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实现模块化的低温余热节能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730607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4 16: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能实现模块化的低温余热节能系统,属于低温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领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能实现模块化的低温余热节能系统,根据不同应用场所的不同输出及需求,实现模块化、平台化和集成化安装,简化系统安装,提高低温余热的利用效率;解决该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能实现模块化的低温余热节能系统,相变换热器的烟气入口与150℃低温烟气排出设备相连通,相变换热器的烟气出口与排烟通道相连通,相变换热器上连接有低温余热发电装置和/或供热调节与控制装置,相变换热器通过传热管道与低温余热发电装置和/或供热调节与控制装置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低温余热的回收利用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一种能实现模块化的低温余热节能系统,属于低温余热回收利用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能实现模块化的低温余热节能系统,根据不同应用场所的不同输出及需求,实现模块化、平台化和集成化安装,简化系统安装,提高低温余热的利用效率;解决该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能实现模块化的低温余热节能系统,相变换热器的烟气入口与150℃低温烟气排出设备相连通,相变换热器的烟气出口与排烟通道相连通,相变换热器上连接有低温余热发电装置和/或供热调节与控制装置,相变换热器通过传热管道与低温余热发电装置和/或供热调节与控制装置相连通;本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低温余热的回收利用领域。【专利说明】一种能实现模块化的低温余热节能系统
本技术一种能实现模块化的低温余热节能系统,属于低温余热回收利用

技术介绍
余热余压利用工程是我国《节能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中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目前在我国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存在大量的低温余热资源(250°C以下,低压或常压),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而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传统余热余压利用技术的工作参数大多为高参数、大容量,无法利用这部分较为分散但总量巨大的能源。 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⑶P能源消耗比2005年下降40% — 45%”。国家确定的十二五的节能目标为16%,对此进行年度分解,每年完成3.5%即可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2012年2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1%,低于国家发改委设立的3.5%目标。各行业的节能量巨大,不同行业的节能链条发展尚未完全涉及余热余压的利用。 中国消费了世界上53%的水泥、48%的铁矿、47%的煤以及每个主要商品的多数(2011年数据)而单位⑶P能耗产值排名全球89位(2011年数据),节能潜力明显,而这些高耗能行业中排放的余热余压占据其能耗的15%甚至更多。 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指出:到2020年,万元⑶P能耗降低16%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标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领域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农业、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 %左右。 《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针对9大重点行业和20种主要产品能耗下降提出指标要求,同时拟定9大节能重点工程,预计9大重点节能工程投资需求总额达5900亿元。九大重点工程带动的大“蛋糕”中,工业窑炉锅炉、电机系统、高/低温余热余压利用三大领域分享了其中逾三分之一份额。 现有的低温余热回收普遍利用技术及其途径: 1、> 250°C的余热回收采用的是余热锅炉和汽轮机发电技术; 2、150?250°C的余热回收采用的是高效换热技术回收热能再利用; 3、150°C以下的余热一般采用直接回收利用,供暖、生活/生产用热等; 4,40?60°C范围余热通过热泵技术提升温度后供暖、生活/生产用热; 5、20?40°C范围余热直接排入环境。 现有低温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及其途径的局限性: 1、余热锅炉和汽轮机发电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成熟可靠,余热利用发电后,排出的尾热温度约在170?175°C之间,余热利用不完全,还有很大的回收利用空间。 2,150?250°C的余热回收只是对余热资源的基本热能回收,余热的能源品质没有得到好的提升,回收的效率也有限制(60?80%)。 3、40?60°C及150°C以下的余热回收后供暖、生活/生产使用局限性比较大,供暖期结束后大部分余热回收后得不到有效的二次利用,而生活/生产用热的需求量相对于回收的余热量比较小,回收后得不到有效利用。 4,20?40°C范围余热利用的效益和投资不能有效的平衡,所以,大部分余热单位直接排走,虽然这部分余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不会马上显现,但是长期的热污染效应会加剧周围环境的恶化,形成“环境热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实现模块化的低温余热节能系统,根据不同应用场所的不同输出及需求,实现模块化、平台化和集成化安装,简化系统安装,提高低温余热的利用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能实现模块化的低温余热节能系统,包括相变换热器、低温余热发电装置和供热调节与控制装置,所述相变换热器的烟气入口与150°C低温烟气排出设备相连通,所述相变换热器的烟气出口与排烟通道相连通,所述相变换热器上连接有低温余热发电装置和/或供热调节与控制装置,所述相变换热器通过传热管道与低温余热发电装置和/或供热调节与控制装置相连通; 所述相变换热器通过传热管道与低温余热发电装置介质进口端连通,将从相变换热器上传递过来的高位热能通过传热管道传递给低温余热发电装置,所述低温余热发电装置的输出端电力用户之间电连接; 所述相变换热器通过传热管道与供热调节与控制装置的热源进口端连通,所述供热调节与控制装置的热源出口端通过供热管道与热力用户连通; 所述低温余热发电装置的结构为:包括膨胀发电机、膨胀机和储液器,所述膨胀发电机、膨胀器和储液器均设置在壳体内,所述膨胀机与发电机通过循环管路连通,通过膨胀机驱动发电机工作,所述储液器与膨胀机相连通。 所述相变换热器为复合相变换热器。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将其他设备排出的150°C低温烟气经过相变换热器进行换热,换热后的低于50°C的低温烟气经过排烟通道直接排走,相变换热器上安装有两个模块,分别是电力模块和热力模块,将经相变换热器换来的热能分别以电力和热力的形式利用,两个模块可以独立工作,也可同时工作,相辅相成,因地制宜,简化了系统安装,提高了低温余热的利用效率。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I为相变换热器、2为低温余热发电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能实现模块化的低温余热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变换热器(1)、低温余热发电装置(2)和供热调节与控制装置(3),所述相变换热器(1)的烟气入口与150℃低温烟气排出设备相连通,所述相变换热器(1)的烟气出口与排烟通道相连通,所述相变换热器(1)上连接有低温余热发电装置(2)和/或供热调节与控制装置(3),所述相变换热器(1)通过传热管道与低温余热发电装置(2)和/或供热调节与控制装置(3)相连通;所述相变换热器(1)通过传热管道与低温余热发电装置(2)介质进口端连通,将从相变换热器(1)上传递过来的高位热能通过传热管道传递给低温余热发电装置(2),所述低温余热发电装置(2)的输出端电力用户之间电连接;所述相变换热器(1)通过传热管道与供热调节与控制装置(3)的热源进口端连通,所述供热调节与控制装置(3)的热源出口端通过供热管道与热力用户连通;所述低温余热发电装置(2)的结构为:包括膨胀发电机(5)、膨胀机(6)和储液器(7),所述膨胀发电机(5)、膨胀器(6)和储液器(7)均设置在壳体(8)内,所述膨胀机(6)与发电机(5)通过循环管路连通,通过膨胀机(6)驱动发电机(5)工作,所述储液器(7)与膨胀机(6)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彩锋许郁林严伟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中大国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