下颌,通过耳朵和下颌固定住鼻胃管,避免头部固定对卧床患者造成的不适;鼻胃管通过圈的开合设置可以调节根据需要方便的调节鼻胃管,固定带通过内、外套圈穿过,可以利用固定带贴肤固定时,带动鼻胃管贴近鼻子处的皮肤,稳定鼻胃管。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件包括中空的第一调节本体和设在所述第一调节本体内的中空的第二调节本体,所述第一、二调节本体相对应的中空位置形成可供固定带通过的通孔,所述第一调节本体的侧壁上开有安装孔,所述第二调节本体上设有穿过所述安装孔的调节按钮,所述第一、二调节本体之间在与所述安装孔相对的一侧固设有压簧。 作为优选,所述内套圈的外径逐渐增大,当内套圈插入外套圈内后,内、外套圈不容易脱落,保证鼻胃管通过圈的大小,从而确保鼻胃管固定牢固。 作为优选,所述圈体呈扁平的带状,所述圈体上套设有橡胶圈。扁平状的圈体增大圈体与鼻胃管的接触面积,降低圈体对鼻胃管的压力,以免影响流食或药物的流通;橡胶圈可以加大圈体与鼻胃管之间的摩擦,防止鼻胃管的滑动。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带上设有至少两个柔性减压垫,所述减压垫一端与所述固定带滑动连接,所述减压垫另一端为自由端。 减压垫可移至限位体处和调节件处,防止固定时限位体和调节件对患者造成的异物感,提高患者使用时的舒适感。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带上还设有位于所述限位体两侧的耳体固定片,减缓固定带对耳背部的压迫,提高舒适度。 通过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该改进的鼻胃管可以通过耳朵和下颌固定,避免头部固定对卧床患者造成的不适,固定效果好,不易滑动,不会脱落;鼻胃管可通过圈的开合设置可以调节根据需要方便的调节鼻胃管;固定带通过内、外套圈穿过,可以利用固定带贴肤固定时,带动鼻胃管贴近鼻子处的皮肤,稳定鼻胃管;整个鼻胃管使用的舒适性高。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固定带被固定时调节件的示意图; 附图3为调节状态时调节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附图1所示的鼻胃管,包括鼻胃管I和用于固定鼻胃管I的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包括限位体21和固定带22以及用于根据不同患者脸部轮廓大小来调节固定带22长度的调节件23 ;鼻胃管I纵向穿过的限位体21,来适应鼻胃管从鼻腔内穿入,横向穿过限位体21的,以套住两侧的耳朵来固定,同时为了减轻固定带22对耳朵的压迫力,在固定带22上还设有位于限位体21两侧的耳体固定片222 ;固定带22的自由端穿过调节件23并被调节件固定,用下颌勾住调节件,结合两耳朵,可以很好的固定住固定带,不易脱落;同样,为了减轻限位体21和调节件23对面部的压迫力,固定带22上还设有可移动的两个减压垫221,减压垫221 —端与所述固定带22滑动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方便移至相应处进行垫附减压。限位体21包括可开合的鼻胃管通过圈211,鼻胃管通过圈211由设有开口的扁平带状圈体2111和设于圈体2111两端的圈体连接件2112,圈体连接件2112包括位于圈体2111一端的外套圈211a和位于圈体2111另一端的可插入外套圈211a内的内套圈211b,内套圈211b的外径向远离外套圈211a的防止逐渐增大,以增大内外套圈之间的连接力,通过外套圈211a与内套圈211b之间的开合来调节鼻胃管通过圈211的大小,以对鼻胃管的位置进行调节;为了防止鼻胃管在鼻胃管通过圈内滑动,在圈体2111上套设有橡胶圈2113。内、外套圈211a、211b分别设有通孔一和通孔二,通孔一和通孔二形成固定带通过孔。 固定带22长度调节的调节件23包括上下贯通的中空的第一调节本体231,第一调节本体231内的设有同样中空的第二调节本体232,第一、二调节本体231、232相对应的中空位置形成可供固定带22上下通过的通孔233,第一调节本体231的侧壁上开有第二调节体232不能通过的安装孔2311,第二调节本体232上设有穿过所述安装孔2311的调节按钮2321,第一、二调节本体231、232之间在与安装孔2311相对的一侧固设有压簧234。固定时,通过压簧234的弹力将第二调节本体232压向安装孔2311方向,第二调节本体232与第一调节本体231的中空位置被错开,致使通孔233的孔径逐渐减小,直到刚好卡住固定带22,如附图2所示;相反,当需要调节固定带22长度时,用一定力度向里按调节按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鼻胃管结构,包括鼻胃管(1)和用于固定所述鼻胃管(1)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所述鼻胃管(1)纵向穿过的限位体(21)和横向穿过所述限位体(21)的固定带(22)以及用于调节所述固定带(22)长度的调节件(23),所述固定带(22)的自由端穿过所述调节件(23)并被所述调节件固定;所述限位体(21)包括可开合的鼻胃管通过圈(211),所述鼻胃管通过圈(211)由设有开口的圈体(2111)和设于所述圈体(2111)两端的圈体连接件(2112),所述圈体连接件(2112)包括位于所述圈体(2111)一端的外套圈(211a)和位于所述圈体(2111)另一端的可插入所述外套圈(211a)内的内套圈(211b),所述内、外套圈(211a、211b)分别设有通孔一和通孔二,所述通孔一和所述通孔二形成固定带通过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鹏王琴
申请(专利权)人:张小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