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把手混合水龙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17798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3 1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把手混合水龙头,其包括一外壳、一配合于外壳中的出水管组、一配合在出水管组端部的出水接头、配合于外壳中的一阀芯及设在外壳上部与阀芯配合的把手;其还包括一出水弯头及一装配阀芯的本体座,外壳竖直腔室的上部为阀芯接纳腔、下部为进水管入口腔,竖直腔室的侧边形成龙头出水口端,在阀芯接纳腔与进水管入口腔之间的外壳内壁上设有定位端面,此定位端面朝向龙头出水口端的一侧形成安装通道;出水管组通过出水弯头与本体座中阀芯的水流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出水弯头直接将阀芯与出水管组连接在一起,无需再设置混水管,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及结构简化、组装方便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单把手混合水龙头,其包括一外壳、一配合于外壳中的出水管组、一配合在出水管组端部的出水接头、配合于外壳中的一阀芯及设在外壳上部与阀芯配合的把手;其还包括一出水弯头及一装配阀芯的本体座,外壳竖直腔室的上部为阀芯接纳腔、下部为进水管入口腔,竖直腔室的侧边形成龙头出水口端,在阀芯接纳腔与进水管入口腔之间的外壳内壁上设有定位端面,此定位端面朝向龙头出水口端的一侧形成安装通道;出水管组通过出水弯头与本体座中阀芯的水流相通。本技术通过出水弯头直接将阀芯与出水管组连接在一起,无需再设置混水管,因此本技术具有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及结构简化、组装方便的特点。【专利说明】单把手混合水龙头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水龙头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单把手混合水龙头。
技术介绍
配合图1所示,常用的单把手混合水龙头,其龙头外壳I’包括一竖直腔室11’,以及在腔室11’上部一侧横向延伸的一龙头嘴12’,混合阀芯2’是放置于竖直腔室11’的上部并由把手3’控制,冷、热供水管4’、5’是穿入竖直腔室11’中与混合阀芯2’的冷、热进水口密封配合,而混合阀芯11’的混合出水口必须连接一混合水管6’通过一连通件7’与龙头嘴12’中伸置的出水管8’连接才可以实现龙头嘴的正常出水,而该连通件7’通常为柔性管类,因此此连通件7’通常是设在龙头外壳I’的下方才可以实施连接。 因此,目前的单把手龙头穿管的结构存在下缺点: 1、浪费材料,由于混合水管的设置,并且需在龙头下方才可实施,因此管件的使用量较大,造成材料无谓浪费。 2、安装繁琐,混合水管的单独设置,增加了整个产品的部件,必然增加安装的繁琐性。 3、由于竖直腔室需容纳冷、热供水管以及混合水管,令龙头外壳的尺寸较大,造型空间受限,同时对增加机构的设置造成不利。 为节省连通件7’的使用,有些单把手混合水龙头结构,是将外壳设置为分体结构,以便于内部阀芯与各路水管的连接,之后再进行连接以形成把手结构,但如此结构必然会存在外观整体性弱的问题,或者存在对外观整体性处理工序复杂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装配且制作成本低的单把手混合水龙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单把手混合水龙头,其包括一外壳、一配合于外壳中的出水管组、一配合在出水管组端部的出水接头、配合于外壳中的一阀芯及设在外壳上部与阀芯配合的把手;其还包括一出水弯头及一装配阀芯的本体座,外壳竖直腔室的上部为阀芯接纳腔、下部为进水管入口腔,竖直腔室的侧边形成龙头出水口端,在阀芯接纳腔与进水管入口腔之间的外壳内壁上设有定位端面,此定位端面朝向龙头出水口端的一侧形成安装通道;出水管组通过出水弯头与本体座中阀芯的水流相通。 所述出水弯头的外壁上设有定位凸块,而对应的外壳定位端面上设有定位凹槽。 所述出水管组为可挠性管体,其接纳于外壳的安装通道内并装配于外壳的龙头出水口端处。 所述本体座装配于外壳的阀芯接纳腔内,并具有第一进水端及第二进水端及出水端。 所述阀芯装配于本体座内,阀芯具有入口与出口,阀芯的入口用于接收所述本体座第一进水端及第二进水端的水,与所述阀芯的出口与本体座出水端流体相通。 所述出水弯头具有入口及出口,其为一“V”字型弯头,其入口的外壁上设置凹槽以配合密封圈本体座的出水端密封配合形成流体相通,而出口形成台阶扩孔以便出水管组伸置于其中并结合密封圈实现密封连接,以实现流体相通。 所述出水管组与出水弯头为一体的结构。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是通过一出水弯头直接将阀芯与出水管组连接在一起,无需再设置混水管,因此本技术具有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及结构简化、组装方便的特点,同时节省龙头外壳竖直腔室空间,令龙头外壳的尺寸具有较多的设计空间,同时方便增加机构的设置,如排水阀提拉杆在龙头外壳中设计更加方便。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龙头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技术的组合外观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的组合结构剖视图(正向); 图5为本技术的组合结构剖视图(侧向); 图6为本技术出水弯头与出水管组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出水弯头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技术出水弯头装配于外壳的动作示意图; 图9为本技术出水弯头装配于外壳的结构纵向剖视图; 图10为本技术出水弯头装配于外壳的结构横向剖视图; 图11为本技术出水弯头与本体座配合于外壳中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解释本技术的实施方式: 如图2至图11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单把手混合水龙头,其包括一外壳1、一配合于外壳I中的出水管组2、一配合在出水管组2端部的出水接头3、配合于外壳I中的一本体座4、一阀芯5及一出水弯头6以及设在外壳I上部与阀芯5配合的把手7。 配合图8所示,所述外壳I可为金属外壳,其竖直腔室的上部为阀芯接纳腔11、下部为进水管入口腔12,竖直腔室的侧边形成龙头出水口端13,在阀芯接纳腔11与进水管入口腔12之间的外壳I内壁上设有具有定位凹槽141的定位端面14,此定位端面14朝向龙头出水口端13的一侧形成安装通道15。 所述出水管组2可为可挠性管体,其接纳于外壳I的安装通道15内并装配于外壳I的龙头出水口端13处。 所述出水接头3是装配于外壳I的龙头出水口端13,并与其中的出水管组2配合以实现流体相通,此出水接头3可为一出水起泡器。 所述本体座4装配于外壳I的阀芯接纳腔11内,并具有第一进水端及第二进水端及出水端。 所述阀芯5装配于本体座4内,阀芯5具有入口与出口,阀芯5的入口用于接收所述本体座4第一进水端及第二进水端的水,与所述阀芯5的出口与本体座4出水端流体相通。 配合图6所示,所述出水弯头6具有入口 61及出口 62,此出水弯头6为一 “V”字型弯头,其入口 61的外壁上设置凹槽以配合密封圈本体座4的出水端密封配合形成流体相通,而出口 62可形成台阶扩孔以便出水管组2伸置于其中并结合密封圈实现密封连接,以实现流体相通。另外,在出水弯头6的外壁上设有定位凸块63,以便与外壳I中定位端面14的定位凹槽141配合。 当然,如图7所示,此出水管组2亦可与出水弯头6为一体的结构,其因应龙头本体出水嘴的形状而设定。 本技术的单把手混合龙头在组装时,将出水管组2与出水弯头6通过卡环连接后,从外壳I下方的进水管入口腔12穿入,通过安装通道15并从龙头出水端13穿出,此时再通过螺纹或卡环连接出水接头3后,向外壳I内压入可令出水弯头6移至定位端面14处,利用其定位凸块63便可配合于定位端面14的定位凹槽141中,从而将出水弯头6定位在外壳I中,再将本体座4从上往入放置在外壳I上,阀芯5与本体座4装配后,通过螺纹固定在外壳I内,同时出水弯头6的入口 61与本体座4的出水端密封配合形成流体相通;之后再将把手7与阀芯5配合,冷、热供水管与本体座4的第一进水端及第二进水端密封连接,如此便完成了整个龙头的组装。 因此,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降低成本,由于阀芯5是通过出水弯头6直接与出水管组2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把手混合水龙头,其包括一外壳、一配合于外壳中的出水管组、一配合在出水管组端部的出水接头、配合于外壳中的一阀芯及设在外壳上部与阀芯配合的把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出水弯头及一装配阀芯的本体座,外壳竖直腔室的上部为阀芯接纳腔、下部为进水管入口腔,竖直腔室的侧边形成龙头出水口端,在阀芯接纳腔与进水管入口腔之间的外壳内壁上设有定位端面,此定位端面朝向龙头出水口端的一侧形成安装通道;出水管组通过出水弯头与本体座中阀芯的水流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立明周建平张岩
申请(专利权)人: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