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曾德全专利>正文

一种全音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26422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4 0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音管,旨在提供一种携带方便,集葫芦丝、巴乌及竹笛为一体的全音管。其包括:共鸣衔接管、主发音管、次发音管、衔接管、第一发音管、第二发音管以及吹气管;所述共鸣衔接管为三通管,其直角通头固定连接衔接管,另外两通头分别固定连接主发音管及次发音管;所述衔接管管壁从上端至与共鸣衔接管连接端依次固定连接有吹气管、第二发音管以及第一发音管;所述主发音管与共鸣衔接管连接端至另外一端依次设置有主发音簧片、膜孔以及七个主音孔,所述膜孔外周面设置有可转动的膜孔开关;所述主发音管、次发音管、衔接管、第一发音管以及第二发音管的未连接一端的端部均封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全音管,旨在提供一种携带方便,集葫芦丝、巴乌及竹笛为一体的全音管。其包括:共鸣衔接管、主发音管、次发音管、衔接管、第一发音管、第二发音管以及吹气管;所述共鸣衔接管为三通管,其直角通头固定连接衔接管,另外两通头分别固定连接主发音管及次发音管;所述衔接管管壁从上端至与共鸣衔接管连接端依次固定连接有吹气管、第二发音管以及第一发音管;所述主发音管与共鸣衔接管连接端至另外一端依次设置有主发音簧片、膜孔以及七个主音孔,所述膜孔外周面设置有可转动的膜孔开关;所述主发音管、次发音管、衔接管、第一发音管以及第二发音管的未连接一端的端部均封闭。【专利说明】一种全音管
本技术涉及民族乐器
,尤其是涉及一种全音管。
技术介绍
葫芦丝、巴乌竹在音色上非常接近,演奏方法基本一致,均属于民族吹管乐器,而竹笛和前两者相比同样属于吹管乐器,在用气和演奏方面很大程度上均有相同之处。同一首乐曲如需要这三种乐器同时来演奏,那么就得同时拥有这三种乐器,给演奏者带来很多弊端;具体为:1、携带不便;2、三种乐器同时购买成本很高;3、在制作上三种乐器需花大量时间;4、这三种乐器在造型上单调、呆板;5、一人无法同时进行三种乐器的演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携带方便,集葫芦丝、巴乌及竹笛为一体的全音管。其不仅成本低,且可实现单人同时演奏三种乐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全音管,其包括:共鸣衔接管、主发音管、次发音管、衔接管、第一发音管、第二发音管以及吹气管; 所述共鸣衔接管为三通管,其直角通头固定连接衔接管,另外两通头分别固定连接主发音管及次发音管; 所述衔接管管壁从上端至与共鸣衔接管连接端依次固定连接有吹气管、第二发音管以及第一发音管; 所述主发音管与共鸣衔接管连接端至另外一端依次设置有主发音簧片、膜孔以及七个主音孔,所述膜孔外周面设置有可转动的膜孔开关,所述膜孔开关为管状,与主发音管外壁气密封配合,其上设置有与膜孔位置相应的出气孔; 所述第一发音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接头、第一共鸣腔以及高音发音管,所述高音发音管与第一共鸣腔连接的一端内设置有第一发音簧片,其管壁上设置有一个第一音孔; 所述第二发音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接头、第二共鸣腔以及低音发音管,所述低音发音管与第二共鸣腔连接的一端内设置有第二发音簧片,其管壁上设置有一个第二音孔; 所述主发音管、次发音管、衔接管、第一发音管以及第二发音管的未连接一端的端部均封闭。 优选的是,所述共鸣衔接管选用塑料、木材或是竹材制的三通管,长度为12-15厘米。 优选的是,所述衔接管的壁厚不小于2毫米,长度为12-15厘米。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发音管距共鸣衔接管的距离为5厘米,孔径为1.2厘米;第二发音管距第一发音管的距离为4.5厘米;所述吹气管设置在与第一发音管相反的背面,距封闭端2.5厘米,孔径为1.5厘米。 优选的是,所述吹气管长度为5-6厘米。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共鸣腔和/或第二共鸣腔为圆柱形或葫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I)本技术通过组合葫芦丝、巴乌及竹笛形成新的乐器,为了保证其能够有效的进行演奏,新设计了共鸣衔接管、衔接管、膜孔开关、第一共鸣腔、第二共鸣腔以及发音簧片等结构来实现三个乐器的组合演奏,有效的解决了演奏者同时要用葫芦丝、巴乌及竹笛这三件乐器演奏同一乐曲时乐器的携带问题,降低了买乐器成本的1/2以上,给制作者这大大缩短了制作时间,造型独特。 (2)当需要单独演奏竹笛的声音时,我们在演奏的时候打开膜孔开关、关闭第一发音管、第二发音管,吹出来的声音就是竹笛的、且比竹笛的声音还要略厚一些、更有穿透力和吸引力。 (3)当需要单独演奏巴乌的声音时,演奏的时候关闭膜孔和第一发音管、第二发音管,吹出来的声音和巴乌的一模一样、任意发挥。 (4)当需要单独演奏葫芦丝的声音时,演奏的时候关闭膜孔开关、打开第一发音管或者第二发音管,或者第一发音管、第二发音管同时打开,这时演奏出来的声音就是葫芦丝的声音、而且和声效果很好。 (5)如果要葫芦丝、巴乌、竹笛这三件乐器同时来齐奏一首乐曲,那么只需打开膜孔开关、打开第一发音管、第二发音管,此时演奏出来的声音就是葫芦丝、巴乌、竹笛这三种乐器同时发出来的声音,美妙至极。这也是本专利技术的重点。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主发音管的局剖放大图。 图3为图1中第二发音管的局剖放大图。 图4为图1中第一发音管的局剖放大图。 图5为本技术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图1-4所示为全音管的第一个具体实施例,其包括:共鸣衔接管1、主发音管2、次发音管3、衔接管4、第一发音管5、第二发音管6以及吹气管7 ; 所述共鸣衔接管I为三通管,其直角通头固定连接衔接管4,另外两通头分别固定连接主发音管2及次发音管3 ; 所述衔接管4管壁从上端至与共鸣衔接管I连接端依次固定连接有吹气管7、第二发音管6以及第一发音管5; 所述主发音管2与共鸣衔接管I连接端至另外一端依次设置有主发音簧片21、膜孔22以及七个主音孔23,所述膜孔22外周面设置有可转动的膜孔开关24,所述膜孔开关24为管状,与主发音管2外壁气密封配合,其上设置有与膜孔22位置相应的出气孔25 ; 所述第一发音管5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接头51、第一共鸣腔52以及高音发音管53,所述高音发音管53与第一共鸣腔52连接的一端内设置有第一发音簧片54,其管壁上设置有一个第一音孔55 ; 所述第二发音管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接头61、第二共鸣腔62以及低音发音管63,所述低音发音管63与第二共鸣腔62连接的一端内设置有第二发音簧片64,其管壁上设置有一个第二音孔65 ; 所述主发音管2、次发音管3、衔接管4、第一发音管5以及第二发音管6的未连接一端的端部均封闭。 所述共鸣衔接管I选用塑料三通管,长度为12-15厘米;所述衔接管4的壁厚不小于2毫米,长度为12-15厘米;所述第一发音管5到共鸣衔接管I的距离为5厘米,孔径为 1.2厘米;第二发音管6距第一发音管5的距离为4.5厘米;所述吹气管7设置在与第一发音管5相反的背面,距封闭端2.5厘米,孔径为1.5厘米;所述吹气管7长度为5-6厘米;所述第一共鸣腔52和第二共鸣腔62为圆柱形。 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个具体实施例,其采用了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音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共鸣衔接管(1)、主发音管(2)、次发音管(3)、衔接管(4)、第一发音管(5)、第二发音管(6)以及吹气管(7);所述共鸣衔接管(1)为三通管,其直角通头固定连接衔接管(4),另外两通头分别固定连接主发音管(2)及次发音管(3);所述衔接管(4)管壁从上端至与共鸣衔接管(1)连接端依次固定连接有吹气管(7)、第二发音管(6)以及第一发音管(5);所述主发音管(2)与共鸣衔接管(1)连接端至另外一端依次设置有主发音簧片(21)、膜孔(22)以及七个主音孔(23),所述膜孔(22)外周面设置有可转动的膜孔开关(24),所述膜孔开关(24)为管状,与主发音管(2)外壁气密封配合,其上设置有与膜孔(22)位置相应的出气孔(25);所述第一发音管(5)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接头(51)、第一共鸣腔(52)以及高音发音管(53),所述高音发音管(53)与第一共鸣腔(52)连接的一端内设置有第一发音簧片(54),其管壁上设置有一个第一音孔(55);所述第二发音管(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接头(61)、第二共鸣腔(62)以及低音发音管(63),所述低音发音管(63)与第二共鸣腔(62)连接的一端内设置有第二发音簧片(64),其管壁上设置有一个第二音孔(65);所述主发音管(2)、次发音管(3)、衔接管(4)、第一发音管(5)以及第二发音管(6)的未连接一端的端部均封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德全
申请(专利权)人:曾德全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