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敬波专利>正文

应用于玻璃的逃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10694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3 15: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应用于玻璃的逃生装置,包括缓冲盖、上盖、下壳、撞针,缓冲盖为中空的半球形状,下壳为设置有通孔的圆环面,缓冲盖的下端面安装在下壳上组成壳体,壳体通过下壳固定在玻璃上,上盖设置在壳体里,上盖下方固定螺母,撞针包括上端部的螺纹、中部的刀刃和下端部的凸出体,撞针通过其上端的螺纹安装在螺母里,刀刃自上而下成渐缩型,凸出体的位置对应下壳的一个通孔所在位置,撞针上套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顶在螺母和下壳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固定在车、船玻璃上,很好的起到了防盗的效果,而且适用于女性、老人、儿童等各类人群,当灾难发生时,能够迅速的击碎玻璃,为逃生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应用于玻璃的逃生装置,包括缓冲盖、上盖、下壳、撞针,缓冲盖为中空的半球形状,下壳为设置有通孔的圆环面,缓冲盖的下端面安装在下壳上组成壳体,壳体通过下壳固定在玻璃上,上盖设置在壳体里,上盖下方固定螺母,撞针包括上端部的螺纹、中部的刀刃和下端部的凸出体,撞针通过其上端的螺纹安装在螺母里,刀刃自上而下成渐缩型,凸出体的位置对应下壳的一个通孔所在位置,撞针上套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顶在螺母和下壳上。本技术固定在车、船玻璃上,很好的起到了防盗的效果,而且适用于女性、老人、儿童等各类人群,当灾难发生时,能够迅速的击碎玻璃,为逃生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专利说明】应用于玻璃的逃生装置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安全装置,具体地说是汽车、火车、船舶等装置或场合的逃生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置于汽车、火车、船舶玻璃窗上的逃生装置大多是锤子形状的安全锤,现有的安全锤为金属状物,两端具有尖头或扁平头,中部设置有锤柄。 首先,这种传统的设计虽然在遇到安全事故时,乘客容易方便使用,但却容易丢失,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就会造成重大伤亡事故。 其次,由于车船内空间范围的限制,安全锤的体积不能过大,锤柄不能过长。在安全锤的使用过程中,如使用者为女性、老人、儿童等力量较小的人员,则可能无法有足够的力量使用现有安全锤击碎较为厚重的车窗玻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防盗的、且适应于各类人群的应用于玻璃的逃生装置。 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技术应用于玻璃的逃生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缓冲盖1、上盖2、下壳3、撞针4,缓冲盖I为中空的半球形状,下壳3为设置有通孔7的圆环面,缓冲盖I的下端面安装在下壳3上组成壳体,壳体通过下壳3固定在玻璃上,上盖2设置在壳体里,上盖2下方固定螺母6,上盖上固定螺母6的部分厚于其他部分,撞针4包括上端部的螺纹、中部的刀刃和下端部的凸出体,撞针4通过其上端的螺纹安装在螺母6里,刀刃自上而下成渐缩型,凸出体的位置对应下壳3的一个通孔7所在位置,撞针4上套有弹簧5,弹簧5的两端分别顶在螺母6和下壳3上。 本技术还可以包括: 1、撞针4凸出体的一部分穿过该撞针4所对应的通孔7至壳体外部,玻璃上设置预制孔,下壳3通过胶固定贴于玻璃上,撞针4凸出体处于壳体外部的部分位于玻璃的一个预制孔里,凸出体最宽处与预制孔之间的间隙为0.5mm±0.025mm,撞针4刀刃自下而上高度的1/4处至顶部的宽度宽于所对应的玻璃预制孔的直径,其余高度部分的宽度小于所对应的玻璃预制孔的直径,撞针4最宽处小于或等于所对应的通孔7的直径。 2、下壳3的端部设置凸起的卡位槽8,上盖2的端部设置与卡位槽8相配合的卡环9。 3、所述的撞针4有1-5个,撞针4在下壳3上成排布置或以下壳3中心为圆心圆周布置或一个撞针4位于下壳3中心位置、其余撞针4围绕该撞针4布置;所述撞针4的圆柱体和螺纹之间的部分为两刃-五刃,撞针4的凸出体的形状为圆柱体或倒锥体,当凸出体为倒锥体时,凸出体的刃的个数与刀刃部分相同。 4、缓冲盖I的材料包括橡胶、塑料、金属或布艺。 本技术的优势在于:本技术固定在车、船玻璃上,很好的起到了防盗的效果,而且适用于女性、老人、儿童等各类人群,当灾难发生时,能够迅速的击碎玻璃,为逃生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基本结构的立体透视图; 图2为本技术基本结构的剖视图; 图3a为下端部为圆柱体的撞针结构示意图,图3b为下端部为倒锥体的撞针结构示意图; 图4为撞针的圆柱体与玻璃配合的立体透视图; 图5为撞针的圆柱体与玻璃配合的剖视图; 图6为本技术安装卡位槽和卡环时的剖视图; 图7为下壳上多个撞针的布置图a ; 图8为下壳上多个撞针的布置图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技术做更详细地描述: 结合图1?8,本技术包含多个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本实施方式包括缓冲盖1、上盖2、下壳3、撞针4,缓冲盖I为中空的半球形状,下壳3为设置有通孔7的圆环面,缓冲盖I的下端面安装在下壳3上组成壳体,壳体通过下壳3固定在玻璃上,上盖2设置在壳体里,上盖2下方固定螺母6,上盖上固定螺母6的部分厚于其他部分,撞针4包括上端部的螺纹、中部的刀刃和下端部的凸出体,撞针4通过其上端的螺纹安装在螺母6里,刀刃自上而下成渐缩型,凸出体的位置对应下壳3的一个通孔7所在位置,撞针4上套有弹簧5,弹簧5的两端分别顶在螺母6和下壳3上。 本实施方式中,通孔7位于下壳3的中心,且通孔7、螺母6、撞针4、弹簧5的数量均为一个,即构成一组撞击结构。 实施方式2: 撞针4凸出体的一部分穿过该撞针4所对应的通孔7至壳体外部,玻璃上设置预制孔,下壳3通过胶固定贴于玻璃上,撞针4凸出体处于壳体外部的部分位于玻璃的一个预制孔里,凸出体最宽处与预制孔之间的间隙为0.5mm±0.025mm,撞针4刀刃自下而上高度的1/4处至顶部的宽度宽于所对应的玻璃预制孔的直径,其余高度部分的宽度小于所对应的玻璃预制孔的直径,撞针4最宽处小于或等于所对应的通孔7的直径。当上盖2、弹簧5处于原始状态时,即未被施以压力时,在弹簧5的作用下,撞针4随上盖2位于最上端状态,撞针4圆柱体的一部分位于玻璃上的预制孔里,为了安全起见,位于预制孔里的圆柱体并不伸出至预制孔外部。当对缓冲盖I施以压力,缓冲盖I带动上盖2向下移动,从而带动撞针4向下移动,当撞针4移动至其宽度大于或等于通孔7宽度时,玻璃被击碎。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I或2的基础上,下壳3的端部设置凸起的卡位槽8,上盖2的端部设置与卡位槽8相配合的卡环9。缓冲盖I的下端面与下壳3通过螺纹安装,这样缓冲盖I和下壳3之间可以实现相对转动,平时在不使用本技术时,为防止误操作,特采取卡位槽8和卡环9的设计。稍微用力向下摁住缓冲盖I和上盖2,然后旋转,使卡环9卡在卡位槽8里,这样即使用力按下缓冲盖1,上盖2也会被卡位槽8卡住,从而防止误操作击碎玻璃。在使用时,稍微用力摁下缓冲盖I和上盖2,采用上述反方向旋转,使卡环9脱离卡位槽8,再用力按下缓冲盖1,从而可以击碎玻璃。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1、2或3的基础上,撞针4有1-5个,撞针4在下壳3上成排布置或以下壳3中心为圆心圆周布置或一个撞针4位于下壳3中心位置、其余撞针4围绕该撞针4布置;撞针4的刀刃部分为两刃-五刃,撞针4的凸出体的形状为圆柱体或倒锥体,当凸出体为倒锥体时,凸出体的刃的个数与刀刃部分相同。 一般来讲,撞针4的数量不需太多,一个撞针4就能达到很好的破坏效果,当然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安装多个撞针4,在有多个撞针4的情况下,通孔7、螺母6、弹簧5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即一个撞针4配备有一个通孔7、一个螺母6、一个弹簧5。 实施方式5: 在实施方式1、2、3或4的基础上,缓冲盖I的材料包括橡胶、塑料、金属或布艺等。缓冲盖I上标注使用提示,颜色为红色,能够促使人们关注到本装置。在使用时,能够及时顺利的使用。【权利要求】1.应用于玻璃的逃生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缓冲盖(I)、上盖(2)、下壳(3)、撞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应用于玻璃的逃生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缓冲盖(1)、上盖(2)、下壳(3)、撞针(4),缓冲盖(1)为中空的半球形状,下壳(3)为设置有通孔(7)的圆环面,缓冲盖(1)的下端面安装在下壳(3)上组成壳体,壳体通过下壳(3)固定在玻璃上,上盖(2)设置在壳体里,上盖(2)下方固定螺母(6),上盖上固定螺母(6)的部分厚于其他部分,撞针(4)包括上端部的螺纹、中部的刀刃和下端部的凸出体,撞针(4)通过其上端的螺纹安装在螺母(6)里,刀刃自上而下成渐缩型,凸出体的位置对应下壳(3)的一个通孔(7)所在位置,撞针(4)上套有弹簧(5),弹簧(5)的两端分别顶在螺母(6)和下壳(3)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敬波
申请(专利权)人:张敬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