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患者体温的装置和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45111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0 17: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食道热量转移装置。公开用于控制对象的中心体温的系统。公开一种用于处理或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控制患者体温的装置和方法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0年2月26日、申请号为:201080018426.X、专利技术名称为:控制患者体温的装置和方法的专利技术专利的分案申请。相关申请该申请要求2009年2月26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序列号61/155876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或开发[不适用][缩微胶片/著作权参考][不适用]
技术介绍
在工业国家中,每年每100,000人中36至128人经受意外院外心脏骤停("OHCA"),其幸存者很少。北美洲成人的心血管疾病侵扰估计80,700,000人,每天约2400个体死于心血管疾病(平均每37秒死亡一人)。每年因发生OHCA约310,000人死于冠心病。根据国家心肺复苏登记处在2007年报告的数据,心肺突停事件的75%以上的患者不能生还,还有35.2%事后死亡。1950年代,为各种外科手术利用中度降低体温(体温约28℃至约32℃)和深度降低体温(体温约<28℃),并且试验性地逆转与心脏骤停相关的神经性损伤。然而,由于中度到深度降低体温的诸多因素和诱导这些温度降低的困难,降低了利用治疗性降低体温的积极性。因此,利用降低体温帮助温度正常的心脏骤停后逆转神经损伤停滞了几十年。然而,后来的1980年代开始,报告了以温和性降低体温治疗狗的心脏骤停的积极成果。近来的随机控制试验和个体患者数据的元分析(meta-analysis)支持人类患者同时利用心脏骤停后的温和的治疗性降低体温。主要机构,包括国际复苏联盟("ILCOR")和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为昏睡的心脏骤停生还者诱导温和的治疗性降低体温。然而,AHA治疗性的降低体温指导方针缺乏确切的如何冷却患者的具体描述。尽管在心脏骤停的文章中广泛支持温和的治疗性降低体温,包括来自主要救治机构的一致推荐,但是临床实践中利用温和的治疗性降低体温保持低调。很多临床医生报告治疗性的降低体温实践中技术上太难于实现。另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在一定的外科手术期间偶尔需要诱导降低体温或者防止疏忽降低体温以及未受控制的和无意识的背离正常体温导致的多重不利影响。患者的体温在手术室中经受外科手术时的控制是有益的,例如,因为甚至手术中温和的无意的降低体温也增加创伤感染的发病率,延长住院治疗,增加病态心脏事件和心室心动过速的发病率,并且削弱凝结物。甚至温和的降低体温(<1℃)也显著增加血液损耗约16%,并且增加输血的相对风险约22%,而临床重要数字显示保持手术正常体温降低血液损耗和输血需求。因为相当多的强有力的证据显示热量管理改善了各种外科手术患者的结果,所以当前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院2007年关于围手术期心血管评价和非心脏手术护理指南包括保持手术正常体温的一级推荐。而且,承认手术降低体温的众多复杂因素,美国麻醉者协会(ASA)近来已经推荐手术后的温度变为评估内科医生符合当前预防降低体温的指导方针。尽管无意中的手术降低体温看作很多可预防外科手术复杂因素之一,但是现有的控制体温的方法在功效上受限,从而外科手术患者的无意中的手术降低体温的发生率可能超过50%。当前可利用的控制体温的方法包括非侵入和侵入技术二者。例如,开发诱导治疗性降低体温的最普遍利用的技术包括表面冷却和入侵冷却。表面冷却使用上相对简单,并且可通过利用外部背心、冷却头盔、循环冷水毯子、冷强迫通风毯子或不复杂的方法实现,例如冰袋和冷水沉浸,但是进行2至8小时以降低中心体温。表面冷却受限于冷却可能发生的速率,这是由于血流远离皮肤而朝向中心的倾向性。外部装置,例如背心或毯子,显著限制危重病人治疗中常常需要的重要患者区域的通道,例如导尿管的设置,并且需要去除或修改执行CPR。诸如冰袋的表面冷却技术限制了患者体温可控的精度。用冰袋和传统冷却毯的冷却常常导致无意中的过冷却。作为另一个示例,利用几种方法加温患者,并且包括提高手术室的温度和利用外部加温装置,例如强迫通风加温毯。这些当前的方法存在几个问题:(1)过分加温室温造成外科手术组的不合时宜的环境,(2)强迫通风加温装置体积很大,并且可能影响外科手术场地;它们倾向于效率很低,并且必须使用在手术室中很长的时间周期,以及(3)这些系统没有一个充分控制或管理温度,导致过热或更通常的情况不充分加温二者。Rasmussen等人(在手术降低体温的预防中相对于食道热交换器的强迫通风表面加温。ActaAnaesthesiolScand.1998年3月;42(3):348-52)提出了人体上部的强迫通风加温在患者经受至少两小时预期的腹部外科手术中保持正常体温上是有效的,而具有食道热交换器的中心加热不足以防止降低体温。Brauer等人(防止手术降低体温中的食道热交换器。ActaAnaesthesiolScand.1998年3月;42(10):1232-33)阐述了食道热交换器对身体的总热平衡仅可增加小量的热。入侵温度管理治疗包括:冷静脉液的注射;暖静脉液的注射;冷颈动脉注射;身体外的冷却血液的单一颈动脉要道注射;心肺旁路;冰水鼻腔灌洗;冷腹膜灌洗;鼻饲和直肠灌洗;以及连接到制冷剂或热交换(加温)装置的入侵静脉导管的设置。入侵温度管理治疗常常需要重要人员的复杂情况且关注成功执行。而且,某些入侵温度管理的形式与过冷却、过加热或更通常情况的不充分加温相关。使用静脉注射液作为温度处理的形式具有贡献于循环液体量过多的不希望的效果,并且已经发现不足以保持目标温度。另外,必须注射大量的液体以获得足够的效果。实现降低体温的其它技术包括通过吸入气体和利用充气囊导管的血液冷却。然而,Andrews等人(在脑温度上通过插入脑损伤患者的上呼吸管随机控制气流的效果及选择脑冷却。Br.J.Anaesthesia.2005;94(3):330-335)提出了湿气在室温下通过插入脑损伤患者的上呼吸管的流动不产生临床相关性或统计上的脑温度上的降低。Dohi等人(积极选择脑冷却的方法:新颖、简单和选择的鼻咽脑冷却方法。ActaNeurochirgurgica.2006;96:409-412)提出了插入福利(Foley)充气囊导管以指引冷空气进入鼻腔,当采用通过电扇与头冷却结合时,发现可选择性地降低脑温度。Holt等人(具有胃内冷却的一般降低体温。SurgGynecolObstet.1958;107(2):251-54;具有胃内冷却的一般降低体温:进一步研究。SurgForum.1958;9:287-91)提出了胃内充气囊与热毯结合以产生患者经受外科手术中的降低体温。同样的,Barnard(降低体温:胃内冷却的方法。Br.J.Surg.1956;44(185):296-98)提出了采用胃内充气囊通过胃内冷却诱导降低体温。Lasheras的美国专利申请公开2004/0199229提出了通过插入患者结肠中的充气囊加热或冷却。Dzeng等人的美国专利申请公开2004/0210281提出了一种食道充气囊导管,用于特定冷却心脏,且贬损冷却全身的技术。Mayse等人的美国专利申请公开2007/0055328提出了一种充气囊导管,用于保护经受心脏消融的人消化管道以纠正心脏的心律不齐。Dae等人的美国专利6,607,517总体上准对于采用脉管冷却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控制患者体温的装置和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食道热量转移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腔体,构造为提供热转移介质流动的流体通道;热转移区域,其具有大约1.0厘米至大约2.0厘米的直径;以及一个或多个端口,其连接到所述一个或多个腔体的至少其中之一。

【技术特征摘要】
2009.02.26 US 61/155,8761.一种食道热量转移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腔体,构造为提供热转移介质流动的流体通道;热转移区域,其具有1.0厘米至2.0厘米的直径;一个或多个端口,其连接到所述一个或多个腔体的至少其中之一;以及胃管,当所述热转移区域定位在对象的食道中,该胃管延伸进入对象的胃中,其中该胃管提供胃通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道热量转移装置,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端口的至少其中之一是用于容纳热转移介质的输入端口。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道热量转移装置,其中所述输入端口定位于靠近所述热转移区域。4.一种食道热量转移装置,其包括:远端,其配置成用于插入到患者的鼻孔或嘴中;一个或多个腔体,构造为提供热转移介质流动的流体通道;热转移区域,其具有1.0厘米至2.0厘米的直径;输入端口,其连接到所述一个或多个腔体;输出端口,其连接到所述一个或多个腔体;以及胃管,当所述热转移区域定位在患者的食道中,该胃管延伸进入患者的胃中,其中该胃管提供胃通气。5.如权利要求1至4其中之一所述的食道热量转移装置,其中所述胃管用于移除胃包含物。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食道热量转移装置,其中所述胃管基本上平行于所述一个或多个腔体的至少其中之一延伸。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食道热量转移装置,其中所述胃管与所述一个或多个腔体的至少其中之一同心设置。8.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食道热量转移装置,其中所述热转移区域具有大约1.2厘米的直径。9.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食道热量转移装置,其中所述热转移区域具有大约1.4厘米的直径。10.一种用于控制对象的中心体温的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食道热量转移装置;连接到输入端口的供给线;连接到输出端口的返回线;外部热交换器,其包含传热介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E卡尔斯塔德HP卡尔蒂
申请(专利权)人:先进冷却疗法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