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可靠性物联网通信终端用户身份识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49929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0 20:12
一种高可靠性物联网通信终端用户身份识别装置,包括SIM卡(1)和SIM卡座(2),其特征是所述的SIM卡由SIM芯片和PCB板组成,在PCB板上设有第二连接接口,第二连接接口的各接点与SIM芯片对应的触点串连连接,所述的SIM卡座(2)上设有与SIM芯片相接触的金属簧片和与第二连接接口相连的接插件插针,所述的金属簧片与对应的接插件插针电气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易于实现和普及,性价比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高可靠性物联网通信终端用户身份识别装置,包括SIM卡(1)和SIM卡座(2),其特征是所述的SIM卡由SIM芯片和PCB板组成,在PCB板上设有第二连接接口,第二连接接口的各接点与SIM芯片对应的触点串连连接,所述的SIM卡座(2)上设有与SIM芯片相接触的金属簧片和与第二连接接口相连的接插件插针,所述的金属簧片与对应的接插件插针电气连接。本技术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易于实现和普及,性价比高。【专利说明】高可靠性物联网通信终端用户身份识别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物联网技术,尤其是一种物联网通信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高可靠性物联网通信终端用户身份识别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开始在我国在各行业推广应用,《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技术要求》等行业标准及《汽车行驶记录仪》等国家标准相继修订。这类物联网技术应用通常采用2G/3G/4G等广域公用通信网络进行远程通信,通信终端要插入用户身份卡(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通常称为SIM卡(或UM卡等),对通信终端进行身份识别、鉴权、计费等。SM卡与物联网通信终端电路可靠连接,是远程通信的基础。目前物联网通信终端使用的SIM卡,使用的是与普通手机中相同的SM卡,常见有:2FF标准的标准SM卡(25.0mmX 15.0mm);3FF标准的Micro SIM卡(15.0mmX 12.0mm) ;4FF 标准的 Nano SIM 卡(12.3mmX8.8mm)。SIM 卡由卡基板(一般为软性PVC塑料)和电路芯片本体粘合而成。SM卡插入后,通过其芯片本体PCB上的金属面与通信终端上SIM卡座的金属簧片接触连接。由于物联网通信终端的环境比手机的使用环境不同,存在以下问题: φ物联网通信终端环境(车载、户外)温度可能较高,SM卡常处于60°C以上,甚至80°C的环境温度,由于芯片本体和基板PVC塑料膨胀系数不同,SM卡基板的PVC塑料基板会因高温而软化、膨胀,加之SIM卡座上接触簧片应力的作用,使SIM卡出现变形,这种变形不可逆且具有累积效应,变形部位一般都集中在接触面部分,变形后接触面向内凹陷,导致接触不良或接触不上。 @物联网通信终端环境可能存在潮湿、高温、盐雾、冷热交替等状况,SM卡与通信终端的SIM卡座接触簧片接触面,长时间后可能出现氧化、锈蚀、疲劳变形等状况,导致接触不良或接触不上。 为了解决上述SM卡在物联网通信终端中出现的问题,中国移动公司曾发行一种内部功能与SM卡相同的集成电路芯片(5.0mmX6.0mm),8个引脚(其中有效引脚6个),直接焊接在通信终端电路板上,以下简称SIM芯片。采用这种SIM芯片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由于芯片是直接焊接在电路板上,机卡绑定,使用用户无法自主选择和更换通信运营服务商;同时物联网通信终端从生产调试到售出,往往有一段时间(有时半年以上),这段时间的SM芯片的号码维持费、数据流量费,需生产企业向通信运营商支付,增加了企业产品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车载物联网通信终端可靠性差,影响用户身份识别的问题,设计一种高可靠性物联网通信终端用户身份识别装置。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可靠性物联网通信终端用户身份识别装置,包括SIM卡I和SIM卡座2,其特征是所述的SM卡由SM芯片和PCB板组成,在PCB板上设有第二连接接口,第二连接接口的各接点与SM芯片对应的触点串连连接,所述的SM卡座(2)上设有与SM芯片相接触的金属簧片和与第二连接接口相连的接插件插针,所述的金属簧片与对应的接插件插针电气连接。 所述的PCB板采用FPC柔性绝缘基材,厚度0.1Omm至0.20mm。 所述的SM芯片为QFN5*6_8封装。 所述的第二连接接口为金手指或接插件。 所述的SM卡外形尺寸与手机中2FF标准的SM卡相同。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本技术选用FPC柔性绝缘基材制作PCB板,在高温环境下不易变形;S頂卡上的电路芯片与SM卡座采用双电气接口连接;比现有技术可提高连接可靠性50%以上;同时保持了与标准SIM卡兼容,有利于推广普及。 本技术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易于实现和普及,性价比高。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双面PCB板顶面及焊盘位置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双面PCB板底面金属接触面示意图。 图3是与本技术配合的SIM卡座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SIM卡与SIM卡座接插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4所示。 一种高可靠性物联网通信终端用户身份识别装置,包括SIM卡I (图1、2)和SIM卡座2 (图3、4),所述的SM卡由SM芯片和PCB板组成,PCB板可采用FPC柔性绝缘基材制作,厚度为0.1Omm至0.20mm之间,在PCB板的正面设有六个用于焊接SM芯片的芯片焊片31-36,反面相对位置处设有相配的六个金属触点21-26 (如图2),在PCB板顶上设有作为第二连接接口和六个焊接接插件插座的插座焊盘41-46,在插座焊盘41-46上焊接有六个插座或金手指,第二连接接口中的插座焊盘41-46与固定SM芯片的芯片焊片31-36电气上串连连接。SM卡座2上设有与SM芯片相接触的6个金属簧片61-66和与第二连接接口相连的6个接插件插针71-76,所述的6个金属簧片61-66与对应的六个接插件插针71-76电气上串接连接。 详述如下: 图1为本技术的双面PCB板顶面及焊盘位置示意图,图中31 — 36为焊接SM芯片的焊盘,在焊盘31 — 36上焊接SM芯片,SM芯片为QFN5*6-8封装。图1中41 一46为焊接接插件插座的焊盘(或设置6个金手指),在焊盘41 一46上焊接6P接插件插座,图1中焊盘31 — 36分别与焊盘41 一46串联连接;所述的PCB板采用FPC柔性绝缘基材,厚度0.1Omm至0.20mm。图2本技术的双面PCB板底面金属接触面示意图,图2中21- 26为6个金属接触面,它们分别与PCB板顶面的焊盘31—焊盘36连接,金属接触面表面镀金:实施时,将焊接好SIM芯片和接插件的PCB板用环氧多组分硬性封装胶封装成与2FF标准SM卡外形相同的SIM卡,厚度不超过0.9_。图3是与本技术配合的SIM卡座示意图,图中61—66为SM卡座的6个金属簧片,71 — 76为接插件插针;当上述SM卡插入后,SIM卡的6个金属接触面21- 26分别与SM卡座的金属簧片61—66接触;SM卡的6P接插件插座,与SM卡座的接插件插针71—76连接,实现了电气双接口。图3中18为SM卡座的定位扣,19为防退扣,SM插入到位时,定位扣18将与SM卡上的定位槽啮合,同时防退扣19与SM卡上防退槽啮合,防止终端振动时SM卡发生移位。 图4为本技术的SM卡和卡座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将SM卡I插入SM卡卡座2中后,通过定位扣18和防退扣19的作用,实现两者的可靠连接,使用中如果任一(或若干)金属簧片(61-66中的任一)与SM卡底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可靠性物联网通信终端用户身份识别装置,包括SIM卡(1)和SIM卡座(2),其特征是所述的SIM卡由SIM芯片和PCB板组成,在PCB板上设有第二连接接口,第二连接接口的各接点与SIM芯片对应的触点串连连接,所述的SIM卡座(2)上设有与SIM芯片相接触的金属簧片和与第二连接接口相连的接插件插针,所述的金属簧片与对应的接插件插针电气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万才姚金尹朱锡锋李耀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都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